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7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28篇
耳鼻咽喉   114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0篇
口腔科学   105篇
临床医学   96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184篇
预防医学   11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45篇
  1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 为确保面神经与下颌舌骨神经顺利吻合提供参考。方法 在 2 5具 (5 0例 )尸头上解剖观察了下颌舌骨神经在颌下的走行、分支及双侧分支吻合情况。结果 下颌舌骨神经从下齿槽神经分出后在下颌舌骨沟内至下颌骨下缘处为第一段。从下颌骨下缘向前行至第一次分支为第二段 ,其长度为 13.6 1± 3.0 9mm ,直径为 1.2 1± 0 .14mm。从第一次分支后分别至二腹肌前腹与下颌舌骨肌的各分支为第三段 ,其中至二腹肌前腹支长度为 13.0 7±2 .49mm ,直径为 1.0 3± 0 .12mm ,至下颌舌骨肌支长度为 11.2 1± 1.75mm ,直径为 1.0 4± 0 .11mm。两侧之间有吻合。结论 该神经易于暴露 ,走行及分支均较恒定。适合于进行神经吻合。  相似文献   
92.
目的 为采用带蒂胸骨舌骨肌皮瓣修复气管瘘口提供解剖学参考资料。方法 在30侧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了胸骨舌骨肌的形态、血供和神经支配。结果 肌长85.1±10.3mm;该肌有2~5支甲状腺上动脉分支供应,外径约为0.7mm,其中大部分(61.0%)从肌的外侧入肌,且在舌骨体下缘35.4±12.1mm处较为恒定;舌下神经袢(颈袢)约发出2支分布该肌,其上支在舌骨体下缘35.7±13.6mm处从胸骨舌骨肌的外侧入肌。结论 制备该肌皮瓣的蒂部应在舌骨体下缘40mm的范围内,亦可采用该肌的两端为蒂作翻转肌皮瓣修复管瘘口。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胸骨舌骨肌联合会厌-舌骨固定术在喉癌患者喉垂直部分切除术后喉功能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2例于2011-01至2013-12多中心募集的T2N0M0声门型喉癌患者,行喉垂直部分切除术,并应用胸骨舌骨肌联合会厌-舌骨固定术重建喉功能,同期行单侧或双侧分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分别于术后1周和术后3月对患者作喉功能评估。结果:吞咽功能:吞咽功能I级者109例(109/122),占89.3%;II级者7例(7/122),占5.7%,III级者6例(6/122),占5.0%。拔管率:所有患者顺利拔管,未出现喉狭窄,拔管率100%。呼吸功能:I级者12例(12/122),占9.8%;II级者77例(77/122),占63.1%;III级者33例(33/122),占27.1%。发音功能:II级者96例(96/122),占78.6%;III级者26例(26/122),占21.4%。3年生存率约97.5%(119/122);5年生存率约95.9%(117/122),3、5年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c2=0.517,P>0.05)。结论:应用胸骨舌骨肌联合会厌-舌骨固定术重建喉垂直部分切除术后喉功能,具有拔管率高和呼吸、发音、吞咽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值得同道借鉴。  相似文献   
94.
目的评价超声进行气道评估对患儿喉镜暴露困难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需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择期手术患儿287例,男194例,女93例,年龄5~12岁,BMI 10~29 kg/m~2。根据年龄和喉镜暴露情况分为四组:5~8岁喉镜暴露困难组(DL5组)和9~12岁喉镜暴露困难组(DL9组)、5~8岁喉镜暴露容易组(EL5组)和9~12岁喉镜暴露容易组(EL9组)。记录术前改良Mallampati分级、张口度和甲颏间距,麻醉诱导前采用超声测量患儿舌纵截面积、舌宽度、颏舌骨肌长度和皮肤到会厌的距离,并计算出舌体积。采用ROC曲线评估超声测量指标预测喉镜暴露困难的有效性。结果 287例患儿中,喉镜暴露困难13例(4.53%)。5~12岁患儿改良Mallampati分级增加、5~8岁患儿张口度缩小、9~12岁患儿甲颏间距缩短对其喉镜暴露困难都有较好的预测作用;超声颏舌骨肌长度缩短(5~8岁,3.85 cm; 9~12岁,4.19 cm)和皮肤到会厌的距离增加(5~8岁,1.56 cm)都能较好地预测患儿喉镜暴露困难,以上指标ROC曲线下面积(AUC)均在0.7~0.9。结论超声测量颏舌骨肌长度和皮肤到会厌的距离均可有效预测患儿喉镜暴露困难。  相似文献   
95.
