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6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103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CT系统目测分辨率与系统调制传递函数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CT系统MTF(调制传递函数)和目测分辨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扫描CT测试体模中分辨率测试模块,获得系统MTF和目测空间分辨率.结果当MTF为10%时所对应的空间频率与清晰分辨的线对卡分辨率一致,当MTF为2%~5%时对应的空间频率与目测极限分辨率接近.结论通过CT系统MTF和目测分辨率相关关系研究,可以客观反映系统对细节识别能力与人眼识别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提高CT质量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52.
BACKGROUND: During internal fixation for complex long bone fractures, it is difficult to position the internal fixator completely to the contours of the bone surface, often resulting in unstable fixation and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the repair. Digital three-dimensional (3D) models were therefore established based on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s that closely reflected the site and degree of fractures, thereby guiding precise positioning of the internal fixator. From a safety point of view, the digital 3D-derived model was created to ensure that the internal fixator could achieve better repairs of complex long bone fractures.  相似文献   
53.
目的调查武汉市病媒生物目测法监测项目发现的病媒问题,评价病媒问题点位的整改效果。方法追踪监测2014-2017年武汉市经目测法监测发现的病媒问题点位(包含严重病媒问题点位),调查其整改率。结果追踪后室内鼠迹阳性率、外环境鼠迹路径指数、蚊虫小型积水阳性积水处数、室内苍蝇数、苍蝇孳生地阳性处数和活蟑螂数6个指标未达标的病媒问题点位与严重超标的严重病媒问题位点的整改率分别为27.8%和38.9%、55.6%和33.3%、21.7%和21.7%、21.4%和100.0%、90.0%和90.0%,以及45.6%和81.3%,其中不存在蟑螂卵鞘数严重超标的点位,其不达标的点位整改率为93.3%。结论全市病媒问题点位的整改率水平不高,建议加大监测和整改力度,进一步完善目测法监测方案,从而使目测法监测网络促进城市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54.
刘辉  刘波  伍萨 《中医正骨》2014,(2):27-28
目的:观察骨科弹道式冲击波配合冷疗治疗跟病症和网球肘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跟痛症患者和136例网球肘患者采用骨科弹道式冲击波配合冷疗治疗,每周1次,治疗2~5次.每次治疗前依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定患者痛点受压时的疼痛强度.结果:经骨科弹道式冲击波配合冷疗治疗1周后,疼痛下降明显,第2周时评分变化不明显.2周以后,患者疼痛强度下降明显.与网球肘比较,跟痛症患者疼痛强度下降缓慢.结论:骨科弹道式冲击波配合冷疗治疗跟痛症和网球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5.
背景:对于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研究多基于新鲜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而对陈旧性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鲜有报道。 目的: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陈旧性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 方法:纳入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陈旧性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所有12例患者(14椎)均采经皮椎体成形治疗。记录患者经皮椎体成形前、经皮椎体成形后1个月和1年时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索引和站立位侧位片病椎Cobb角。 结果与结论:所有陈旧性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未发生感染、肺栓塞、骨水泥毒性反应和骨水泥渗漏而造成的神经压迫症状等并发症。经皮椎体成形后失访1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与手术无关。陈旧性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索引评分均显著低于经皮椎体成形前(P < 0.01),而经皮椎体成形前后患者病椎Cobb角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经皮椎体成形能明显缓解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的疼痛、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6.
背景: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多发生于骨质钙丢失严重的老年人群,轻微的外力就可以引起椎体骨折,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效果较好。 目的:探讨骨水泥充填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及材料的特性。 方法:采用骨水泥充填材料经皮椎体成形治疗多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32例,共158个椎体。治疗后复查X 射线、CT等辅助检查,了解骨折椎体复位情况、椎体的容量变化、骨水泥分布及外漏情况,用CT容量分析法检测治疗前后椎体的容积变化,观察疼痛强度评价的目测类比评分变化,分析发生骨水泥渗漏的原因。 结果与结论:纳入结果分析32例,158个椎体。注射骨水泥后无神经根及脊髓损伤,无肺栓塞及心脑血管系统急性反应。①治疗后随访6-16个月,平均随访10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和椎体塌陷。②治疗前椎体体积为(22.2±8.6) cm3,治疗后增至(24.8±6.9) cm3,体积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③6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分别为椎管内硬膜外2个、椎旁静脉4个,可能与椎体后缘爆裂、骨水泥黏度过低以及注射速度过快有关。④治疗后48 h目测类比评分为(2.2±3.7)分,较治疗前(8.3±1.6)分显著下降(t=25.2,P < 0.05)。作者认为,对于多节段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采用充分的治疗前准备和恰当的方法,选择合适的骨水泥充填材料,一期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治疗中操作要注意防止骨水泥渗漏。  相似文献   
57.
