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532篇 |
免费 | 718篇 |
国内免费 | 30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31篇 |
儿科学 | 121篇 |
妇产科学 | 105篇 |
基础医学 | 1144篇 |
口腔科学 | 328篇 |
临床医学 | 884篇 |
内科学 | 1185篇 |
皮肤病学 | 134篇 |
神经病学 | 848篇 |
特种医学 | 556篇 |
外科学 | 1427篇 |
综合类 | 1857篇 |
一般理论 | 1篇 |
预防医学 | 681篇 |
眼科学 | 249篇 |
药学 | 878篇 |
中国医学 | 637篇 |
肿瘤学 | 28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69篇 |
2022年 | 163篇 |
2021年 | 220篇 |
2020年 | 195篇 |
2019年 | 198篇 |
2018年 | 193篇 |
2017年 | 313篇 |
2016年 | 357篇 |
2015年 | 350篇 |
2014年 | 595篇 |
2013年 | 649篇 |
2012年 | 669篇 |
2011年 | 858篇 |
2010年 | 679篇 |
2009年 | 725篇 |
2008年 | 691篇 |
2007年 | 759篇 |
2006年 | 574篇 |
2005年 | 518篇 |
2004年 | 432篇 |
2003年 | 343篇 |
2002年 | 270篇 |
2001年 | 240篇 |
2000年 | 204篇 |
1999年 | 199篇 |
1998年 | 137篇 |
1997年 | 124篇 |
1996年 | 96篇 |
1995年 | 77篇 |
1994年 | 79篇 |
1993年 | 50篇 |
1992年 | 57篇 |
1991年 | 33篇 |
1990年 | 47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30篇 |
1987年 | 25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41篇 |
1983年 | 22篇 |
1982年 | 36篇 |
1981年 | 20篇 |
1980年 | 23篇 |
1979年 | 25篇 |
1977年 | 15篇 |
1975年 | 12篇 |
1974年 | 12篇 |
1973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探讨腺苷酸环化激酶(AMPK)-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参与小鼠急性肾损伤的机制.方法 将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SB2111组,每组各10只.模型组与SB2111组小鼠采用脂多糖(LPS)建立急性肾损伤模型,对照组以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代替.SB2111组另外给予经腹腔右侧注射2... 相似文献
32.
33.
Christian K. Vorwerk F. Streit L. Binder S. Tuchen C. Knop W. Behrens-Baumann 《Albrecht von Graefes Archiv fur klinische und experimentelle Ophthalmologie》2008,246(8):1179-1183
OBJECTIVES: Voriconazol is a triazole antifungal drug with in vitro fungicidal activity against all Candida spp., Fusarium spp. and Aspergillus spp. which are frequent causes of fungal keratitis depending on geographic location. We investigated the penetration of voriconazole through the cornea into the aqueous humor (AH) after topical administration. METHODS: A 1% voriconazole solution was applied onto each rabbit's cornea. Topical drug application was processed at different time intervals: single drug application with AH sampling after 30 min, 1 h, 2 h, 3 h and 6 h. In addition, we evaluated AH samples after repeated topical application of voriconazole every 30 min after 1, 2, 4 and 6 h. Furthermore, after repeated drug application every hour, we analyzed voriconazole concentration after 2, 3, 4 and 6 h. All samples were analyzed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UV. RESULTS: A single application showed a maximum peak in AH of 3.58 microg/ml (N = 9) after 30 min. Within 3 h the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to 0.04 microg/ml (N = 11). Application of voriconazole every half an hour revealed a peak value of 6.73 microg/ml (N = 10) after 2 h; after 4 h the value decreased to 6.19 microg/ml (N = 10) and was constant after 6 h (6.12 microg/ml, N = 6). When administrated every hour, only lower AH concentrations of voriconazole were reached with a maximum level of 2,06 microg/ml (N = 8) after four hours. CONCLUSION: In AH, therapeutic drug levels that cover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MIC) of most fungi can be reached. To achieve a sustained high level of voriconazole as an effective antifungal therapy for corneal keratitis, voriconazole should be topically administered every 30 min. 相似文献
34.
目的用化疗药物建立免疫细胞抑制的动物模型,以免疫细胞为观察指标评价复方转移因子的提高免疫细胞的能力。方法用环磷酰胺(CTX)灌胃(100mg/kg),隔天一次,连续五次,造成免疫功能抑制的动物模型,通过不同实验组用药前后免疫细胞的变化,以评价复方转移因子高、中、低(相当人用量的2、5、10倍)剂量组是否能提高实验动物的免疫细胞。结果复方转移因子能显著提高实验小鼠白细胞数量,复方转移因子低、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P〈0.01,差别有极显著性;复方转移因子能显著提高实验小鼠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4^+T淋巴细胞的绝对数,P〈0.01,差别有极显著性。结论复方转移因子能提高实验小鼠WBC及CD4^+T淋巴细胞的数量,并与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35.
36.
