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051篇 |
免费 | 1112篇 |
国内免费 | 48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0篇 |
儿科学 | 37篇 |
妇产科学 | 136篇 |
基础医学 | 438篇 |
口腔科学 | 100篇 |
临床医学 | 3387篇 |
内科学 | 772篇 |
皮肤病学 | 89篇 |
神经病学 | 329篇 |
特种医学 | 495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1284篇 |
综合类 | 7076篇 |
预防医学 | 1506篇 |
眼科学 | 68篇 |
药学 | 3384篇 |
52篇 | |
中国医学 | 8815篇 |
肿瘤学 | 63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9篇 |
2023年 | 530篇 |
2022年 | 642篇 |
2021年 | 944篇 |
2020年 | 626篇 |
2019年 | 614篇 |
2018年 | 277篇 |
2017年 | 507篇 |
2016年 | 616篇 |
2015年 | 781篇 |
2014年 | 1390篇 |
2013年 | 1089篇 |
2012年 | 1466篇 |
2011年 | 1517篇 |
2010年 | 1465篇 |
2009年 | 1506篇 |
2008年 | 1643篇 |
2007年 | 1420篇 |
2006年 | 1356篇 |
2005年 | 1565篇 |
2004年 | 1211篇 |
2003年 | 1125篇 |
2002年 | 1034篇 |
2001年 | 807篇 |
2000年 | 679篇 |
1999年 | 579篇 |
1998年 | 593篇 |
1997年 | 433篇 |
1996年 | 461篇 |
1995年 | 394篇 |
1994年 | 295篇 |
1993年 | 177篇 |
1992年 | 158篇 |
1991年 | 149篇 |
1990年 | 127篇 |
1989年 | 160篇 |
1988年 | 43篇 |
1987年 | 32篇 |
1986年 | 23篇 |
1985年 | 24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选择性舌咽神经、迷走神经部分根丝切断术治疗舌咽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自2010年4月至2015年6月收治于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的原发性舌咽神经痛患者34例,其中12例行微血管减压(MVD)+舌咽神经根切断术(PR),22例行PR+迷走神经根1~2组根丝切断术(VR),观察远期治愈率、近期并发症及远期并发症。两组患者远期疗效、近期总并发症及远期总并发症的发生采用百分率(%)表示,率之间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
结果MVD+PR组术后10例立即无疼痛,2例仍有疼痛,2例术后有复发,远期治愈率66.7%;PR+VR组术后21例立即无疼痛,1例仍有疼痛,无复发,远期治愈率95.5%;PR+VR组患者远期治愈率高于MVD+PR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30,P<0.05)。MVD+PR组共3例有近期并发症,近期总并发症发生率25.0%,PR+VR组共10例有近期并发症,近期总并发症发生率45.5%,两组间近期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76,P>0.05);MVD+PR组共2例遗留远期并发症,远期总并发症发生率16.7%,PR+VR组共5例遗留远期并发症,远期总并发症发生率22.7%,两组间远期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4,P>0.05)。
结论选择性PR+VR是安全的,其疗效优于MVD+PR,应积极选择PR+VR治疗GPN。 相似文献
992.
王玲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5):35-36
舌咽神经痛是临床中比较棘手的顽固性疼痛,发病率为三叉神经痛的0.2%~1.3%。其疼痛发作的性质,持续时间又与三叉神经痛相似。舌咽神经毁损术(neurolytie the rapy of glossopharyngeal nerve)目前多用于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的治疗。本文病例均采用10%酚甘油神经毁损术治疗舌咽神经痛进行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93.
目的评价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舌咽神经痛(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GN)的远期疗效,提高治疗效果。方法观察并分析我科自2001年1月到2011年10月收治的19例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手术的舌咽神经痛患者的相关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地卡因实验明确诊断,影像学提示血管对舌咽神经存在不同程度的压迫。手术采取经乙状窦后-幕下入路行微血管减压术,术后对其进行疗效随访。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早期疗效明显,随访时间1.5~12.5年,平均5.6年。随访过程中1例出现复发,1例疼痛程度及次数较术前明显缓解。本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度声音嘶哑和吞咽困难,1例出现脑脊液漏,经处理后均痊愈。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是治疗舌咽神经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影像学诊断对判断神经-血管压迫有重要意义。显微血管减压手术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94.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非霍奇金淋巴瘤,且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该病发病隐匿,进展期主要症状有骨痛、贫血、高血钙、病理性骨折、肾脏损害及反复感染等。合理的护理措施对治疗可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骨痛是由于骨髓瘤细胞在骨髓腔内大量增生,导致骨质疏松甚至溶骨性破坏,同时抑制骨细胞生成引起。MM引起的骨痛对患者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为了减少患者的痛苦,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95.
