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393篇
  免费   2679篇
  国内免费   1287篇
耳鼻咽喉   392篇
儿科学   362篇
妇产科学   185篇
基础医学   2158篇
口腔科学   687篇
临床医学   8403篇
内科学   2788篇
皮肤病学   112篇
神经病学   2452篇
特种医学   2122篇
外国民族医学   23篇
外科学   9697篇
综合类   19942篇
预防医学   3522篇
眼科学   232篇
药学   8335篇
  192篇
中国医学   7485篇
肿瘤学   2270篇
  2024年   436篇
  2023年   1575篇
  2022年   1813篇
  2021年   2189篇
  2020年   1945篇
  2019年   1901篇
  2018年   848篇
  2017年   1641篇
  2016年   1770篇
  2015年   2037篇
  2014年   3359篇
  2013年   3470篇
  2012年   4008篇
  2011年   4258篇
  2010年   3896篇
  2009年   3726篇
  2008年   3810篇
  2007年   3557篇
  2006年   3265篇
  2005年   3289篇
  2004年   2931篇
  2003年   2919篇
  2002年   2287篇
  2001年   1878篇
  2000年   1554篇
  1999年   1251篇
  1998年   1068篇
  1997年   954篇
  1996年   878篇
  1995年   689篇
  1994年   518篇
  1993年   360篇
  1992年   311篇
  1991年   247篇
  1990年   237篇
  1989年   249篇
  1988年   65篇
  1987年   59篇
  1986年   41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目的 解剖观察完全神经内镜下经Poppen锁孔入路开颅松果体区手术的相关解剖结构及其特征,并探讨该术式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12具经10%甲醛固定、红蓝乳胶灌注的成人尸头湿标本进行实验观察,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34~71岁。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具标本随机分为内镜组和显微组,每组6具,分别采用完全神经内镜Poppen锁孔入路和显微镜常规Poppen入路进行模拟开颅手术松果体区手术。模拟手术中,利用神经导航对松果体区以及手术间隙进行观察测量:(1)观察2组松果体区重要解剖结构;(2)内镜组术中,于剪开小脑幕前后,分别测量松果体区暴露面积,并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3)内镜组与显微镜组术中,分别测量第1、2、3手术间隙的暴露面积,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4)其他重要解剖结构间距的神经内镜测量。结果 (1)2种入路均可观察到双侧基底静脉、小脑中脑裂静脉、大脑内静脉、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等重要血管,以及滑车神经、四叠体、胼胝体压部和松果体等重要解剖结构,但显微镜常规Poppen入路的手术通道狭窄、倾斜,视野局限。(2)内镜组模拟手术中,剪开小脑幕前后松果体区显露面积分别为(73.14±3.38)mm2和(127.77±7.90)mm2,剪开后明显大于剪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84,P<0.001)。(3)内镜组和显微镜组模拟手术中,第1、2、3手术间隙的暴露面积分别为(20.93±2.49)mm2、(72.55±4.18)mm2、(208.57±11.79)mm2和(9.12±1.12)mm2、(53.45±3.17)mm2、(175.29±9.98)mm2,内镜组均大于显微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92、12.61、7.41,P值均<0.001)。(4)神经内镜测量显示:双侧基底静脉最大距离为(14.41±0.94)mm,双侧小脑中脑裂静脉最大距离为(8.23±0.84)mm,双侧大脑内静脉最大距离为(8.41±0.96)mm,双侧大脑内静脉最小距离(第1间隙最窄长度)为(2.58±0.22)mm,松果体中心点至丘脑枕部中心点距离为(16.83±1.16)mm。结论 完全神经内镜下经Poppen锁孔入路模拟手术中间隙恒定,可安全到达松果体区;与显微镜常规Poppen入路相比,完全神经内镜Poppen锁孔入路的手术操作空间更大,松果体区显露得更充分。  相似文献   
952.
基于代谢组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益肾固络合剂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CGN)的效应物质及作用机制。建立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ationic bovine serum albumin, C-BSA)诱导的CGN大鼠模型,益肾固络合剂灌胃给药后,进行肾脏功能相关生化指标(24 h尿蛋白、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测定以及组织病理形态观察等药效评价;采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筛选益肾固络合剂治疗CGN的血清生物标志物,并进行代谢通路分析;依据质谱离子碎片信息和代谢途径,结合PeakView 1.2和MetabolitePilot 2.0.4软件对益肾固络合剂入血成分(原型及代谢产物)进行鉴定分析;整合代谢组学和血清药物化学数据,构建血清生物标志物和入血成分相关性分析的数理模型,筛选益肾固络合剂治疗CGN的潜在效应物质。益肾固络合剂显著降低CGN大鼠的24 h尿蛋白、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水平,以及改善肾脏组织病理损伤;代谢组学共筛选出花生四烯酸和溶血磷脂酰胆碱类化合物等20个益肾固络合剂治疗CGN的血清生物标志物,涉及花生四烯酸代...  相似文献   
953.
