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52篇
  免费   242篇
  国内免费   293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52篇
妇产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169篇
口腔科学   16篇
临床医学   615篇
内科学   1047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140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190篇
综合类   1549篇
预防医学   359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685篇
  5篇
中国医学   914篇
肿瘤学   187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14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120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159篇
  2014年   228篇
  2013年   265篇
  2012年   361篇
  2011年   405篇
  2010年   385篇
  2009年   354篇
  2008年   478篇
  2007年   453篇
  2006年   436篇
  2005年   464篇
  2004年   298篇
  2003年   213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116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探讨葛花、枳椇子及其配伍对急性酒精性胃黏膜损伤的改善作用,为进一步开展葛花、枳椇子及其配伍防治酒精致多脏器损伤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多次灌胃给予56%红星二锅头白酒(15 mL·kg-1)建立小鼠急性酒精性胃黏膜损伤模型,将120只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奥美拉唑组(0.026 g·kg-1)、葛花-枳椇子(配伍)高、中、低剂量组(29.2、14.6、7.3 g·kg-1)、葛花组(19.5 g·kg-1)、枳椇子组(19.5 g·kg-1)共8个组,每组15只,动物适应性喂养1周后,按10 mL·kg-1预给相应药物3 d,从第4天开始,给药1 h后按15 mL·kg-1灌胃二锅头白酒,空白组给予相同体积去离子水,记录小鼠醉酒和醒酒时间,连续给药给酒3 d,末次给药1 h后摘眼球处死;气相色谱仪测定各组小鼠血清中乙醇体积分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各组小鼠胃黏膜中乙醇脱氢酶(ADH)活性;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胃黏膜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和NF-κB抑制蛋白α(IκBα)mRNA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升高(P<0.05),胃黏膜组织NF-κB p65 mRNA表达升高(P<0.01),IκBα mRNA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奥美拉唑组、配伍高、中剂量组、葛花组醉酒时间延长(P<0.05),配伍高、中剂量组醒酒时间缩短(P<0.05),配伍高剂量组血清中乙醇体积分数降低(P<0.05),奥美拉唑组、配伍高、中剂量组胃黏膜中ADH活性升高(P<0.05),配伍各剂量组、葛花组肉眼损伤评分降低(P<0.05),奥美拉唑组、配伍各剂量组、葛花组病理损伤评分降低(P<0.01),各给药组血清中IL-6表达降低(P<0.05),奥美拉唑组、配伍各剂量组、枳椇子组血清中IL-1β表达降低(P<0.05),配伍高、中剂量组血清中TNF-α表达降低(P<0.05),各给药组胃黏膜组织NF-κB p65 mRNA表达降低(P<0.05),奥美拉唑组、配伍各剂量组胃黏膜组织IκBα mRNA表达增加(P<0.05);与高剂量组比较,配伍低剂量组与枳椇子组醉酒时间缩短(P<0.01),葛花、枳椇子组醒酒时间延长(P<0.01),配伍中、低剂量组、葛花组、枳椇子组血清中乙醇体积分数升高(P<0.05),配伍中、低剂量组、枳椇子组肉眼损伤积分增加(P<0.05),配伍中、低剂量组、葛花组、枳椇子组病理损伤积分增加(P<0.01),配伍低剂量组、葛花组、枳椇子组血清中IL-1β含量升高(P<0.01),葛花组与枳椇子组胃黏膜组织IκBα mRNA表达量降低(P<0.05);与配伍中剂量组比较,枳椇子组醉酒时间缩短(P<0.05),葛花组醒酒时间延长(P<0.05),葛花组、枳椇子组病理损伤积分增加(P<0.01),配伍低剂量组、葛花组、枳椇子组血清中IL-1β含量升高(P<0.05);与配伍低剂量组比较,枳椇子组病理损伤积分增加(P<0.05)。结论 葛花、枳椇子及其配伍能起到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胃黏膜损伤的防治作用,可能与抑制胃黏膜NF-κB信号通路的表达有关,且配伍高剂量组药效最佳。  相似文献   
62.
