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49篇
  免费   410篇
  国内免费   198篇
耳鼻咽喉   20篇
儿科学   24篇
妇产科学   66篇
基础医学   130篇
口腔科学   17篇
临床医学   1189篇
内科学   1401篇
皮肤病学   16篇
神经病学   332篇
特种医学   15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6篇
外科学   140篇
综合类   2990篇
预防医学   927篇
眼科学   23篇
药学   3153篇
  84篇
中国医学   833篇
肿瘤学   46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231篇
  2022年   331篇
  2021年   685篇
  2020年   422篇
  2019年   477篇
  2018年   219篇
  2017年   434篇
  2016年   378篇
  2015年   421篇
  2014年   714篇
  2013年   661篇
  2012年   817篇
  2011年   817篇
  2010年   653篇
  2009年   630篇
  2008年   604篇
  2007年   556篇
  2006年   487篇
  2005年   487篇
  2004年   345篇
  2003年   259篇
  2002年   177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比较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单用及双联抗血小板长期治疗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96例老年冠心病且行PCI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应用阿司匹林行单抗血小板治疗,B组应用氯吡格雷,C组联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三组经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后,凝血指标PT、a PTT均获得改善,组内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上,三组治疗前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PT、a PTT均高于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为18.8%(6/32),高于C组3.1%(1/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6%(5/32)、12.5%(4/32)、15.6%(5/32),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长期予以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抗血小板治疗额有效预防血小板聚集,大幅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单抗方案相比预后更佳,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对比两种不同用量的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用于小儿川崎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开封市儿童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小儿川崎病患儿82例,随机分组。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各41例,2组均接受阿司匹林治疗。大剂量组接受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剂量组则给予小剂量治疗。观察2组患儿多项症状(手足肿胀、颈部淋巴结肿大、黏膜充血)解除时间,对照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大剂量组多项症状解除时间、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小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川崎病治疗中给予大剂量给药显著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小剂量,临床治疗中可优先考虑给予大剂量治疗。  相似文献   
103.
阿司匹林间歇疗法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间歇疗法与常规疗法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临床价值的差异。方法收集25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按随机单盲开放对照原则分为间歇疗法组(间歇组)(每8周内停药1周)和常规疗法组(单规组)各125例,均给予阿司匹林100mg Qd治疗2年。结果(1)2组脑卒中再发率无明显差异;(2)2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和凝血功能无明显差异;(3)间歇组上消化道出血、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常规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阿司匹林间歇疗法较常规疗法能有效减低了长期治疗导致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同时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再发率,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松龄血脉康联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5例经经颅多普勒(TCD)检查证实为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患者随机分为松龄血脉康、阿托伐他汀钙片及阿司匹林治疗组;阿托伐他汀钙片及阿司匹林对照组,于治疗前、治疗后6周、3月、12月、24月分别进行肝功能、血脂、血常规的检测,于治疗前、治疗后3月、6月、12月、24月分别进行TCD检查.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大脑中动脉流速、血脂下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肝功能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松龄血脉康联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疗效显著,且可以减少阿托伐他汀钙片对肝功能转氨酶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5.
目前对冠状动脉硬化尤其是植入冠状动脉支架的病人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对心脏意外事件的预防取得较好效果[1,2].但外科、麻醉科医师对植入冠状动脉支架病人拟行非心脏手术前是否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及相关病人面临的围术期栓塞/出血问题仍存有争议,现就有关问题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ASA)和噻氯匹啶(TIC)合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绞痛的缓解情况.方法:采用联合阿司匹林和噻氯匹啶的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单用阿司匹林或噻氯匹啶作比较.观察它们对心血管事件、心功能状况、心电困、心肌酶学的影响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两者合用后的抗聚效果有相加及协同作用,在监测下ASA和TIC舍用有较好的价/效比.结论: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噻氯匹啶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价值,可望为AMI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更好的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对大鼠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65只体重为220~250g的Wistar大鼠(雌雄不限),于T10部位置入后路渐进式压迫装置,制作成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治疗组(A组,30只)、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30只)和假手术组(C组,5只)。应用原位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dUTP标记技术,分别于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后1、3、7、14、28d做行为学评价,并取材对脊髓损伤区进行细胞凋亡检测。结果A、B组均发现细胞凋亡,A组与B组细胞凋亡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与B组行为学评价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神经细胞凋亡情况与运动功能改变具有相关性。结论 阿司匹林对慢性脊髓压迫损伤后所导致的神经细胞凋亡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8.
109.
目的探讨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其对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及溶酶体颗粒膜糖蛋白(CD63)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高龄急性脑梗死病人11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8例。对组组病人给予拜阿司匹林150 mg,每天1次口服;观察组给予拜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50 mg,每天1次口服。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组病人治疗前后的CD62p、CD63阳性率,同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2组病人治疗前CD62p和CD63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与治疗前、治疗后3周与治疗后2周的CD62p、CD63和NI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组病人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拜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50 mg治疗高龄脑梗死病人的总体疗效比单用拜阿司匹林150 mg疗效好,CD63、CD62p的监测可以成为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