该研究通过对比黄丝郁金醋炙前后对“肝郁气滞”型痛经模型大鼠药效及作用机制差异,探讨黄丝郁金“醋炙入肝”后增强“疏肝止痛”作用的炮制机制。参照痛经动物模型制备规范(草案)和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法建立“肝郁气滞”型痛经大鼠病证结合模型。通过观测“肝郁气滞”型痛经大鼠体质量、脏器、脏脑指数、扭体潜伏期和扭体分数变化,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肝功能六项、性激素、疼痛因子以及血液流变学等各项指标水平,比较生、醋黄丝郁金治疗“肝郁气滞”型痛经大鼠药效差异。在大鼠一般情况和行为学测试观察中,生品组和醋炙组体质量减轻缓慢,扭体潜伏期显著增加,扭体反应显著减少(P<0.05),其中生品组、醋炙组和阳性组大鼠扭体抑制率分别为33.780%、64.611%、62.466%,醋炙组扭体抑制率显著提高,表明醋黄丝郁金治疗作用更显著。在肝功能检测中,醋炙组ALT、ALP、AST、DBIL、TBIL水平显著降低(P<0.05)和ALB显著升高(P<0.05),表明醋炙增强了黄丝郁金对肝损伤的治疗作用。在性激素检测中,醋炙组血清E2和OT水平显著降低(P<0.05),表明黄丝郁金醋...  相似文献   
954.
【摘要】 目的:探讨多节段前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伴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0年4月于我院就诊并接受多节段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的17例腰椎退行性侧凸伴脊柱矢状面失平衡患者,男3例,女14例;年龄55~81岁(67.8±6.3岁);随访时间13~39个月(25.9±7.6个月)。在术前、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的全脊柱X线片测量脊柱冠状面及矢状面相关参数,包括:腰椎侧凸Cobb角、C7铅垂线-骶骨中垂线距离(C7 plumb line-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7PL-CSV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腰椎前凸分布指数(lordosis distribution index,LDI)、脊柱矢状面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脊柱骶骨角(spino-sacral angle,SSA)、躯干整体倾斜角(global tilt,GT)、GAP评分(Global Alignment and Proportion score)、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 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记录术前、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腰部和下肢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对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和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0~480min(327.4±85.4min),出血量50~1100ml(504.7±275.1ml),融合节段3~8个(3.8±1.2个)。1例患者术后左侧大腿外侧腹股沟区感觉减退,给予营养神经药物后20d症状缓解;1例患者术中发生椎体终板骨折,调整融合器置入路径避开骨折部位,同时一期附加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随访未发现融合器进一步沉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腰椎侧凸Cobb角、C7PL-CSVL、TK、TLK、LL、LDI、GT、GAP评分、PT、SS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腰椎矢状面平衡相关参数均获得改善;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ODI、JOA评分、腰部VAS和下肢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进一步改善,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多节段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术可以有效缓解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的症状,同时矫正脊柱三维畸形、重建矢状面和冠状面平衡,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55.
【摘要】 目的:评估中重度僵硬型颈椎后凸的矢状位形态特征与手术效果,并分析影响手术矫形效果及神经功能转归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1年3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4例中重度僵硬型颈椎后凸畸形患者临床资料,中重度后凸定义为局部后凸角≥20°,僵硬型后凸定义为过伸位X线片示后凸柔韧性<30%或颈椎CT示后凸节段骨性强直。患者接受手术时年龄为50.1±17.6岁(14~83岁),其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致畸因素包括退变性后凸18例,先天畸形5例,医源性后凸5例,强直性脊柱炎3例,创伤性后凸3例。行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分别为24例、5例及5例;其中5例行三柱截骨矫形手术。收集所有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围手术期参数和随访信息,并利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日本骨科协会改良颈椎评分(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ale,mJOA)评估患者颈部疼痛和神经功能状态。通过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局部后凸角、T1倾斜角、颈椎矢状面垂直轴及颌眉垂线角,并定义畸形成角系数为局部后凸角/后凸累及节段数。根据数据分布情况选用独立样本或配对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on signed-rank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比较上述影像学参数与评分指标在不同时间点或不同患者亚组间的分布。结果:患者局部后凸角中位数为25°(20°~100°),畸形成角系数中位数为7.5°(5°~25°)。根据mJOA评分将患者分为两组,重度颈脊髓病组患者的畸形成角系数显著大于轻中度颈脊髓病组[9.3°(5.0°~25.0°) vs 7.0°(5.3°~10.0°),P=0.016];手术时长277±140min,中位失血量150(20~2000)ml。局部后凸角与畸形成角系数分别由术前的31.6°±19.5°与8.8°±4.2°矫正至术后2.8°±5.7°与0.9°±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过1.0±0.8(0.3~3.1)年的影像学随访,末次随访时局部后凸角与畸形成角系数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0±1.5年的临床随访,末次随访时患者VAS、NDI及mJOA评分分别由术前的5.3±1.8分、(27.7±16.5)%及11.9±4.3分改善至1.3±1.2分、(7.7±7.1)%及14.8±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畸形成角系数的矫形幅度与mJOA评分的改善幅度呈正相关(Spearman r=0.417,P=0.018)。共有14例患者(41.2%)术后出现早期并发症,包括10例(29.4%)神经系统并发症;共有8例患者(23.5%)出现远期并发症。发生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患者病程更长,最高截骨等级>2级的比例更高,手术出血量更大(P<0.05)。结论: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治疗中重度僵硬型颈椎后凸畸形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畸形成角系数可以作为形态学评估的重要参数,并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相似文献   
956.
