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7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10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2篇
口腔科学   57篇
临床医学   138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25篇
特种医学   43篇
外科学   193篇
综合类   157篇
预防医学   1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5篇
  1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骨基质明胶(bone matrix gelation,BMG)结合生物性骨载体(biological bone carrier,BBC)修复长段骨缺损的能力.方法 选日本大耳白兔30只,经手术锯除方法制成左侧桡骨中上段20mm骨缺损的动物实验模型,随机分成三组:实验组、对照组及空白组.实验组植入BBC及细条状BMG62mg,BMG置于管状BBC四周.对照组植入20mm长的管状深低温冰冻保存的同种异体骨段.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术后2周、4周、8周及12周摄X线片观察各组不同时期骨痂生长情况及植入材料的成骨愈合情况.手术后8周、12周处死实验组及对照组动物各5只,进行大体形态学观察,结合X片表现了解骨愈合情况.结果 X线检查结果:实验组术后2周,植入材料与宿主骨接触面有呈云雾状骨痂生长,BBC周围也见片状的云雾形骨痂.术后4周,植入材料界面及周围骨痂生长活跃,植入材料与宿主骨接触面已模糊.术后8、12周植入材料已同宿主骨融合在一起,界面间隙消失,骨痂开始吸收减少、密度降低.对照组术后2周,植入材料与宿主骨接触面仅见淡的云雾状骨痂生长,界面清楚,植入材料周围未见骨痂生长.术后4周,植入材料界面周围骨痂生长活跃,界面模糊.术后8、12周植入材料与宿主骨融合在一起,界面消失,骨痂吸收减少,密度降低接近宿主骨.空白组术后4、8、12周拍摄X片,骨缺损两端断面只见少量三角形骨痂生长,骨缺损未能愈合.大体形态学观察:实验组术后8周及12周的大体标本可见植入材料与宿主骨界面紧密连接,周围有大量骨痂包绕.植入材料段施加成角应力,界面无松动或移位.对照组术后8周及12周的大体标本可见植入材料与宿主骨界面融合成一整体,植入材料颜色与宿主骨颜色基本一致.施予应力,界面未见松动或移位.空白组术后12周的大体标本缺损区仅见肉芽组织填充,缺损明显存在.结论 生物性骨载体具有抗原性低、组织相容性好、有适宜的孔径及孔隙率.BBC结合BMG作为材料在修复长段骨缺损时,能发挥传导成骨及诱导成骨的双重作用,修复效果满意,可作为修复长段骨缺损的新型材料.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1):1958-1962
[目的]探讨吻合血管腓骨移植联合DBM(脱钙骨基质)及自体多能干细胞混合性植入治疗ARCOⅡ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10月Ⅲ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10月2013年12月期间ARCOⅡ2013年12月期间ARCOⅡ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53例(82髋);年龄23Ⅲ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53例(82髋);年龄2359岁,平均36.3岁;男61例,女21例。随机分为2组,A组采用改良的游离腓骨切取方法及髋关节前外侧小切口,股骨颈前方开窗,结合大转子下经皮技术用专用器械清除股骨头死骨至软骨下骨板,Ⅲ期患者行股骨头成形。DBM与减压所得自体松质骨颗粒(直径5 mm)制备成混合物[比例(259岁,平均36.3岁;男61例,女21例。随机分为2组,A组采用改良的游离腓骨切取方法及髋关节前外侧小切口,股骨颈前方开窗,结合大转子下经皮技术用专用器械清除股骨头死骨至软骨下骨板,Ⅲ期患者行股骨头成形。DBM与减压所得自体松质骨颗粒(直径5 mm)制备成混合物[比例(24)∶1],植入到软骨下骨板下面,夯实。将切取的游离腓骨移植,腓骨远端与股骨颈后侧以1枚直径3.5 mm的可吸收钉固定,吻合旋股外侧动静脉与腓动静脉近端(动静脉比例1∶2为宜)。腓骨吻合完毕后将20 ml骨髓制备的自体多能干细胞注入头内,剩余的DBM与自体骨粒混合物填充腓骨与头颈腔隙。B组仅行吻合血管腓骨移植。[结果]53例(82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2年(2年4)∶1],植入到软骨下骨板下面,夯实。将切取的游离腓骨移植,腓骨远端与股骨颈后侧以1枚直径3.5 mm的可吸收钉固定,吻合旋股外侧动静脉与腓动静脉近端(动静脉比例1∶2为宜)。腓骨吻合完毕后将20 ml骨髓制备的自体多能干细胞注入头内,剩余的DBM与自体骨粒混合物填充腓骨与头颈腔隙。B组仅行吻合血管腓骨移植。[结果]53例(82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2年(2年7年2个月)。应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A组41髋,优15髋,良22髋,可4髋,差0髋;B组41髋,优3髋,良19髋,可15髋,差4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X线片影像学评价。其中:A组放射学成功38髋,B组放射学成功20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A组3例,B组4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血管腓骨移植联合DBM及自体多能干细胞混合性植入治疗ARCOⅡ7年2个月)。应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A组41髋,优15髋,良22髋,可4髋,差0髋;B组41髋,优3髋,良19髋,可15髋,差4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X线片影像学评价。其中:A组放射学成功38髋,B组放射学成功20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A组3例,B组4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血管腓骨移植联合DBM及自体多能干细胞混合性植入治疗ARCOⅡ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效果肯定,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能够阻止或延缓疾病进展。联合DBM及自体多能干细胞混合性植入既节约了自体骨用量,又促进骨的修复。该方法适于青壮年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ARCOⅡⅢ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效果肯定,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能够阻止或延缓疾病进展。联合DBM及自体多能干细胞混合性植入既节约了自体骨用量,又促进骨的修复。该方法适于青壮年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ARCOⅡ期,Ⅲ期宜行股骨头成形。  相似文献   
13.