21例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临床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彬  樊晋川  王少新  王薇  陈建超 《四川医学》2005,26(12):1371-1372
目的 回顾21例喉癌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对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进行探讨。方法 1999~2004年行喉次全切除环-舌骨固定术或环-舌骨-会厌固定术21例,声门上型8例(T2N0 1例、T2N1 2例、BN0 2例、T3N1 3例),声门型13例(T2N0 2例、T2N1 4例、T3N0 5例、T3N1 2例)。其中行环-舌骨-会厌固定术12例,行环-舌骨固定术9例。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拔除气管套管,拔管率100%;所有患者均在术后第13~42天(平均26d)拔除鼻饲管。术后的发音情况也令人满意。术后随访1~6年无局部复发。结论 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适于部分声门上型和声门型喉癌,在行喉次全切除时能保留喉功能。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Repose系统舌骨悬吊术联合悬雍垂腭咽成形术与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疗效。方法30例重度OSAHS患者,经电子鼻咽喉镜检查结合Muiller试验检查确定存在腭咽及舌咽平面阻塞,分别对舌骨悬吊术联合UPPP(15例)及UPPP(15例)的患者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进行多导睡眠(PSG)监测,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2组术式的疗效有明显差异。结论舌骨悬吊术联合UPPP手术是目前治疗腭咽及舌咽平面阻塞的重度OSAHS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97.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导管球囊扩张术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舌骨喉复合体动度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广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14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1例。对照组给予导管球囊扩张术、神经肌肉电刺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吞咽功能[洼田饮水试验(WST)、标准吞咽功能量表(SSA)、渗漏-误吸评分、残留评分]、舌骨喉复合体动度、表面肌电图指标、营养状况[血清总蛋白(TP)、血清清蛋白(ALB)、血清前蛋白(PA)、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健侧上臂中部肌围(AMC)]。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WST、SSA评分、渗漏-误吸评分、残留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舌骨上移、舌骨前移、甲状软骨上移、甲状软骨前移距离较治疗前增大(P<0.05),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吞咽时程较治疗前缩短(P<0.05),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两组最大波幅较治疗前增高(P<0...  相似文献   
98.
上气道作为颅颌面重要解剖结构,呈不规则的管腔状结构,由不同的软组织和硬组织组成.上气道形态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密切相关,本文从上气道的解剖学分区、评估工具与方法、测量与评估内容、上气道形态影响因素等4个方面对二者关系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99.
目的 研究上呼吸道阻塞患儿错牙合畸形的患病率情况,并利用头影测量分析上呼吸道阻塞对颅颌面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1)错牙合畸形患病率调查:选取2017年5—9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就诊的上呼吸道阻塞患儿176例为病例组(ENT组),另选取2017年6月于辽宁省沈阳市光明中学七年级和塔湾小学三年级进行口颌面错牙合畸形普查的中小学生485名为对照组(GS组)。比较两组人群不同牙合期和整体错牙合畸形的患病率,并统计不同牙合期错牙合畸形的安氏分类构成比。(2)头影测量分析:选取2017年5—9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就诊的上呼吸道阻塞并进行正畸治疗的患儿32例为病例组(H组),另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上呼吸道通畅并进行正畸治疗的患儿32例为对照组(N组)。分别对两组患儿的颅颌面软硬组织、气道矢状径间隙和舌骨位置进行测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ENT组患儿替牙牙合期、乳牙牙合期以及整体错牙合畸形的患病率均高于G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恒牙牙合期两组患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H组和N组患儿,在颅颌面软硬组织测量指标中,仅下颌平面角(SNGoGn)测量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气道间隙矢状径测量中,软腭上后气道间隙(PNS-UPW)、软腭中后气道间隙(SPP-SPPW)、气道间隙最窄处距离(Mc1-Mc2)3项指标测量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舌骨垂直向位置测量中,H点到腭平面的距离(H-PP)、H点与后鼻棘点的距离(H-PNS)、H点到下颌平面的距离(H-MP)和H点与第三颈椎垂直距离[H-C3(V)]4项指标测量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呼吸道阻塞患儿的错牙合畸形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在生长发育期,上呼吸道阻塞易导致下颌骨的垂直向生长、咽腔上部矢状间隙的减小和舌骨位置下降改变。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研究分析直丝弓技术配合口外弓及Ⅱ类牵引对AngleⅡ1错牙合非拔牙矫治患者上气道矢状径及舌骨位置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5—2013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恒牙牙合AngleⅡ1错牙合深覆盖(Ⅰ、Ⅱ度)患者60例,应用固定直丝弓技术配合口外弓、Ⅱ类牵引进行非拔牙矫治。A组30例患者使用口外弓配合Ⅱ类牵引治疗,B组30例患者只使用Ⅱ类牵引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上气道及舌骨位置26个相关测量项目,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组内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A组:V-LPW、PNS-V、PNS-U、T-V、AH-SN、AH-FH、AH-PP、AH-OP、AH-PNS、AH-C3、AH-NPo、AH-CVP、C3-Me治疗后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V-LPW、PNS-V、PNS-U、T-V、AH-SN、AH-FH、AH-PP、AH-PNS、AH-NPo、AH-CVP、C3-Me治疗后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应用口外弓治疗Ⅰ、Ⅱ度深覆盖患者,不会使上气道矢状径减小;Ⅱ类牵引可使舌骨位置发生向下、向前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