目的比较内镜下不同术式治疗固有肌层来源胃黏膜下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固有肌层来源胃黏膜下肿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STER组(行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n=30)和ESE组(行内镜下黏膜挖除术治疗,n=30),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及手术前后的应激指标。结果两组的完全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ER组虽手术时间长于ESE组(P<0.05),但整块切除率高于ESE组,创面长径小于ESE组,住院时间短于ESE组(P<0.05)。术后,两组的MDA水平均高于术前,SOD水平均低于术前,但STER组的MDA水平低于ESE组,SOD水平高于ESE组(P<0.05)。结论STER与ESE治疗固有肌层来源胃黏膜下肿瘤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STER的创面长径较小,并能提升整块切除率,缩短住院时间,显著抑制患者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肠化生及胃癌的关系.方法对6318例胃粘膜活检病理切片进行Giemsa、AB(pH2.5)-PAS、HID-AB(pH2.5)染色和肠化生分型.结果HP感染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肠化生和胃癌显著相关(P<0.001),与肠化生类型无显著关系(P>0.05),与胃癌分型无关.结论HP感染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肠化生及胃癌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4.
目的 依托胃癌高发区大规模人群筛查队列分析不同级别胃黏膜病变的患病情况,前瞻性探讨不同胃黏膜病变进展为胃癌的风险,为优化胃癌的筛查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山东省临朐县胃癌高发区开展的国家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纳入年龄在40~69岁之间,2012-2018年经内镜筛查和病理诊断明确为各级别胃黏膜病变、且未患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或浸润性胃癌的14 087例研究对象,随访至2019年12月31日。随访期内新发胃癌通过重复性胃镜筛查、肿瘤发病和死因登记系统报告以及主动入户随访联合判定,经查阅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摘抄的临床病历进行确认。应用Poisson回归模型计算各级别胃黏膜病变进展至胃癌风险的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CI结果 14 087例研究对象中,胃黏膜正常者仅有8例(0.06%),最高诊断为浅表性胃炎(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IM)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分别为7 608例(54.00%)、2 848例(20.22%)、3 103例(22.03%)和520例(3.69%)。经过前瞻性随访,共有109例研究对象诊断为HGIN(63例)和浸润性胃癌(46例)。与基线正常或仅有SG的个体相比,患有CAG、IM和LGIN的个体进展为胃癌的风险依次增加为3.85倍(RR=3.85,95%CI:2.04~7.28)、5.18倍(RR=5.18,95%CI:2.79~9.60)和19.08倍(RR=19.08,95%CI:9.97~36.53),其中LGIN组进展为HGIN和浸润性胃癌的风险分别为SG/正常组的22.96倍(RR=22.96,95%CI:9.71~54.27)和14.64倍(RR=14.64,95%CI:5.37~39.93)。各个年龄组患有LGIN者随访期间发生胃癌的风险均显著增加。结论 基于胃癌高发区的大样本人群研究显示,绝大多数40~69岁的高发区居民患有不同程度胃黏膜病变。随胃黏膜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随访期间发生胃癌的风险呈级联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5.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粘膜病变作用的五年随访观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评价5年随访根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胃粘膜病变的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为上海7家企业单位在我院定点体检进行胃镜检查的病人。入选时间为1993年7月至1994年6月,部分病人有中上腹不适,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的病人作为入选病例。入选时确定Hp感染状态,阳性病人根据自愿原则或采用根除Hp感染治疗,或采用对症治疗。阴性组仅在有消化不良症状时采用对症治疗。全部对象跟踪随访5年。结果 入选时30例Hp阴性,45例Hp阳性。结束随访时,24例阴性无变化(另3例失访,1例变为阳性,2例可疑),作为对照组,45例Hp阳性。结束随访时,24例阴性无变化(另3例失访,1例变为阳性,2例可疑),作为对照组。45例阳性病人中,1例失访,16例经抗Hp感染治疗结束4周后转阴,作为Hp阴性观察组;28例仍为Hp阳性,作为Hp阳性观察组。对照组仅17%-33%的病人炎症有进展,Hp阳性观察组,炎症加重的病人占43%-57%,Hp阴性观察组,50%的病人肠化生加重,但50%-67%的病人无明显变化;Hp阳性观察组肠化生加重的病人增至43%-57%,而Hp阴性观察组无一例加重,75%的病人维持原状。结论 根除Hp感染不仅可减轻病人的炎症程度,同时能阻止肠上皮化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66.
