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349篇
  免费   2308篇
  国内免费   926篇
耳鼻咽喉   33篇
儿科学   1148篇
妇产科学   149篇
基础医学   1134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7358篇
内科学   6861篇
皮肤病学   32篇
神经病学   5689篇
特种医学   1393篇
外国民族医学   54篇
外科学   1157篇
综合类   15360篇
预防医学   3028篇
眼科学   409篇
药学   6796篇
  130篇
中国医学   6797篇
肿瘤学   47篇
  2024年   635篇
  2023年   2169篇
  2022年   1908篇
  2021年   2246篇
  2020年   1885篇
  2019年   2042篇
  2018年   882篇
  2017年   1616篇
  2016年   1735篇
  2015年   1750篇
  2014年   2764篇
  2013年   2512篇
  2012年   3209篇
  2011年   3336篇
  2010年   2874篇
  2009年   2811篇
  2008年   2950篇
  2007年   2758篇
  2006年   2629篇
  2005年   2553篇
  2004年   2254篇
  2003年   1908篇
  2002年   1630篇
  2001年   1418篇
  2000年   1133篇
  1999年   932篇
  1998年   770篇
  1997年   653篇
  1996年   442篇
  1995年   361篇
  1994年   241篇
  1993年   153篇
  1992年   106篇
  1991年   125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目的:评估电针(EA)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PSD)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纳入电针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评价标准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估,采用Rev 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项试验,合计1352例受试者。结果:电针联合吞咽功能训练的临床有效率[OR=4.87,95%CI(3.47,6.83),P<0.01]、洼田饮水试验 [MD=-0.54,95%CI(-0.88,-0.20),P<0.01]、电视荧光吞咽造影[MD=1.92,95%CI(1.51,2.33),P<0.01]、藤岛一郎评定量表[MD=2.09,95%CI(0.65,3.53),P<0.01]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电针治疗不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OR=2.38,95%CI(0.15,37.18),P>0.05]。结论: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联合电针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丁苯酞辅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1月收治的11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丁苯酞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一氧化氮、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高于对照组,内皮素-1、血清丙二醛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给予丁苯酞辅助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在男、女不同性别患者中差异,为其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前瞻性研究2010年1月-2011年9月间在本院神经内科及康复科住院检查且病历资料完整,基于缺血性卒中分型系统TOAST分型确诊的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160例,按照性别分为男性组与女性组,分析男性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组和女性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组两组患者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160例,其中男性112例(70%);女性48例(30%),两者之比为2.375∶1。女性患者发病年龄高于男性患者,两者之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男性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相比,女性患者高血压发病率、吸烟、饮酒的发生率低于男性,两者之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高TC、高LDL发病率高于男性患者,两者之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男性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相比,女性患者在66岁~75岁年龄段女性患者发病率高于男性,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动态变化趋势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本院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1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脑卒中组,根据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将其分为轻度组(55例)、中度组(42例)及重度组(21例)。同时,根据患者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进展性脑卒中将其分为进展组(31例)和非进展组(87例)。分别于入院后第1、3、7、14天采集上述患者肘静脉血检测IL-6和hs-CRP水平。选取同期于本院查体健康者48例纳入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仅于体检当日清晨采集血液检测IL-6和hs-CRP水平。结果入院后第1、3、7、14天,脑卒中组患者血清IL-6和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卒中组患者血清IL-6和hsCRP水平于入院后第1天达到峰值,后呈下降趋势,其中,重度组患者血清IL-6和hs-CRP峰值水平均明显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P<0.01),中度组患者血清IL-6和hs-CRP峰值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度组(P<0.01)。非进展组患者血清IL-6和hs-CRP水平于入院后第1天达到峰值,后呈下降趋势,进展组患者IL-6和hs-CRP水平随时间变化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均于入院后第7天达到峰值。在不同时间点,进展组患者血清IL-6和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非进展组(P<0.01)。结论 IL-6和hs-CRP可用于判断缺血性脑卒中的严重程度,预测脑卒中进展,可为脑卒中的防控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35.
目的调查分析成都地区脑卒中住院患者对于卒中症状及急救知识的认知情况,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方法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对180例2012-12—2013-09在成都地区脑卒中住院患者采用面对面的方式进行询问调查,调查前会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此调查的目的,并由其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统计结果显示男性对于卒中症状的认识和急救意识均较女性强,年龄大的人群对于卒中的症状认识不够充分,且不能在出现卒中症状时及时拨打救助电话,家庭收入和文化程度对于患者对卒中症状的认知和急救意识均有显著影响(P0.05)。家庭收入高及受教育程度高的患者认知全面,且急救意识强。结论根据在此地区的调查发现该地区卒中患者对于卒中症状了解不够全面和急救意识不强,还需要政府及社会加强普及,减少卒中发病率,出现卒中症状时可以及时救助,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6.
37.
38.
39.
线粒体脑肌病属于罕见性母系遗传病,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家4例高乳酸血症-卒中样发作综合征(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患者,其主要表现为卒中样发作、头痛、癫痫、高乳酸血症、肌肉不耐受疲劳、高级智能下降、听力下降和身材矮小等,结合特征性影像学变化、基因检测及肌肉活检明确诊断,并结合文献对只有女儿能将其线粒体DNA(mt-DNA)传递给下一代的母系遗传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临床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旨在帮助临床认识此病,进一步提高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的临床诊断率。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缺血性肠病(IBD)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78例IBD患者(IBD组)的临床资料。随机选取120例非IBD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IBD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BD的危险因素。结果 IBD组患者均有腹痛,67例伴有便血,39例伴有腹泻。在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的75例IBD患者中,病变部位为左半结肠72例(96.0%),右半结肠3例(4.0%)。IBD组年龄≥60岁、吸烟、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近期手术史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近期手术史为IB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IBD早期症状不典型,主要表现为腹痛、血便、腹泻,病变多位于左半结肠。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近期手术史为IB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