唐泽琴  奚爽 《重庆医学》2015,(20):2868-2869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矿物质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的不断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代谢障碍性疾病[1].其发病因素多与遗传、营养、饮食、运动、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该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治疗时间长,见效慢,预后差,骨折发生率高.许多患者出院后对饮食结构、生活习惯、运动锻炼治疗用药等不够重视,导致骨质疏松进展迅速,并发症明显增高,使患者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受到严重影响,为此,笔者对本科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出院的45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家庭护理干预,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过量氟与软骨代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氟中毒与软骨组织代谢有着密切的联系,过量氟对软骨有明显的损害作用,可造成钙、磷等无机元素代谢异带.导致软骨蛋白多糖合成与分解失调,干扰软骨基质胶原代谢及改变软骨组织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复合松质骨基质(Cancellous bone matrix ,CBM)的中空多孔钛假体(Hollow porous titanium prostheses, HPTP)观察兔体内假体周围及内部骨生成情况,探讨人工假体与骨质整合的改进方法。方法设计中空多孔(孔径2 mm)和无孔两种假体,表面行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 ,HA)喷涂。实验组分为无孔假体组(A组)、HPTP组(B组)和HPTP+CBM组(C组),每组16例。将假体分别植入48只4~6个月龄新西兰大白兔右侧股骨外侧髁,饲养至第3、8、12周时取材,以X线、显微镜、电镜及形态计量软件观察复合假体表面及内部骨生成情况。采用SPSS13.0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三组植入物外表面HA涂层的组织生长情况类似;A组无孔,未见骨长入,B组和C组中骨组织最终可长入假体2 mm大的圆孔;各时间点C组中空腔内骨生长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骨质可经HPTP假体孔洞长入腔内,达到交锁固定,较无孔假体更稳定;中空腔复合CBM后可明显加快骨长入并诱导骨生成,使假体与骨质更好整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来源于长管状骨的骨基质明胶(bone matrix gelatin,BMG)为材料制备纤维环支架,并检测其理化特性及细胞生物相容性.[方法]以猪股骨近端松质骨为材料,制备外径为1 cm、内径为0.5 cm的中空环,经脱钙脱细胞处理后制成纤维环支架.支架行Hoechst 33258、HE、Ⅰ型胶原免疫荧光、天狼星红染色,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并计算孔径,同时进行生物力学测定.四甲基偶氮唑蓝(methyl thiazoly tetrazolium,MTT)检测支架不同浓度浸提液的细胞毒性,取P1代山羊纤维环细胞,用注射器将细胞接种至支架上,体外培养48 h,通过活/死细胞染色(LIVE/DEAD cells staining)、扫描电镜(SEM)、HE染色评价支架与细胞的生物相容性.[结果]大体观察支架表面光滑,呈乳白色,扫描电镜支架孔隙分布较均匀且相连通,支架孔径为(401.4±13.1) μm,Hoechst 33258、HE染色均未见细胞残留,Ⅰ型胶原免疫荧光阳性,天狼星红染色支架红染,支架压缩弹性模量为(47.75±6.32) kPa.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检测各组间细胞增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死细胞染色示细胞在支架上呈绿色荧光,扫描电镜和HE染色示细胞粘附在支架孔隙表面及周围,有基质分泌.[结论]以来源于长管状骨的骨基质明胶为材料制备的中空环形支架脱细胞彻底,具有合适的孔径结构,在机械性能、组成方面与正常纤维环相接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符合组织工程纤维环支架载体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牛去蛋白脱钙皮质骨基质(bDpDBM)微颗粒和牛脱钙皮质骨基质(bDBM)微颗粒用于体外干细胞培养的优缺点,探讨其作为微载体制备候选材料的可行性. 方法 冷冻粉碎牛四肢皮质骨,筛选出直径为200 ~ 500μm的微颗粒,按照常规方法进行脱脂、脱钙、脱蛋白处理.设bDpDBM和bDBM微颗粒为研究对象,用于静态条件下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的培养,比较两组微颗粒对干细胞增殖及功能保持的影响,分析其用于BMSCs培养的可行性. 结果 两组微载体进行培养第14天后显示bDpDBM组细胞扩增较bDBM组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bDBM组培养的BMSCs的ALP定量及胞内钙含量明显较bDpDBM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DpDBM颗粒培养的BMSCs经诱导可向成骨、成脂及成软骨三系分化. 结论 bDpDBM由于去除了脱钙骨基质中的活性诱导成分,培养增殖效率增高,可较好地保持干细胞表型,适宜用作体外大量扩增BMSCs的微载体候选材料.  相似文献   
18.
