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11篇 |
免费 | 76篇 |
国内免费 | 14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篇 |
儿科学 | 44篇 |
妇产科学 | 61篇 |
基础医学 | 126篇 |
口腔科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150篇 |
内科学 | 219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13篇 |
特种医学 | 3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287篇 |
综合类 | 511篇 |
预防医学 | 88篇 |
眼科学 | 4篇 |
药学 | 106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31篇 |
肿瘤学 | 4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39篇 |
2022年 | 43篇 |
2021年 | 49篇 |
2020年 | 28篇 |
2019年 | 44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35篇 |
2016年 | 44篇 |
2015年 | 58篇 |
2014年 | 81篇 |
2013年 | 77篇 |
2012年 | 117篇 |
2011年 | 131篇 |
2010年 | 107篇 |
2009年 | 120篇 |
2008年 | 114篇 |
2007年 | 124篇 |
2006年 | 93篇 |
2005年 | 108篇 |
2004年 | 68篇 |
2003年 | 62篇 |
2002年 | 39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25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1.
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ICC)是连接胃肠道神经系统与平滑肌细胞的重要间质细胞,广泛分布于胃肠组织中,是胃肠慢波电位的起搏者、传导者,在调控胃肠动力方面起重要作用。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发病机制至今仍未阐明。目前,大量研究报道认为,IBS存在ICC数量、形态、结构及功能的异常,与胃肠动力紊乱、内脏高敏感性、神经递质分泌及胃肠激素分泌异常等密切相关。本文就ICC与IBS发病机制研究现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对H2O2诱导的TM3小鼠睾丸间质细胞损伤的作用. 方法 将TM3小鼠睾丸间质细胞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二甲双胍组、H2O2模型组以及H2O2+二甲双胍组.各组细胞培养24 h后,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ELISA检测TM3细胞睾酮的分泌情况,实时定量PCR检测睾酮合成酶StAR、P...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睾丸prolactin family 3,subfamily c,member 1(Prl3c1)过表达转基因(TG)小鼠,并对其功能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设计引物扩增insulin like 3(Insl3)、Prl3c1、Insl3PA片段,通过融合PCR,形成Insl3-Flag-Prl3c1-Insl3 PA片段,构建pPrl3c1转基因载体,测序验证.通过受精卵原核注射,建立TG小鼠.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方法鉴定转基因表达情况.采用ELISA方法检测3月龄TG小鼠与野生型对照(WT)小鼠睾酮基础水平;并测定5 U/10 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gonadotropin,HCG)刺激后,TG与WT小鼠睾酮水平(n=6).结果 免疫荧光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片段表达于TG小鼠睾丸间质细胞.TG小鼠睾丸形态学未见明显异常.此外,TG小鼠基础睾酮水平与WT小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1 ±0.34) ng/mL vs (2.51 ±0.35) ng/mL,P>0.05],但在HCG刺激后,TG小鼠睾酮水平低于WT小鼠[(5.35±0.83) ng/mL vs(7.56±1.17) ng/mL,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Prl3c1过表达减弱HCG刺激的STAR表达(P<0.01).结论 成功建立了Prl3c1 TG小鼠,体内功能研究显示Prl3c1参与睾酮产生.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体外培养、诱导主动脉瓣膜间质细胞钙化,并观察其表型变化。方法使用胶原酶消化法从新鲜猪主动脉瓣膜上分离并体外原代培养主动脉瓣膜间质细胞,行免疫荧光染色细胞鉴定。取4~8代间质细胞,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以含甘油磷酸、维生素C、地塞米松的钙化培养基进行钙化诱导培养2周;对照组:以标准培养基培养2周。在光学显微镜下行钙化结节计数,茜素红染色观察并半定量检测钙沉积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间质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钙化相关因子(骨钙素、骨桥蛋白、核心结合因子)的基因表达。结果从猪主动脉瓣膜上成功分离并体外培养瓣膜间质细胞,-αSMA及波形蛋白(vimentin)染色阳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染色阴性。间质细胞钙化诱导培育2周可成功诱导钙化,自发形成钙化结节,实验组钙化结节(156.25±17.38个/孔vs.2.50±1.29个/孔)和钙沉积(17.52±2.04 vs.1.00±0.2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时RT-PCR提示:实验组-αSMA、骨钙素、骨桥蛋白、核心结合因子等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体外诱导钙化的瓣膜间质细胞呈现相对激活状态,表型向收缩表型和成骨表型转化,可能为瓣膜钙化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7.
