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6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103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背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的剧烈疼痛是影响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做到置换后尽可能无痛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目的:探讨口服选择性环氧和酶2抑制剂联合髋关节周围注射罗哌卡因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的镇痛效果。 方法:单侧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骨性关节炎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置换前2 h口服选择性环氧和酶2抑制剂200 mg,人工全髋关节假体安放完毕后在髋关节周围浸润注射0.15%罗哌卡因100 mL,置换后采用静脉自控镇痛泵,继续使用选择性环氧和酶2抑制剂10 d;对照组仅将罗哌卡因替换为等量生理盐水。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镇痛效果至少维持24 h,明显减少静脉自控镇痛泵的用量,且不良反应少。提示口服选择性环氧和酶2抑制剂联合髋关节周围注射罗哌卡因可以有效减轻人工全髋关节患者置换后疼痛,是一种安全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22.
虚拟内标内镜测量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目前,内镜测量的主要方式是目测或张钳法等方法.由于内镜图像的桶形畸变,现有测量的方法均有较大误差.本研究验证一个自创的"虚拟内标"新概念,并建立应用虚拟内标的内镜测量技术. 方法:应用电子胃镜对印有标准刻度的格图在不同物距上进行拍摄,截取到包含虚拟内标信息的桶形畸变格图,通过对于格图的数字特征分析,了解各物距平面视野大小、压缩比、有效测量区域等多种有用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建立虚拟内标内镜测量方法,并应用这种方法进行体外、体内测量的试验. 结果:物距介于10mm至40mm之间时,物距与视野之间呈现1 ∶ 2的倍比关系.压缩比计算结果提示:物距10~15mm时有效范围为10mm,物距20~30mm时有效范围为20mm,物距>35mm时有效范围为30mm.各平面有效测量区域占据图像总宽度的2/5到3/5.各物距平面中央格的象素值的排列趋于双曲线改变,当物距在35~50mm之间,每厘米象素值之间的差距趋于接近.体内、体外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虚拟内标内镜测量法的可行性与准确性. 结论:应用虚拟内标法进行内镜测量是一个简便、客观、准确、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3.
背景:目前采用骨科弹道式冲击波治疗软组织劳损较为普遍,但与中药熏洗配合治疗的报道甚少。 目的:观察骨科弹道式冲击波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软组织劳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912例软组织劳损患者采用骨科弹道式冲击波配合中药熏洗治疗。采用目测类比定级法评定患者痛点受压时的疼痛强度。 结果与结论:经骨科弹道式冲击波配合中药熏洗治疗1周后,患者疼痛下降明显,第2周时测类比定级法评分变化不明显。2周以后,患者疼痛强度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 < 0.05)。跟痛症与网球肘、屈指肌腱腱鞘炎比较,患者疼痛强度下降缓慢(P < 0.05)。结果证实,骨科弹道式冲击波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软组织劳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4.
背景日常生活中,自闭症患者核心社交不足的表现比外在实验任务中的表现要显著得多。为了使实验测量符合临床观察,我们介绍一种新方法,即在一个模拟日常需要的设置中采用社会监测的定量非典型性策略。把增强的社会生态有效性对这两组的影响最大化,同时评估实验变量相对的社会能力成果测量的效用。方法在观察社会场景时,用眼睛追踪技术测量目测定位,对象是15个有感知能力的自闭症男人和15个年龄、性别与言语IQ相称的控制主体。我们编码4个可靠的定位区域:嘴、眼睛、身体和目标。统计学分析把这两组定位在兴趣区域上的时间和社会能力成果测量作了比较。(比如日常社会调整和自闭症患者的社会症状的标准化测量)结果在四个区域中都观察到这两组间的重大不同。自闭症的最佳预报器是眼睛区域上的定位时间减少。定位在嘴巴上还是定位在目标上与社交机能紧密相关:增加对嘴的注意预示着改良的社会适应性和较少的自闭症社会损伤,而花更多时间注意目标则预示着相反的关系。结论在观察自然社会情形时,自闭症个体表现出社会视觉追击的反常模式,即眼睛不再那么突出,而嘴巴、身体和目标却越加突出。定位在嘴巴和目标(而不是眼睛)上的时间是社会能力的强有力指示器。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比较目测与隐血试验对腹腔镜手术器械清洗效果的判断结果,为进一步规范腹腔镜清洗效果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妇科腹腔镜手术分离钳1 080件,在多酶+超声清洗后,采用目测与隐血试验进行清洗效果评价.结果 器械目测合格率90.0%,而隐血试验合格率为79.6%,不同检测方法清洗效果的判断结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目测和检测残留血液二者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能较客观地判断其清洗效果.  相似文献   
26.
