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9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60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4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目的:探讨临床检测肌红蛋白(Myoglobin,MYO)的浓度水平对于诊断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的意义,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6月间确诊为 UAP 的患者80例设为实验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80例设为对照组,两组的纳入对象分别检测血清 MYO 的浓度水平,并同时检测临床常用相关血清学指标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 Iso 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CK-MB)的浓度水平,对最终检测结果进行合理分析。结果同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纳入对象的血清 MYO、Hcy 和 CK 的浓度水平有显著性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 CK-MB 的浓度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针对实验组患者按病情进行的不同分级中可见,血清中 MYO、Hcy 和 CK 的浓度水平随着患者病情的不断加重而呈现升高趋势,各级所检测结果与相应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Ⅰ级和Ⅱ级血清 CK-MB 的浓度水平与相应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Ⅲ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过 ROC 曲线分析,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情的诊断效率依次为 MYO> Hcy>CK>CK-MB。结论血清MYO 的测定是一种诊断 UAP 的良好指标,其浓度水平的变化对于 UAP 患者的分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2.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对变异性心绞痛患者冠脉病变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96例变异性心绞痛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分组,冠状动脉直径减少≥50%为有意义病变组,冠状动脉直径减少<50%为无意义病变组;有意义病变组中显示为左回旋支、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有一支病变则为单支病变组,左回旋支、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有两支或两支以上病变或单纯左主干病变则为多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中冠脉狭窄≥75%为重度狭窄组,冠脉狭窄50%~75%为轻中度狭窄组。【结果】有意义病变组 H RV指标均低于无意义病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多支病变组H RV指标均低于单支病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重度狭窄组 H RV指标均低于轻中度狭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通过对变异性心绞痛患者进行 HRV分析,可以了解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对评估病情和诊治变异性心绞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3.
目的评估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择期PCI术后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晚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南方医院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并择期PCI术135例患者,根据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不同分为替格瑞洛组(55例)、氯吡格雷组(80例),随访时间至少6个月,随访指标包括心绞痛复发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出血事件及呼吸困难等发生率。结果替格瑞洛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3.0±3.2个月、氯吡格雷组为13.7±3.0个月;替格瑞洛组心绞痛复发率为18.2%(10/55),氯吡格雷组27.5%(22/8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21);MACE发生率(替格瑞洛组3/55、氯吡格雷组6/8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9),出血事件(替格瑞洛组9/55、氯吡格雷组17/8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48),呼吸困难发生率(替格瑞洛组9/55、氯吡格雷组4/80)在替格瑞洛组高于氯吡格雷组(P=0.03)。结论替格瑞洛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择期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晚期疗效显著,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204.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技术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稳定性斑块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的关系.方法 38例拟诊为冠心病患者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其中8例患者经血管内超声检查未发现冠状动脉有明显狭窄病变为对照组;30例经血管内超声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有明显狭窄病变为冠心病组,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18例,稳定型心绞痛组12例.检测所有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结果 3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内膜增厚;8例对照组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30例冠心病患者有不同类型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不稳定性斑块组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高于稳定性斑块组.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明显增高,提示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5.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5天后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一氧化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肌酸激酶的变化.方法 将9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0 mg/d辛伐他汀组(34例)、40 mg/d辛伐他汀组(32例)和时照组(32例);所有病例均测定治疗前及治疗15天后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一氧化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肌酸激酶的变化.结果 辛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以及与对照组比较,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明显下降(P<0.05),且40 mg/d组下降更明显;辛伐他汀治疗后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升高,但均未超出正常值3倍;一氧化氮和肌酸激酶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早期使用较大剂量辛伐他汀治疗15天,可明显且安全地减轻炎症,降低血脂.  相似文献   
206.
观察高位胸段硬膜外阻滞对顽固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将61例顽固性心绞痛患得接受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停用硝酸甘油,观察疗效及心电图变化,并于阻滞前及阻滞后第14天检测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1和循环内皮细胞水平。结果发现,胸段硬膜外阻滞后心绞痛缓解率为100%,心电图ST段压低导联数和ST压低值显著减少(P<0.05),一氧化氮水平升高而内皮素-1和循环内皮细胞水平下降(P<0.01)。结果提示,胸段硬膜外阻滞对顽固性心绞痛疗效满意,并可能通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起作用。  相似文献   
207.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体内组织因子 (TF)途径的变化 ,反映不同程度冠心病血管内的促凝活性。方法 实验分 3组 ,不稳定型心绞痛 (n=19) ,稳定型心绞痛 (n=2 3)和对照组 (n=2 0 )。用双夹心EL ISA法分别测定其血浆 TF抗原水平。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组血浆 TF抗原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和对照组 (35 .2 3± 12 .15 ,2 7.6 5± 10 .37,2 5 .36± 13.2 4 pg/ml,P<0 .0 1)。SAP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血浆 TF抗原水平在 UAP患者中是增高的 ,血液呈现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208.
加减暖肝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加减暖肝煎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对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减暖肝煎胶囊,连续用药3周,观察两组疗效及对患者血浆CRP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P〈0.05);血浆CRP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减暖肝煎可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RP水平,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