年轻乳腺癌病人预后较差,与侵袭性生物学特征密切相关,是临床治疗的一大难点。年轻女性乳腺癌病人的外科手术抉择需要综合权衡肿瘤生物学特征、病人的自身需求、社会家庭支持因素等各个方面。对于早期肿瘤应当积极开展保乳手术,对于临床分期较晚的肿瘤,建议参照分子分型积极开展新辅助治疗,或者实施合适的乳房重建技术。临床医师应当为病人提供更加充分的信息与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鼓励病人积极参与外科手术决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957.
彭宏 《颈腰痛杂志》2021,42(1):94-96,111
目的 基于临床及影像学指标,探讨植骨融合后取出椎弓根螺钉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以2014年1月-2018年3月行后路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以长节段内固定+短节段椎板间植骨融合术.其中45例待植骨融合后取出内固定钉棒,作为观察组;另按照1:1的匹配比例纳入45例植骨融合后未取出内固定钉棒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在观察组患者内植物取出时、取出后1年和2年时,对两组患者的腰背痛VAS评分和ODI指数进行比较,同时对比节段活动度、后凸Cobb角和脊柱矢状轴(sagittal vertebral axis,SVA)等影像学指标.结果 观察组术后的内植物取出时间平均为(18.3±17.6)个月;据此,对照组以内固定术后18个月作为观察组的"内植物取出时"相对应观察截点.观察组患者内植物取出时的VAS评分和ODI指数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取出后1、2年时,观察组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内植物取出后1、2年时,观察组患者节段间活动度均显著改善,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内植物取出后,并未造成侧凸Cobb角和SVA值的显著增加(P>0.05).结论 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行植骨融合成功后,取出椎弓根钉棒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腰背痛和功能障碍,这可能与节段间活动度有所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958.
背景与目的: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采用头侧入路和尾侧入路均已得到认可,但两种方法的联合应用还较少。本研究探讨头尾结合入路方式与完全头侧入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 方法:选取我院拟实施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头尾结合入路组和完全头侧入路组,各组75例。分别采用头尾结合入路方式手术和完全头侧入路方式手术;对比两组的手术过程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 结果:头尾结合入路组和完全头侧入路组患者的TNM分期、肿瘤直径、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尾结合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拔除引流管时间均低于完全头侧入路组 [(127.6±27.8)min vs. (148.0±28.5)min;(63.31±17.20)mL vs. (98.44±22.04)mL;(6.12±1.40)d vs.(6.73±1.54)d],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尾结合入路组患者的清扫淋巴结数目、阳性淋巴结数目、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流质饮食时间、住院时间与完全头侧入路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7.3±2.4)枚vs.(16.8±2.7)枚,(2.8±1.1)枚vs.(3.0±1.0)枚,(2.79±0.73)d vs.(2.90±0.68)d,(5.11±1.32)d vs. (5.30±1.48)d,(13.82±2.20)d vs.(14.51±2.47)d,P>0.05];头尾结合入路组的手术并发症率低于完全头侧入路组(6.67%  vs. 18.67%,P<0.05)。 结论:头尾结合入路方式与完全头侧入路方式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效果相当,前者具有手术创伤更小、术后并发症更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959.
目的 探讨克氏针辅助穿刺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纳入2017年1月~2020年1月庐江县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7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克氏针辅助穿刺38例(实验组),传统方法穿刺38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透视次数、骨水泥渗漏率、手术前后VAS评分情况.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透视次数、骨水泥渗漏率等数据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术中应用克氏针辅助穿刺,具有手术操作时间短、术中出血少、X线透视次数少、减少骨水泥渗漏等优势,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960.
夏青  朱浩  李锋 《颈腰痛杂志》2021,42(6):815-817
目的 调查异体红细胞输注与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5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采用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是否输注异体红细胞患者的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ery site infection,SSI)情况,并调查年龄、合并疾病等病历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术后SSI的危险因素.结果 异体红细胞输注组的SSI发生率显著高于未输注组(P<0.05);不同年龄、引流时间、骨折椎体数量、术前白蛋白(albumin,ALB)、手术时间、出血量的患者SS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异体红细胞输注、术前ALB<35 g/L、合并糖尿病、引流时间>3 d,均是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SSI的危险因素.结论 异体红细胞输注会增加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SSI的发生风险,应严格把握异体红细胞输注的适应证,并结合相关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S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