背景:“支柱块”置入与球囊扩张椎体成形均可以克服传统后路钉棒系统复位后“空壳样”椎体这一缺点,弥补传统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治疗的不足,并对伤椎本身畸形有不同程度的矫正作用,恢复其承载能力及维持其稳定性。但二者疗效那个更好呢? 目的:比较“支柱块”置入与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质压缩骨折的疗效。 方法:老年胸腰椎骨质压缩骨折分别采用“支柱块”植入治疗18例,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治疗76例,对手术时间、失血量、24 h目测类比评分、7 d目测类比评分、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与结论:“支柱块”置入治疗18例,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治疗76例患者经皮穿刺均获成功。”支柱块”置入后患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Cobb角显著减少,椎体前缘高度明显增加,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支柱块”置入与球囊扩张组比较手术时间稍长、失血量稍多、24 h目测类比评分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而伤椎前缘高度、7 d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5)。“支柱块”置入未出现不良反应,椎体成形组有骨水泥渗漏现象但均无神经症状。说明“支柱块”置入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均具有手术方法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能改善椎体高度,缓解疼痛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8.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治疗脊柱血管瘤可栓塞瘤体,增加椎体强度,并具有止痛作用。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治疗症状性颈、胸、腰椎体血管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5例症状性单椎体血管瘤患者,其中颈椎3例,胸椎12例,腰椎10例。均在C型臂X射线机引导下行经皮聚甲基丙烯酸甲脂椎体成形治疗。治疗后摄X射线片观察椎体高度变化及骨水泥分布和渗漏情况,以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y功能障碍评分评定疼痛缓解及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发生脊髓及神经损伤。术中共3节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但未出现不适症状。25例患者均获随访10-26个月,疼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后手术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椎体无塌陷,血管瘤无复发。表明经皮椎体成形作为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理想方法,具有微创、低风险、易恢复、疼痛缓解迅速等优点,但对于椎体皮质有破坏者,需注意骨水泥渗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59.
文题释义:椎小关节:是真正的滑膜关节,具有关节面、关节软骨、关节腔和关节囊,当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变动体位时损伤的小关节进一步受力卡压神经,疼痛通过上关节突与横突交界处绕行的脊神经后内侧支传递引起爆发痛。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1994年Reiley等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的基础上,设计了通过球囊扩张来纠正脊柱后凸畸形的技术,即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做为一种脊柱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手术安全性高等诸多优点,在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方面,可以更快地恢复身体动能及缓解疼痛,尽可能恢复椎体高度和矫正后凸畸形。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受到临床上广泛的认可,但因存在骨水泥渗漏、邻近椎体再骨折等并发症促使临床医生寻求新的治疗方案。 目的:对比研究椎小关节注射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对轻度椎体脆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纳入轻度椎体脆性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46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小关节注射组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组。2组患者在给予规范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基础上,分别行小关节注射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第1,3,6,12个月时的数据,采用目测类比评分、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镇痛效果;采用椎体前缘高度、后凸角度、腰椎骨密度评估脊柱稳定性;比较再骨折发生率。研究方案的实施符合山西医学科学院山西大医院的相关伦理要求,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结果与结论:①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段的目测类比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 < 0.01),在12个月时椎体骨密度显著升高(P < 0.05);经皮椎体后凸成形组的椎体前缘高度、后凸角度均优于治疗前(P < 0.01);②组间比较:治疗后1周和1个月时,小关节注射组的目测类比评分和ODI评分显著高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组(P < 0.05),而在第3,6,12个月时2组的评分无明显差异(P > 0.05);经皮椎体后凸成形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的椎体前缘高度、后凸角度均优于小关节注射组(P < 0.01);③再骨折发生率2组差异无显著性(P > 0.05);④结果说明,经过规范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后,小关节注射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都能为轻度椎体脆性骨折患者提供有效的镇痛,后者在快速镇痛和恢复脊柱稳定性方面有一定优势。 ORCID: 0000-0001-6535-7359(罗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0.
背景:导航辅助微创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及椎间融合器内固定可以实时精确引导微创套筒下各种操作,安全准确置入椎弓根螺钉及椎间融合器等各种内置物,并可以确定减压部位。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是近年来微创脊柱外科技术成功应用的典型代表,具有切口小、出血少、组织损伤轻和恢复快等显著优点。 目的:评价即时三维导航下单节段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与开放后路椎间融合的短期临床疗效比较。 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40例患者分别采用即时三维导航下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20例)和开放后路椎间融合(20例)术式进行对比研究。比较两组融合时间、融合过程中出血量、融合后引流量、治疗后住院时间与总住院时间,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腰椎疾患疗效评分、治疗后伤口疼痛及功能情况。 结果与结论:40例均获得平均7.7个月随访,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组平均手术时间较开放后路椎间融合组长,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1),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组总的住院时间、治疗后住院时间较开放后路椎间融合组缩明显缩短,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1);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过程中出血量明显较开放后路椎间融合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后引流量也明显少于开放后路椎间融合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1);与后路椎间融合组比较,内固定后3 d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组腰痛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明显降低,腰椎疾患疗效评分明显升高,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1);但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两组腰、腿痛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腰椎疾患疗效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即时三维导航下单节段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治疗后引流少、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短期疗效确切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