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58篇
  免费   2772篇
  国内免费   2020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1205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4601篇
内科学   4239篇
皮肤病学   18篇
神经病学   24篇
特种医学   895篇
外国民族医学   86篇
外科学   3320篇
综合类   13498篇
预防医学   2435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4963篇
  124篇
中国医学   2840篇
肿瘤学   6881篇
  2024年   280篇
  2023年   1234篇
  2022年   1125篇
  2021年   1525篇
  2020年   1280篇
  2019年   1467篇
  2018年   756篇
  2017年   1354篇
  2016年   1370篇
  2015年   1459篇
  2014年   2323篇
  2013年   2160篇
  2012年   2605篇
  2011年   2727篇
  2010年   2420篇
  2009年   2179篇
  2008年   2183篇
  2007年   1970篇
  2006年   1752篇
  2005年   1776篇
  2004年   1623篇
  2003年   1765篇
  2002年   1469篇
  2001年   1419篇
  2000年   1008篇
  1999年   776篇
  1998年   582篇
  1997年   450篇
  1996年   451篇
  1995年   295篇
  1994年   243篇
  1993年   137篇
  1992年   112篇
  1991年   199篇
  1990年   249篇
  1989年   287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4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十二指肠溃疡经用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等强效抑酸药物治疗,8周之内可有90%以上的溃疡获得治愈。但在此后不作维持治疗的情况下,于1年之后会有60%-90%出现复发,因而目前普遍推行长期的抗溃疡治疗。现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除菌治疗可解决这一问题。日本一组经双盲多中心协作研究(497例)的除菌治疗成功后1年的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复发率分别为11.4%和6.8%。Miwa(2004)最近报告一组4940例大规模回顾性研究的复发率更低,胃溃疡为2.3%/年,十二指肠溃疡为1.6%/年,并指出胃溃疡复发例中以非甾体抗炎药(NSAID)服用者、吸烟者和饮酒者为多,提示较之十二指肠溃疡其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还有报道称对活动期(开放性)溃疡的治疗,采取联用Hp除菌的治疗方案可以提升溃疡治愈率,更有称单纯除菌治疗的胃溃疡治愈率与已往的抑酸药治疗效果无异,可见Hp除菌治疗的实用价值之大。  相似文献   
42.
胃癌腹膜转移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临床上诊治的胃癌多为进展期胃癌,根治性手术之后的5年生存率仍然徘徊不前,其主要原因是术后肿瘤复发转移问题,其中约50%左右的患者存在腹膜复发转移。发生腹膜转移患者的疗效差,生存率低,因此,如何提高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的治疗效果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3.
《安徽医药》2006,10(5):383-383
巴黎赛诺菲-安万特近日宣布.在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对新药上市补充申请进行优先审核后。批准泰素帝(化学名:多西他赛)注射剂联合顺铂和5-氟尿嘧啶治疗以前未接受化疗的晚期胃癌患者,包括胃食管交界癌患者。  相似文献   
44.
CD34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的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肿瘤学杂志》2003,16(5):319-321
  相似文献   
45.
王凤军 《中国肿瘤临床》2003,30(12):896-897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同步检测p27、p53及PC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关系。  相似文献   
46.
探讨E-钙粘附素(E-Cd)对人胃癌侵袭性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测定29例胃癌患者血清可溶性E-Cd浓度。结果:胃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浸润组或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膨胀组或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0.05),切除瘤体后上述各组的血清E-Cd浓度均明显下降(P<0.01~0.05)。结论:血清可溶性E-Cd浓度可能与人胃癌的生长方式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7.
背景:该研究了胃癌中有丝分裂前期检查点(CHFR)的基因甲基化水平及其与微管抑制剂(MI)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6份胃癌切除术标本,检测其中9份标本的细胞系,启动子甲基化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CHFR mRNA的表达水平通过定量逆转录PCR检测,MI介导的生长抑制反应通过标准的MTT方法检测。结果:在9份胃癌细胞系中,有3份细胞系的CHFR表达被异常的启动子甲基化所抑制,CHFR mRNA的表达水平与MI处理细胞(R=M10.889;P=0.005)的IC,o密切相关。在46例胃癌术后患中,有24例(52%)出现CHFR异常甲基化,其中12例因晚期肿瘤或术后复发而接受MI治疗。MI治疗有效包括29%的CHFR甲基化和20%的CHFR非甲基化患。然而,在7例CHFR甲基化患中,有6例(86%)出现肿瘤消退或不再进展的迹象。反之,在5例CHFR非甲基化患中有4例(80%)出现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48.
胃癌经淋巴道发生局部和远处转移是导致患者预后差的重要因素之一。癌组织内的淋巴管生成是发生淋巴道转移的重要起始环节,胃癌组织内新生的淋巴管出现形态结构、空间分布和功能异常改变。VEGF—C/-D及其受体VEGFR-3与肿瘤淋巴管生成、淋巴道转移及疾病预后密切相关。测定VEGF—C和淋巴管标志物表达可预测和评估胃癌淋巴结受侵犯、转移状况。胃癌组织内的抗淋巴管生成实验已取得进展,具有潜在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9.
肺栓塞是由血栓栓子阻塞肺动脉所造成的病理过程,是许多疾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如果治疗及护理不当会危及患者的生命。我科2006年7月成功护理一例胃癌根治术后合并肺栓塞患者,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3岁,病案号为109873,因上腹部隐痛不适10个月,加重2月于2006年7月6日入院。查体:体温36℃,脉搏98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6.6/11.1Kpa,体重67Kg,神志清,锁骨上淋巴结未按及肿大,呼吸运动正常,双肺呼吸音清。腹平软,无胃肠型及蠕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剑突下无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缘下未按及包块,肾区无扣痛,移动性浊音(一),肠…  相似文献   
50.
刘刚  肖调华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4):524-524
胃癌术后排空障碍包括呕吐、腹胀、消化液反流等一系列症候群。我院2004年11月收治1例脑瘫合并胃癌患者,行R2根治术后出现胃排空障碍,经综合治疗获愈。现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有关临床特点、影响因素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