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661篇
  免费   3804篇
  国内免费   1474篇
耳鼻咽喉   398篇
儿科学   1332篇
妇产科学   473篇
基础医学   1582篇
口腔科学   265篇
临床医学   10596篇
内科学   8628篇
皮肤病学   451篇
神经病学   6405篇
特种医学   2125篇
外国民族医学   88篇
外科学   4485篇
综合类   23143篇
预防医学   4742篇
眼科学   714篇
药学   9853篇
  184篇
中国医学   8287篇
肿瘤学   3188篇
  2024年   862篇
  2023年   3086篇
  2022年   2775篇
  2021年   3252篇
  2020年   2658篇
  2019年   2805篇
  2018年   1316篇
  2017年   2256篇
  2016年   2475篇
  2015年   2537篇
  2014年   4050篇
  2013年   3839篇
  2012年   4795篇
  2011年   5022篇
  2010年   4421篇
  2009年   4285篇
  2008年   5048篇
  2007年   4319篇
  2006年   3947篇
  2005年   4053篇
  2004年   3422篇
  2003年   3091篇
  2002年   2503篇
  2001年   2152篇
  2000年   1738篇
  1999年   1371篇
  1998年   1216篇
  1997年   1010篇
  1996年   727篇
  1995年   587篇
  1994年   373篇
  1993年   264篇
  1992年   172篇
  1991年   185篇
  1990年   115篇
  1989年   110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991.
目的:探究针刺对缺血性中风大鼠梗死灶周围脑组织ICAM-5/ERM/PI3K/AKT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将80只雄性SD大鼠按照区组随机化法,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针刺组。正常组常规饲养,不进行干预;假手术组仅予以切开皮肤寻找并剥离神经血管,并不埋入线栓;模型组与针刺组行线栓法制备MCAO模型。造模成功后针刺组大鼠予以针刺治疗,连续针刺治疗两个疗程;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仅模仿捉取、归笼的行为。干预结束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ICAM-5/ERM/PI3K/AKT的表达水平;TUNEL免疫组化法观察缺血侧大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假手术组、模型组ICAM-5、ERM、PI3K及AKT蛋白表达水平均有所降低(P<0.05),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蛋白表达水平下调较为显著(P<0.01);而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ICAM-5、ERM、PI3K与AKT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假手术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或P<0.05)...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形神共调针法联合腕踝针治疗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来十堰市太和医院治疗的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患者8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4,腕踝针法)和观察组(n=43,形神共调针法联合腕踝针法),对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BBS评分、MBI评分、FMA评分和偏身肢体Lindmark感觉功能评分及中医症候积分变化。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较高(P<0.05);治疗后两组BBS评分、MBI评分、FMA评分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言语赛涩、口舌歪斜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偏身肢体Lindmark感觉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更显著(P<0.05)。结论: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患者采用形神共调针法联合腕踝针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改善偏身感觉障碍,提高患者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究加味瓜蒌枳实汤联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对痰热蕴肺型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患者的免疫功能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痰热蕴肺型S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SAP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瓜蒌枳实汤,连续治疗2周,并比较两组SAP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免疫指标、炎症指标及肺功能情况。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SAP患者治疗后X射线片病灶、肺啰音、咳嗽、发热、痰色、便秘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SAP患者的第1秒内用力呼气量占呼气量的比例(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百分比(FEV1%)均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的FEV1/FVC、FEV1%改善更明显(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SAP患者经治疗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值)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的NLR值明显降低(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SAP患者在治疗后的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维生素B12联合叶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3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66例)和联合组(70例),常规组患者接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规范化治疗,联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服用维生素B12片和叶酸片,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浆Hcy、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并记录随访期内的脑卒中事件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Hcy、叶酸、维生素B12水平、NIHSS、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联合组血浆Hcy水平低于常规组,血浆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ADL评分高于常规组,NIHSS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期间联合组患者复发率为6.67%,低于常规组的2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  相似文献   
995.