目的建立动力器械的标准化清洗流程,提高动力器械的清洗质量。方法通过目测法,对禁水类和耐湿热类两种材质的器械清洗流程进行评价。结果经过标准化操作流程处理后的动力器械用目测法检测合格率达到98%,用5倍带光源放大镜检查合格率达到95%。结论标准化清洗流程提高了动力器械清洗质量,较好地保证了器械的性能。  相似文献   
27.
创面敷料封闭负压引流治疗慢性创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采用生物材料创面敷料封闭负压引流装置治疗创面后期由于局部创面的血污、组织分泌物或细菌滋生原因会出现堵管,而堵管区域下方的软组织修复往往不能获得满意效果. 目的:观察采用间隙冲洗式生物材料创面敷料封闭负压引流治疗慢性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36例慢性创面患者采取自愿选择治疗的方式,分为间隙冲洗式生物材料创面敷料封闭负压引流、合成敷料封闭负压引流、常规换药处理治疗. 结果与结论:与合成敷料封闭负压引流组及常规换药处理组比较,间隙冲洗式生物材料创面敷料封闭负压引流组创面细菌检出率明显降低(P〈0.05),愈合时间明显缩短(P〈0.05);间隙冲洗式生物材料创面敷料封闭负压引流组治疗期间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明显优于常规换药组(P 〈0.05),与合成敷料封闭负压引流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提示采用间隙冲洗式生物材料创面敷料封闭负压引流能有效促进慢性创面愈合,降低创面感染率,减轻患者治疗时的痛苦,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8.
目测法行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效果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索一种方便、快捷、有效的新生儿桡动脉穿刺采血方法。方法将155例行桡动脉采血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触摸法和目测法行桡动脉穿刺,观察两种方法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平均采血时间等。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目测法采血时间短于触摸法(P<0.05)。结论目测法行新生儿桡动脉采血可代替触摸法,是一种更为方便、快捷的采血方法。  相似文献   
29.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治疗脊柱血管瘤可栓塞瘤体,增加椎体强度,并具有止痛作用.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治疗症状性颈、胸、腰椎体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5例症状性单椎体血管瘤患者,其中颈椎3例,胸椎12例,腰椎10例.均在C型臂X射线机引导下行经皮聚甲基丙烯酸甲脂椎体成形治疗.治疗后摄X射线片观察椎体高度变化及骨水泥分布和渗漏情况,以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y功能障碍评分评定疼痛缓解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发生脊髓及神经损伤.术中共3节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但未出现不适症状.25例患者均获随访10-26个月,疼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后手术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椎体无塌陷,血管瘤无复发.表明经皮椎体成形作为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理想方法,具有微创、低风险、易恢复、疼痛缓解迅速等优点,但对于椎体皮质有破坏者,需注意骨水泥渗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30.
背景:脊柱后路术后迟发性感染有一定的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多见于有内植入物存在,无内植入物者发生率较低.当感染发生时,感染与内固定是否一定有相关性,术前无法有效的通过临床症状判断,影像学检查亦不能给予完全肯定.术中处理方法常见报道为切开清创,置管冲洗.目的:探讨碘海醇及亚甲蓝在脊柱后路迟发性感染并窦道形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并分析其与内固定的关系.方法:选择佛山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脊柱后路迟发性感染并窦道形成患者,起病时间为初次术后3个月,其中有内固定者21例,无内固定者9例.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术前常规窦道内注入碘海醇造影拍片,明确窦道的深度及基底部宽度,指导术中麻醉方式及手术范围,消毒铺巾完毕后伤口内注入亚甲蓝2 mL,对窦道壁组织进行染色,术中清除亚甲蓝染色组织,清创后放置引流,Ⅰ期缝合;对照组按常规切开清创、置管冲洗引流.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目测类比评分及再感染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与结论:观察组手术时间为(45.26±7.66) min,出血量为(50.61±11.11) 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0.46±9.22) min,(80.48±11.47) mL,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伤口均完全愈合,术后随访1,3,6,12个月,患者均未再出现伤口再感染症状.两组术后目测类比评分随着时间推移均逐渐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碘海醇及亚甲蓝可以有效的应用于脊柱后路迟发性感染并窦道形成患者,无论有无内固定,均有利于术前评估选择麻醉方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