Cajal间质细胞在先天性巨结肠和巨结肠同源病结肠中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和巨结肠同源病(allied Hirschsprung’s disease,AHD)肠壁内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的分布状态,探讨HD和AHD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确诊为HD和AHD的患者各20例,取巨结肠根治术吻合口远端的全层肠壁作为实验组,另取16例正常结肠标本作为对照组。用鼠抗人c—kit单克隆抗体(CD117)标记ICCs,Image Pro-Plus图像分析系统检测ICCs。结果对照组中大量ICCs分布在肌间神经丛周围和环纵肌层内,ICCs包绕神经丛周围,肌层间ICCs连续分布;HD组远端肠管中肌层间和各肌层内ICCs明显减少甚至缺如,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HD组远端肠管中神经丛大小不一,ICCs分布差异大,大多数神经丛区ICCs减少,环肌层内ICCs明显减少,与AHD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D组远端结肠中ICCs减少比AHD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D、AHD病变肠管中除了神经节细胞的异常外,同时存在ICCs异常;ICCs在HD和AHD的分布不同可能与两者临床症状差异有关;肠管中ICCs数量可能与临床症状及预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Cajal间质细胞在胃肠道中的分布和功能已得到充分的阐述。近年来,研究发现,Cajal间质细胞不仅在胃肠道分布,在其他组织和器官中,如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和生殖系统、肝脏、胰腺等,都发现了该类细胞的存在。目前,关于Cajal间质细胞的鉴定已经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诊断程序,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该细胞在胃肠道外器官和组织的分布及其功能的研究。Cajal间质细胞在泌尿系统中的作用似与平滑肌的自发性收缩有关,在循环系统中似与房颤的发生相关,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Cajal间质细胞在其他器官和组织中的作用和功能还未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在正常结肠及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患者痉挛段、移行段、扩张段的分布,探讨HD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5例HD患儿标本,于术中分别选取扩张段、移行段、痉挛段肠壁的全层组织,另取6例手术患儿的正常结肠全层组织标本,常规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备用。对标本行c-Ki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观察ICC的分布,计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结肠ICC主要分布在环肌内侧面与黏膜下层之间即黏膜下ICC(submucosal ICC.ICC—SM)、环肌与纵肌之间的肌间神经从周围即肌间ICC(myenteric ICC,ICC—MY)以及环肌与纵肌内。HD患儿痉挛段ICC—SM、ICC—IM细胞数较扩张段和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且ICC的细胞突起的分支亦减少,彼此之间不能形成完整的细胞网络。而扩张段ICC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HD患儿结肠ICC的异常分布,可能是HD发病、肠管蠕动障碍以及排便异常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精液白细胞与不育症之间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瑞-姬染色方法,油镜精细观察,区分精液中生精细胞与白细胞,探讨精液白细胞的检出率与不育症之间关系,以提供临床参考。方法293例精液采用瑞-姬染色,油镜进行白细胞及其他细胞形态分类,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293例不育症精液中检出白细胞阳性136例占46.4%;阴性157例占53.6%。年度精液白细胞阳性率1990年为13.8%;1993年为21.5%;1997年为34.1%;2006年为46.4%,说明有逐渐增加趋势。对2006年136例精液白细胞数量分布统计,以≤5个者最多占70.6%;6~20个占8.9%;21~40个占3.4%;>40个占1.3%。1~4个组与5~9个组、>20个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56例精液与前列腺液进行白细胞对照观察,两者均有白细胞者为48.2%(27/56)。精液中非生精细胞检出率,以前列腺上皮细胞最高为27.3%;其次是吞噬细胞为23.5%;再次是淋巴细胞为10.8%;支持细胞和间质细胞均为8.1%。结论精液白细胞有逐年增加趋势,影响精液质量造成不育症,实验室应认真检测,以油镜观察≤5个者,可考虑来源于精液;>5个者应检查前列腺,临床应注意其来源,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