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9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2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43篇 |
口腔科学 | 10篇 |
临床医学 | 87篇 |
内科学 | 9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46篇 |
预防医学 | 14篇 |
药学 | 10篇 |
中国医学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30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1.
目的:比较两种方法对评价剖宫产术中出血量的准确性,分析术后出血发生率及影响术中出血量的主要因素。方法:将本院需施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联合称重、羊水血细胞比容(HCT)换算法评估剖宫产术中出血量;对照组采用目测法评估剖宫产术中出血量,同时测定产前和产后6h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比容和血小板数量,比较两种方法估值的准确性,并分析引起出血的因素。结果:试验组产妇术中出血量为(486.18±276.35)m L,对照组产妇术中出血量为(285.23±147.04)m L,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6h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比容较产前有所下降,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血小板数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为41.0%和9.0%。出血原因统计结果显示子宫收缩乏力是子宫术中出血的主要原因,占总人数的63.50%。结论:目测法对评价剖宫产术中出血量具主观性和一定的误差,而联合称重法、羊水血细胞比容(HCT)换算法比目测法具有客观性和正确性。子宫收缩乏力是剖宫产产中出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2.
背景:在传统观点中,专业运动员对于疼痛的耐受能力应较普通人群更好。
目的:比较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后专业运动员与普通人群对疼痛耐受度的差异。
方法:纳入2011-06/12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的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20例,专业运动员和普通人群各10例。均由同一位医师应用相同的定位方法及固定方法进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重建后待损伤侧拇趾背伸肌力达到V级后进行疼痛评估。
结果与结论:所有入组人员均在重建后损伤侧拇趾背伸肌力达到V级后7 h内疼痛到达无法忍受的程度,达峰最短时间为2 h,中位时间为4 h。在专业运动员组,疼痛达峰中位时间为3 h,在普通人群组,疼痛到达峰值中位时间为5 h,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前交叉韧带重建后,专业运动员较普通人群对于疼痛的耐受度低。 相似文献
93.
背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各类髋关节疾病的有效措施,但施行置换难度很大,且置换后疼痛等并发症越来越多,其诊断与处理争议颇多。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髋部疼痛的原因及预防治疗措施。
方法:收治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疼痛患者21例(23髋),均为关节内疼痛,10例采用保守治疗,其余11例手术治疗,应用目测类比疼痛评分、Harris评分对随访结果进行置换后疼痛原因分析。
结果与结论:2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9年。关节内疼痛感染组3例中保守治疗2例、二期翻修1例,随访感染均治愈,置换后应用目测类比疼痛评分降低、Harri评分与置换前比较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非感染组保守治疗8例,手术治疗10例,与置换前目测类比评分及Harri评分均好转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 相似文献
94.
95.
目的 评价快速目测心电轴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应用快速目测心电轴法和查表法对 2 0 4例心电图的心电轴进行测定并作对照分析。结果 快速目测心电轴法与查表法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快速目测心电轴法可以较精确地测出心电轴度数 相似文献
96.
97.
目的:应用超声技术评价右颈内静脉走向的体表搏动目测法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12年~2013年手术患者64例,首先在自主呼吸下目测右颈内静脉搏动然后用标记笔描绘颈内静脉的走向和内径并标记拟穿刺点,然后使用超声颈内静脉的走向和内径并验证拟穿刺点的位置,测量拟穿刺点距离超声引导下穿刺点(颈内静脉投影的体表中心)的距离;在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的状态下重复上述测量。结果平卧清醒下目测法与超声下静脉走向对比:平卧清醒下目测法与B超可视静脉走向对比:无法目测率25.0%;完全一致率43.8%;基本一致率15.6%,自主呼吸时目测法与超声法穿刺点距离为(0.44±0.32)cm。给肌松药气管插管后,目测法与B超可视下颈内静脉走向对比:无法目测率9.4%;完全一致率71.8%;基本一致率15.6%;机械通气状态下两者之间的距离相差(0.26±0.12)cm。提示大部分患者能准确目测颈静脉搏动及其走向,且穿刺均成功,而机械通气状态下目测法的准确性更高,但是如果患者无法目测到颈内静脉搏动,必须改用其他方法行静脉穿刺。结论目测颈内静脉搏动法不能完全准确的定位颈内静脉穿刺点,但是在能够观察到颈内静脉搏动时目测法是一种相对简便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98.