HA(透明质酸)是关节滑液及软骨基质的主要成分,属黏多糖物质。应用HA进行关节腔内注射治疗在我院骨科临床应用研究已三年,检测关节腔中HA的含量对于临床指导用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材料与方法1.1对象半月板损伤患者70例,均为本院骨科门诊及住院病人。其中男46例,女24例,年龄16~54y,平均年龄35y;病程1mo~2y,轻度损伤者1例,中度损伤者22例,严重损伤47例。1.2药物关节腔内注射用HA的钠盐(透明质酸钠),地塞米松等。HA注射液每支为2ml,含HA20mg,为无色高黏弹性液体。含HA分子量大于7.5×105,蛋白质含量低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粒径大小对γ辐照中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中胶原结构的影响以及辐照保护剂的有效性。方法取同一供体的冻干皮质骨,依据Urist改良法制备不同粒径的(0.5~1.0 mm、1.2~2.8 mm、3.3~4.7 mm及5.7~7.0 mm)DBM样品,按照不同剂量分为:0 kGy、15 kGy、25 kGy及25 kGy(辐照保护剂),真空密封后储存于-80℃冰箱待用。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胶原表面形态,大体观察胶原表面结构损伤的程度;将样品按照0.2 g/ml生理盐水比例在50℃条件下72 h,利用浸提液颜色深度观察胶原被辐照损伤的程度;使用2,4-二硝基苯肼(吸光光度计法)测定样品中羰基含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钠凝胶电泳法(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测定样品中胶原分子量的变化;利用差示热量扫描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检测样品热变性温度以观察胶原热稳定性。结果样品浸提液颜色与γ辐照剂量相关度较高,未辐照样品浸提液颜色清亮,而在同粒径下随辐照剂量加大浸提液黄色逐渐加深,5.7~7.0 mm粒径组颜色相对较浅;25 kGy组相比于25 kGy+保护剂组浸提液颜色加深。扫描电镜观察到γ辐照导致胶原结构紊乱,纤维断裂,随着辐照剂量增大损伤区域增多,当粒径增大时,损伤区域有减少的趋势;相比于25 kGy组,25 kGy+保护剂组胶原结构性破坏减少。差示热量扫描法得出样品热交换曲线,随着粒径增大,热变性温度有增高的趋势,粒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F=189.4,P<0.001);同粒径间差异不明显。SDS-PAGE发现同粒径下γ辐照剂量愈大,胶原分子量愈小;同辐照条件下随粒径较小,高分子量胶原含量减少明显;225 kGy+保护剂组相比于25 kGy组,高分子量增多。羰基含量结果显示在同一粒径下,γ辐照使羰基含量增多,0.5~1.0 mm组(F=13.631,P=0.002),1.2~2.8 mm组(F=6.390,P=0.016),3.3~4.7 mm组(F=5.630,P=0.023),5.7~7.0 mm组(F=4.150,P=0.048)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粒径间随着粒径增大羰基含量逐渐减小但差异统计学意义(F=0.560,P=0.650)。结论γ辐照与胶原的氧化损伤具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随着γ辐照剂量的增加,胶原损伤程度逐渐增加;DBM的粒径大小影响着胶原对γ辐照的敏感度,随着粒径的减小,DBM颗粒更易被γ辐照损伤;辐照保护剂在辐照过程中对胶原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1965年.Urist首次将脱钙骨基质植入动物非骨骼部位,成功地诱导了异位成骨,后来被命名为骨形成蛋白(BMP)。此后,BMP被广泛深入的研究,以修复各种骨创伤缺损和退行性疾病。直到1988年.随着分子克隆技术的发展及众多关于此蛋白研究.已证明其属于β转化生长因子超家族成员。目前,已经研究出BMP的分子遗传机制,并发现15种以上不同人重组BMP.其中以人重组BMP-2(rhBMP-2)诱骨活性最强,与其他rhBMP有协同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