目的:采用中枢迷走神经背核复合体(DVC)微量注射血管活性肠肽(VIP),观察胃黏膜血流量(GMBF)变化和电针对GMBF的调整作用。方法:采用脑立体定位仪对大鼠中枢进行定位和注射,电针足三里穴,用氢气清除法测定GMBF;放射免疫法测量外周血中VIP含量。结果:DVC微量注射VIP后,血中VIP含量增加(P<0.01),GMBF明显增加(P<0.01)。电针(EA)足三里穴加强了GMBF放大效应。结论:DVC注射VIP对GMBF有放大效应,证实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NEIS)中VIP是重要的神经肽,DVC是VIP作用的社会中枢特异性部位之一,电针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7.
胰高血糖素样肽-2对放射损伤小鼠肠上皮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2对放射损伤小鼠肠上恢复的影响。方法:昆明种小鼠经8Gy^60 Co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后随机分为放射损伤对照组和胰高血糖素样肽-2处理组,检测小肠粘膜组织DNA和蛋白含量,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肠上皮形态结构变化。结果:放射损伤小肠粘膜组织DNA和蛋白含量降低,肠绒毛高度下降、数量减少,部分绒毛顶端有糜烂缺损;胰高血糖素样肽-2处理可使肠粘膜组织DNA和蛋白含量降低,肠绒毛增长、数量增多,糜烂发生不明显。结论:胰高血糖素样肽-2可促进放射损伤小鼠肠上皮的恢复。  相似文献   
68.
仁术健胃颗粒逆转胃癌前期病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观察仁术健胃颗粒对胃癌前病变的逆转作用。方法将12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胃癌前期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仁术健胃颗粒治疗组80例和胃复春对照组40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①综合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5%,对照组为75.00%,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治疗组胃镜及对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的疗效分别为71.25%、77.50%、79.49%、88.46%,对照组为52.50%、6  相似文献   
69.
摘 要:[目的] 探讨人群吸烟状况、代谢标志物和多级别胃黏膜病变及胃癌风险的关联。[方法] 选取2007—2012年间河南林州上消化道肿瘤筛查队列中经病理诊断为肠上皮化生(39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胃癌(44例)以及健康者(56名)共139名为研究对象,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率质谱法对基线血样的代谢物进行定量检测。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吸烟状况与代谢标志物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代谢标志物与多级别胃黏膜病变及胃癌风险间的关系。筛选潜在代谢标志物,构建随机森林模型,评价其对多级别胃黏膜病变及胃癌风险诊断能力。[结果] 在1 270种代谢物中发现58种代谢物与吸烟状况相关,其中4种代谢物同时与多级别胃黏膜病变及胃癌风险相关。4-甲基邻苯二酚-1-硫酸盐(效应值=2.82,95%CI:1.91~3.73,P<0.01;OR=1.41,95%CI:1.05~1.89,P<0.05)、4-乙酰基苯酚硫酸盐(效应值=3.08,95%CI:2.08~4.08,P<0.01;OR=1.35,95%CI:1.05~1.72,P<0.05)以及羟基可替宁(效应值=6.20,95%CI:5.19~7.21,P<0.01;OR=1.42,95%CI:1.07~1.88,P<0.05)与吸烟状况呈正相关的同时,增加胃黏膜病变及胃癌风险。乳糖神经酰胺(效应值=-0.28,95%CI:-0.51~-0.06,P<0.05;OR=0.21,95%CI:0.07~0.69,P<0.01)与吸烟状况呈现负相关的同时,降低胃黏膜病变及胃癌风险。整合这4种代谢物显著提升了预测多级别胃黏膜病变及胃癌进展的能力(AUC=0.714,95%CI:0.629~0.801)。[结论] 在研究人群中发现4种代谢标志物同时与吸烟状况和多级别胃黏膜病变及胃癌风险存在关联,这可能部分解释了吸烟对胃癌的风险作用,同时可能作为识别高危人群和发现早期胃癌的生物标志物,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0.
氯离子跨紧密上皮转运主要采取细胞通路,其转运调控的关键部位是上皮细胞顶膜氯通道。应用上皮电压钳技术、高钾除极化技术和Ussing上皮组织灌流系统结合测定氯离子通量,观察跨上皮电位差对氯离子跨蛙直肠上皮转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跨上皮电位差对氯离子跨蛙直肠上皮吸收是必不可少的。跨上皮电位差作为转运驱动力外,还能激活蛙直肠上皮细胞顶膜的氯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