摘 要目的:研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伴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因素。 方法:选取北 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 2020 年 2 月至 2021 年 12 月期间收治的 90 例 AIS 伴心房颤动患者,均行机械取栓治疗, 入院时、治疗后 24 h、7 d、90 d 评估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在治疗 90 d 后评估患 者的预后效果,参考改良 Rankin 修订量表(mRS)评价,并对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总结分析。 结果:入院时所有患 者 NIHSS 评分为(11.25 ± 2.34)分,治疗后 24 h 的 NIHSS 评分为(8.21 ± 1.52)分,治疗后 7 d 的 NIHSS 评分为 (5.12 ± 0.93)分,治疗后 90 d 的 NIHSS 评分为(3.06 ± 0.54)分,NIHSS 评分逐渐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患者比较,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血糖、收缩压、舒张压、侧支循环建立情况、 开始治疗时间、血管再通时间及入院 NIHSS 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显示,导致 AIS 伴心房颤动患者机械取栓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 60 岁、高血压、未建立侧支循环、 血管再通时间≥ 4 h、入院 NIHSS 评分≥ 14 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机械取栓术治疗 AIS 伴 心房颤动患者可减缓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年龄≥ 60 岁、高血压、未建立侧支循环、 血管再通时间≥ 4 h、入院 NIHSS 评分≥ 14 分,故临床需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小骨窗开颅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效果。方法60例PT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显微镜下血管减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神经内镜下小骨窗开颅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并发症以及复发率。结果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67%(P<0.05)。随访2年,两组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下小骨窗开颅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熏眼与按摩治疗干眼症的持续护理改进对策。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19年6月于我院接受中药熏眼与睑板腺按摩治疗的干眼症患者196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与研究组各9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持续护理改进对策。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干眼症的复发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96%高于对照组90.80%(P<0.05)。研究组复发率3.06%低于对照组12.24%(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率98.98%高于对照组90.82%(P<0.05)。结论持续护理改进对策能够保证熏眼与按摩治疗干眼症的效果,抑制疾病复发,并增强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水平与冠心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4例为研究组,单纯冠心病患者74例为对照组。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合并高血压情况,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左前降支长度和冠脉病变程度Gensini积分,颈部超声检查显示颈动脉斑块情况。抽取患者清晨空腹肘静脉血4 ml,检测血清CRP、Hcy、血脂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高血压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血清CRP(8.26±2.04)mg/L、Hcy(24.71±5.28)μmol/L、LDL-C(3.27±0.59)mmol/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0.96±0.14)mmol/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CRP、Hcy、LDL-C是冠心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CRP、Hcy、LDL-C水平升高是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同时应积极控制血压,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分析脑梗死患者复发情况及危险因素,为脑卒中二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阜阳太和县某医院确诊的初发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2019年5月至2020年11月由医院组建的脑卒中随访小组根据发病时间对病例进行是否复发的随访。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初发脑梗死复发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复发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阜阳市太和县某医院确诊的初发脑梗死病例共1 202例,截至2020年12月共随访到有效病例978例,初发病例与随访病例平均年龄、性别构成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978例年龄47~83岁,平均年龄(65.23±17.69)岁,男性586例(59.9%),女性392例(40.1%)。有350例病例复发,复发率为35.79%,初次发病后第2年内复发的病例有299例,占84.57%。发病年龄(OR=1.486)、高血压(OR=1.623)、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1.539)、高尿酸血症(OR=1.777)、管腔重度狭窄(OR=2.438)、斑块T2WI高信号(OR=1.824)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阜阳市太和县初发脑梗死病例2年内复发率较高,该人群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其危险因素进行管理,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避免复发。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儿童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相关炎性脱髓鞘疾病(IDD)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案及临床预后。 方法选择2014年6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确诊的7例MOG抗体相关IDD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性患儿为2例,男性为5例;平均年龄为8.3岁。回顾性分析该7例MOG抗体相关IDD患儿的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及临床预后等。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①初诊时,这7例患儿分别被误诊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 (2例)、视神经炎(ON)(2例)、多发性硬化症(MS)(1例)、脑膜炎(1例)及自身免疫性脑炎(AE) (1例)。其中年龄较小患儿临床表现为ON症状,而年龄较大者为ADEM症状。②7例患儿中,2例脑脊液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WBC)增高、蛋白水平增高;而脑脊液MOG抗体呈阳性为6例,外周血抗CASPR-2抗体呈阳性为1例;6例患儿颅内压>200 mmH2O(1 mmH2O=0.098 1 kPa)。③7例患儿中,外周血WBC增高为2例,C反应蛋白(CRP)呈阳性为1例、红细胞沉降率(ESR)增高为1例。所有患儿外周血MOG抗体检测结果均呈阳性,而外周血抗CASPR-2抗体呈阳性为1例。④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病变累及侧脑室周围为5例、基底节为3例,丘脑、脊髓和视神经各为2例,脑干和延髓各为1例,伴脑膜强化为1例;而且这7例患儿的病灶直径均>2 cm;年龄>5岁的3例患儿的病灶边界光滑、清晰。⑤治疗方案:1例患儿于急性期静脉输注甲泼尼龙10~30 mg/(kg·d)(每3天剂量递减1/2)+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 2 g/(kg·d)×1 d,6例静脉输注地塞米松[起始剂量为0.5 mg/(kg·d),序贯减量至泼尼松1 mg/(kg·d)口服维持治疗]+IVIG 0.4 g/(kg·d)× 5 d。治疗维持期内,对这7例患儿均进行泼尼松口服治疗,其中5例每个月静脉输注1剂IVIG,剂量为2 g/kg。对2例MOG抗体相关IDD复发患儿,均再次进行静脉输注甲泼尼龙+IVIG治疗,其中1例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方案为375 mg/(m2·次)×1次/周×4周。治疗后,5例患儿获得完全恢复,2例部分恢复,平均年复发率(ARR)为0.40次/年。 结论MOG抗体相关IDD患儿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易被临床误诊。MOG抗体可与AE相关抗体同时存在,影像学诊断可见多灶性病变。MOG抗体相关IDD虽为MOG抗体所介导,但是MOG抗原的免疫致病性,则与T、B淋巴细胞息息相关。MOG抗体对激素治疗敏感,即使在该病患儿多次复发的情况下,预后亦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