目的 研究异种(牛)脱细胞真皮基质-游离空肠复合体的构建技术,以期解决游离空肠移植重建长段气管术后肠腺分泌的问题。 方法 选择10只杂种犬,制备去上皮游离空肠段,将剪成合适大小的异种(牛)脱细胞真皮基质覆盖于游离空肠基底膜表面,并用覆膜镍钛合金支架支撑固定,将构建好的复合体移至腹膜外与腹部皮肤之间,分别于术后7 d、14 d、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后取出,查看复合体的生长情况。 结果 10只实验犬中,有1只因肠粘连和伤口感染死亡而未能完成实验,余9只实验犬术后存活良好。术后7 d、14 d肉眼观察和病理检查,在游离空肠内表面均见有异种(牛)脱细胞真皮基质成分,表面黏膜层可见部分鳞状上皮化生;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肉眼和病理检查均未再发现异种(牛)脱细胞真皮基质成分,游离空肠内表面几乎全部化生为复层鳞状上皮。 结论 合适大小的异种(牛)脱细胞真皮基质覆盖在去上皮游离空肠内表面,可以促进游离空肠内表面的鳞状上皮化生,抑制肠腺分泌。覆膜镍钛记忆合金支架有一定的弹性,可以很好的对异种(牛)脱细胞真皮基质-去上皮游离空肠复合体起到支撑固定作用。 相似文献
37.
目的 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在大鼠脱离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视网膜脱离(RD)后1、3、6、12、24、48、72 h组,每组6只大鼠12只眼。视网膜下腔单次注射1.4%透明质酸钠致上半侧视网膜隆起建立RD模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测定不同时间点EPO和EPOR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EPO和EPOR在视网膜中定位表达的情况。结果 EPO和EPOR的mRNA表达水
平在RD后均上调,均于RD后48 h达到高峰,分别于RD后6、12 h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EPO和EPOR的蛋白表达水平也在RD后均增高并在RD后48 h达到高峰,均于RD后3 h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正常视网膜自神经节细胞层至光感受器细胞的内外节均有EPO弱表达,RD后48 h视网膜相应部位呈强阳性表达;正常视网膜自神经节细胞层至光感受器细胞的内节均有EPOR表达,RD后48 h视网膜相应部位呈强阳性着染。结论 RD后大鼠视网膜EPO和EPOR表达均逐渐增强,48 h达到高峰;大鼠神经视网膜大部分层次能表达EPO和EPOR。 相似文献
38.
目的:研究八味沉香散50%醇提部位对垂体后叶素诱发的急性心肌缺血大鼠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舌下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复制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八味沉香散50%醇提液大、小剂量组。观察八味沉香散50%醇提液对大鼠注射垂体后叶素后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和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八味沉香散50%醇提液预处理后可明显减少大鼠血CK和LDH的释放(均P〈0.01),并减轻心肌超微结构线粒体的损伤。结论:八味沉香散50%醇提液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抗心肌缺血的作用可能与其保护心肌线粒体结构,改善缺血心肌的能量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39.
目的:观察中药红景天提取物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大鼠胰岛素敏感性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PPAR-γ)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20只,高脂模型组50只。正常对照组给予基础饲料,高脂模型组给予高脂饲料,均喂养4周后2组各随机选取10只大鼠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判断造模是否成功,确认造模成功后将剩余高脂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高脂对照组和高脂+红景天干预组,每组20只。高脂+红景天干预组给予红景天提取物1 g/( kg · d)灌胃,正常对照组及高脂对照组给予等容积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其他饲养条件不变,继续喂养4周。观察比较各组大鼠造模后和灌胃4周后血清甘油三酯( TG)、血清总胆固醇( TC)、游离脂肪酸( FFA)、空腹血糖( FPG)及空腹血清胰岛素( FINS)的含量变化,并记录葡萄糖输注率( GIR)变化及PPAR-γ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高脂模型组大鼠造模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FPG、FINS明显升高(P<0.05),GIR明显下降(P<0.05);高脂对照组灌胃4周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G、TC及FFA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高脂+红景天干预组较高脂对照组TC、TG及FFA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与正常对照组水平相当(P>0.05);高脂对照组灌胃4周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FPG、FINS明显升高(P<0.05),GIR明显下降(P<0.05),高脂+红景天干预组较高脂对照组FPG、FINS水平明显下降(P<0.05),GIR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水平相当相(P>0.05);高脂对照组灌胃4周后PPAR-γ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表达水平相当(P>0.05),高脂+红景天干预组较正常对照组及高脂对照组比较PPAR-γmRNA表达水平均有明显升高(P<0.05)。结论红景天提取物对大鼠的 相似文献
40.
目的研究西红花酸对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模型组及西红花酸组,每组各10只。模型组及西红花组大鼠均行酒精性脂肪肝造模,同时西红花酸组予西红花酸50mg/(kg·d)灌胃预防性治疗。比较3组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甘油三酯(TG)水平及肝脏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分泌速率,肝脏TG、游离脂肪酸(FFA)含量,肝脏脂肪酸线粒体β-氧化速率及脂肪酸过氧化物酶体β-氧化速率,苯胺羟化酶(ANH)、乙醇脱氢酶(ADH)及乙醛脱氢酶(ALDH)活性,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GSH)含量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模型组与西红花酸组大鼠血清ALT和TG含量、肝脏TG和FFA含量、肝质量系数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P〈0.05),而西红花酸组均低于模型组(P〈0.01,P〈0.05);模型组及西红花酸组大鼠肝脏脂肪酸线粒体β-氧化速率、过氧化物酶体β-氧化速率和VLDL分泌速率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1),且西红花酸组脂肪酸线粒体β-氧化速率高于模型组(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模型组ANH活性及MDA含量升高(P〈0.05),ADH、ALDH、SOD活性及GSH含量降低(P〈0.01),而西红花酸组ANH活性及MDA含量较模型组降低(P〈0.05),ADH、ALDH、SOD活性及GSH含量升高(P〈0.05)。结论西红花酸对酒精性脂肪肝有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加速肝脏线粒体脂肪酸氧化,增强血浆中TG消除速度,减轻肝脏脂肪堆积,增强ALDH活性,进而加速乙醇和乙醛的清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