美利曲辛合剂治疗伴有情绪障碍偏头痛和丛集性头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治疗伴有抑郁和/或焦虑症状的偏头痛和丛集性头痛的有效方法.方法将伴有抑郁和/或焦虑症状的偏头痛患者154例和丛集性头痛患者28例随机分为两组,即美利曲辛合剂(黛力新)及头痛发作时加用散立痛组(治疗组,偏头痛组最终完成68例,丛集性头痛组最终完成11例)和头痛发作时单用散立痛组(对照组,偏头痛组最终完成59例,丛集性头痛组最终完成9例),进行随机单盲对照研究,同时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HAMA)对其抑郁和/或焦虑状况进行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6周)的评估.结果偏头痛治疗组不但可以明显减轻患者所伴有的抑郁和/或焦虑症状(第4,6周均P<0.01),还可以显著减少头痛发作次数(第4周P<0.05,第6周P<0.01)、缩短头痛发作持续时间(第2,4,6周均P<0.01);而丛集性头痛治疗组虽然能显著减少丛集性头痛患者的HAMD评分(第4周P<0.05,第6周P<0.01)及HAMA评分(第4,6周均P<0.01),但是却不能减少患者的丛集期头痛发作次数和头痛发作持续时间(第2,4,6周均P>0.05).结论对于伴有抑郁和/或焦虑状态的偏头痛患者,美利曲辛合剂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而对于伴有抑郁和/或焦虑状态的丛集性头痛患者,美利曲辛合剂没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舌咽神经痛的术式选择以及疗效。方法舌咽神经痛患者74例,分别行微血管减压术(MVD术)、乙状窦后入路进行舌咽神经切断术(即R术或MVD联合R术)治疗。均随访5a,并系统统计分析住院资料和随访资料。结果 74例舌咽神经痛患者中,行MVD术14例,R术38例,R术联合MVD术22例。术后完全缓解69例,部分缓解5例。20例术后出现并发症。随访5a,手术后69例疼痛完全缓解者,术后1a复发1例,5例部分缓解者3例术后1a内疼痛消失,2例通过药物可控制症状。结论 MVD、MVD联合舌咽神经切断术与舌咽神经切断术都属于安全有效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但手术方式的选择则依手术时有无压迫责任血管及其压迫的方式而定。 相似文献
997.
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ontact heat evoked potential,CHEP)能检测A8纤维和C纤维及脊髓丘腩束功能、反映痛觉通路中枢段和周围段的功能状况.目前多数研究注重于CHEP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其周围段的功能测定并作为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1-3].我们对其周罔段和中枢段同时进行研究,判断其通路的中枢传导时间和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SSCN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明确中国SSCNS的诊疗现状。方法:报道1例确诊SSCNS,结合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对SSCNS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作回顾性分析。结果:SSCNS是含铁血黄素在中枢神经系统及部分脑神经表面沉积,表现为逐渐进展的神经功能异常的一种综合征。国内共报道SSCNS病例16例,男女性别比为13:3。感音性听力障碍(13/16例)、小脑受累症状(11/16例)和锥体束受累(11/16例)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治疗以对症为主,尝试用铁螫合剂治疗2例。结论:中国SSCNS报道病例少,诊疗水平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对SSCNS的认识普及和长期随访研究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999.
目的观察正清风痛宁对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偏头痛大鼠脑干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空白组)、偏头痛模型组(模型组)、舒马普坦组及正清风痛宁高、中、低剂量干预组(高、中、低剂量组)共6组。除空白组外,其余5组大鼠均建立三酰甘油偏头痛模型,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各组大鼠脑干IL-1β、TNF-α阳性细胞数。结果 6组大鼠间IL-1β、TNF-α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F=7.063,P=0.001;F=8.257,P=0.000);组间两两比较,模型组脑干IL-1β(18.9±8.17)、TNF-α(14.30±6.41)阳性细胞数较空白组(5.90±2.69、5.00±1.63)增多(分别t=-4.780、P=0.000,t=-4.444,P=0.000),舒马普坦组(2.80±2.15,t=6.026,P=0.000;0.00±0.00,t=7.052,P=0.000)、中剂量组(7.70±4.76,t=3.745,P=0.000;6.20±1.99,t=3.815,P=0.000)、高剂量组(7.80±5.90,t=3.482,P=0.003;5.90±2.88,t=3.778,P=0.001)IL-1β、TNF-α阳性细胞数均较模型组减少;低剂量组脑干IL-1β(13.5±4.30,t=1.849,P=0.081)、TNF-α(11.30±6.11,t=1.071,P=0.298)阳性细胞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舒马普坦组比较,低剂量组(t=-7.037,P=0.000;t=-5.847,P=0.000)、中剂量组(t=-2.966,P=0.011;t=-9.858,P=0.000)、高剂量组(t=-2.517,P=0.022;t=-6.467,P=0.000)脑干IL-1β、TNF-α阳性细胞数均增多;与低剂量组比较,中(t=-2.858,P=0.011;t=-2.510,P=0.022)、高剂量组(t=-2.468,P=0.024;t=-2.527,P=0.021)脑干IL-1β、TNF-α阳性细胞数减少;中、高剂量组脑干IL-1β、TNF-α阳性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2,P=0.967;t=-0.271,P=0.790)。结论正清风痛宁可能抑制偏头痛大鼠炎性细胞因子IL-1β、TNF-α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讨天麻素对化疗药物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根据痛阈值大小筛选出合格的SD大鼠5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天麻素30 mg/kg组、天麻素60 mg/kg组、天麻素120 mg/kg组,每组10只.用隔日腹腔注射长春新碱(125 μg/kg)的方法建立化疗药物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对照组大鼠除外),建模后第9天开始,继续腹腔注射长春新碱(125 μg/kg),并开始采用不同剂量的天麻素治疗后3组大鼠.对照组和模型组用生理盐水(腹腔注射,5 mL/kg)同步对照.治疗1周后(建模后第16天)分别用Electronicvonfrey测痛仪和热刺痛仪再次测定大鼠机械刺激痛阈值和热刺激痛阈值.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脊髓CX3CR1蛋白和磷酸化p38MAPK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脊髓TNF-α蛋白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CX3CR1蛋白、p-p38MAPK蛋白和TNF-α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天麻素60 mg/kg组、120 mg/kg组大鼠机械痛阈值与热痛阈值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CX3CR1蛋白、p-p38MAPK蛋白和TNF-α蛋白表达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天麻素能够抑制化疗痛大鼠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其抑制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通路中的CX3CR1、p-p38MAPK蛋白,进而减少炎性细胞因子TNF-α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