文题释义:椎小关节:是真正的滑膜关节,具有关节面、关节软骨、关节腔和关节囊,当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变动体位时损伤的小关节进一步受力卡压神经,疼痛通过上关节突与横突交界处绕行的脊神经后内侧支传递引起爆发痛。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1994年Reiley等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的基础上,设计了通过球囊扩张来纠正脊柱后凸畸形的技术,即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做为一种脊柱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手术安全性高等诸多优点,在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方面,可以更快地恢复身体动能及缓解疼痛,尽可能恢复椎体高度和矫正后凸畸形。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受到临床上广泛的认可,但因存在骨水泥渗漏、邻近椎体再骨折等并发症促使临床医生寻求新的治疗方案。
目的:对比研究椎小关节注射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对轻度椎体脆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纳入轻度椎体脆性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46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小关节注射组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组。2组患者在给予规范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基础上,分别行小关节注射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第1,3,6,12个月时的数据,采用目测类比评分、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镇痛效果;采用椎体前缘高度、后凸角度、腰椎骨密度评估脊柱稳定性;比较再骨折发生率。研究方案的实施符合山西医学科学院山西大医院的相关伦理要求,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结果与结论:①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段的目测类比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 < 0.01),在12个月时椎体骨密度显著升高(P < 0.05);经皮椎体后凸成形组的椎体前缘高度、后凸角度均优于治疗前(P < 0.01);②组间比较:治疗后1周和1个月时,小关节注射组的目测类比评分和ODI评分显著高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组(P < 0.05),而在第3,6,12个月时2组的评分无明显差异(P > 0.05);经皮椎体后凸成形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的椎体前缘高度、后凸角度均优于小关节注射组(P < 0.01);③再骨折发生率2组差异无显著性(P > 0.05);④结果说明,经过规范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后,小关节注射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都能为轻度椎体脆性骨折患者提供有效的镇痛,后者在快速镇痛和恢复脊柱稳定性方面有一定优势。
ORCID: 0000-0001-6535-7359(罗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9.
背景: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多发生于骨质钙丢失严重的老年人群,轻微的外力就可以引起椎体骨折,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效果较好。
目的:探讨骨水泥充填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及材料的特性。
方法:采用骨水泥充填材料经皮椎体成形治疗多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32例,共158个椎体。治疗后复查X 射线、CT等辅助检查,了解骨折椎体复位情况、椎体的容量变化、骨水泥分布及外漏情况,用CT容量分析法检测治疗前后椎体的容积变化,观察疼痛强度评价的目测类比评分变化,分析发生骨水泥渗漏的原因。
结果与结论:纳入结果分析32例,158个椎体。注射骨水泥后无神经根及脊髓损伤,无肺栓塞及心脑血管系统急性反应。①治疗后随访6-16个月,平均随访10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和椎体塌陷。②治疗前椎体体积为(22.2±8.6) cm3,治疗后增至(24.8±6.9) cm3,体积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③6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分别为椎管内硬膜外2个、椎旁静脉4个,可能与椎体后缘爆裂、骨水泥黏度过低以及注射速度过快有关。④治疗后48 h目测类比评分为(2.2±3.7)分,较治疗前(8.3±1.6)分显著下降(t=25.2,P < 0.05)。作者认为,对于多节段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采用充分的治疗前准备和恰当的方法,选择合适的骨水泥充填材料,一期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治疗中操作要注意防止骨水泥渗漏。 相似文献
100.
背景:“支柱块”置入与球囊扩张椎体成形均可以克服传统后路钉棒系统复位后“空壳样”椎体这一缺点,弥补传统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治疗的不足,并对伤椎本身畸形有不同程度的矫正作用,恢复其承载能力及维持其稳定性。但二者疗效那个更好呢?
目的:比较“支柱块”置入与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质压缩骨折的疗效。
方法:老年胸腰椎骨质压缩骨折分别采用“支柱块”植入治疗18例,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治疗76例,对手术时间、失血量、24 h目测类比评分、7 d目测类比评分、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与结论:“支柱块”置入治疗18例,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治疗76例患者经皮穿刺均获成功。”支柱块”置入后患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Cobb角显著减少,椎体前缘高度明显增加,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支柱块”置入与球囊扩张组比较手术时间稍长、失血量稍多、24 h目测类比评分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而伤椎前缘高度、7 d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5)。“支柱块”置入未出现不良反应,椎体成形组有骨水泥渗漏现象但均无神经症状。说明“支柱块”置入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均具有手术方法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能改善椎体高度,缓解疼痛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