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9061篇 |
免费 | 12929篇 |
国内免费 | 1397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159篇 |
儿科学 | 4050篇 |
妇产科学 | 2373篇 |
基础医学 | 26215篇 |
口腔科学 | 2775篇 |
临床医学 | 29202篇 |
内科学 | 25816篇 |
皮肤病学 | 2832篇 |
神经病学 | 4976篇 |
特种医学 | 471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88篇 |
外科学 | 12737篇 |
综合类 | 67772篇 |
预防医学 | 23258篇 |
眼科学 | 2291篇 |
药学 | 22011篇 |
443篇 | |
中国医学 | 11585篇 |
肿瘤学 | 2046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17篇 |
2023年 | 6162篇 |
2022年 | 7245篇 |
2021年 | 8906篇 |
2020年 | 5917篇 |
2019年 | 5772篇 |
2018年 | 3072篇 |
2017年 | 4614篇 |
2016年 | 5202篇 |
2015年 | 5611篇 |
2014年 | 8508篇 |
2013年 | 8724篇 |
2012年 | 11973篇 |
2011年 | 13722篇 |
2010年 | 12972篇 |
2009年 | 13463篇 |
2008年 | 15349篇 |
2007年 | 14354篇 |
2006年 | 14158篇 |
2005年 | 14945篇 |
2004年 | 12967篇 |
2003年 | 12280篇 |
2002年 | 10348篇 |
2001年 | 9219篇 |
2000年 | 7300篇 |
1999年 | 6095篇 |
1998年 | 5154篇 |
1997年 | 4322篇 |
1996年 | 3619篇 |
1995年 | 3089篇 |
1994年 | 2404篇 |
1993年 | 1614篇 |
1992年 | 1302篇 |
1991年 | 1133篇 |
1990年 | 991篇 |
1989年 | 1056篇 |
1988年 | 243篇 |
1987年 | 180篇 |
1986年 | 116篇 |
1985年 | 80篇 |
1984年 | 34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曹惠霖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4,2(3):15-19
<正> 乙肝的严重性,根据世界不同地区人口数和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估算,全世界HBsAg带毒者有3.5亿;亚太地区有2.8亿;而中国就有1.2亿,占全世界HBsAg携带者的1/3,占亚太地区的1/2。HBsAg流行率地区差异很大,在亚太地区中国为4.5%~17.9%,新加坡13.6%,菲律宾9.0%~ 相似文献
992.
993.
目的 :研究 PCNA基因和 P2 7kipl基因与膀胱癌生物学行为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5 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 (TCC)中的 PCNA、P2 7kipl基因的表达 ,分析各检测指标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分级、临床分期间的关系。结果 :PCNA指数 PI均数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为 (48.9± 2 1.6 ) % ,PI均数随膀胱癌的分期、分级升高而升高。 P2 7kipl基因的阳性表达率为 5 8.0 % (2 9/ 5 0 )。其阳性表达率随膀胱癌的分期、分级升高而降低。 P2 7kipl蛋白阳性组中 PI均数显著低于 P2 7kipl蛋白阴性组 (P<0 .0 5 )。结论 :联合检测 PCNA和 P2 7kipl基因表达有助于更准确解释和描述膀胱癌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建立一个快速、准确诊断 2 1 三体综合征 (2 1 三体 )方法。方法 取 2 6例 2 1 三体患儿及 2 0例正常人DNA标本 ,引用一对引物同时PCR扩增两个同源基因片断 :2 1号染色体长臂的人肝型磷酸果糖激酶基因 (PFKL CH2 1)及 1号染色体的人肌型磷酸果糖激酶基因 (PFKM CH1) ,用SYBRGreenI荧光染色 ,琼脂糖凝胶电泳、凝胶成像系统分析软件测光密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2 4个PCR循环检测两个同源基因扩增产物光密度之比 :病例组为 1.6 1± 0 .18;正常人组为 1.0 1± 0 .0 6 ,两组比值分布无重叠区 ,诊断结果与染色体核型分析一致 ,约 4h可完成。结论 SYBRGreenI荧光同源基因定量PCR方法省时、简单、快捷、准确诊断 2 1 三体 ,为临床及产前诊断 2 1 三体提供一种新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95.
支气管哮喘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14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呼吸道慢性疾病之一,涉及各个年龄组近20年来,全球范围的的哮喘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探索哮喘的发病机制已成为世界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研究人巨细胞病毒HCMV UL14 0基因在临床低传代分离株中的多态性及其与致病性的关系。方法 对 4 0株HCMV临床低传代分离株进行UL14 0基因全序列的PCR扩增 ,对 12株进行了测序及结果分析。结果 4 0株HCMV UL14 0基因PCR扩增均阳性。测序的 12株HCMV UL14 0开放阅读框架 (ORF)均在Toledo株UL14 0 ORF的第 174位核苷酸处 ,插入一个胞嘧啶核苷酸C ,造成移码突变。与Toledo株相比 ,临床分离株新增了ScAMP磷酸化SPS和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CKP两种重要功能位点 ,且其所位于的氨基酸位点可能是UL14 0蛋白的蛋白质作用位点。结论 临床分离株UL14 0基因的ORF较Toledo株多出 2 31个核苷酸 ,故两者的核苷酸及其编码产物氨基酸序列明显不同。临床分离株存在SPS及CKP两种新的重要功能位点 ,可能在HCMV UL14 0编码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7.
聚酰胺-胺型纳米载体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学科飞速发展 ,肿瘤的治疗也有明显进步。作为一种新型人工合成的纳米材料 ,聚酰胺 胺型树枝状高聚物 (PAMAM D)具有颗粒直径小、易制备纯化、载药量高、可生物降解、特殊的树枝状结构及表面电荷、无免疫原性及遗传毒性等特点 ,使得其作为药物载体和基因载体成为肿瘤靶向治疗的新热点。该文对聚酰胺 胺型纳米作为药物载体及基因载体对肿瘤的靶向治疗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98.
Chemotherapyremainsoneofthemosteffectivetreatmentsfordisseminatedneoplasia[1 ] .However,theef ficacyofmanychemotherapeuticagentsislimitedbytheirtoxicitytonormaltissues,resultinginanarrowtherapeuticindex.Myelosuppressionisthemostfrequentacutedose limitingsideeffectresponsiblefordelaysindrugadminis trationordoseattenuationwithdecreasedantitumorre sponse[2 4] .Particularly,thrombocytopeniaremainsasig nificantcauseofmorbidityincancerpatientsundergoingallogenicorautologousbonemarrow/bloodstemcellt… 相似文献
999.
细胞周期素D1蛋白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1997~ 2 0 0 0年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 ,检测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交界性肿瘤、良性肿瘤、正常卵巢组织cyclinD1的表达。结果 在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 ,良性肿瘤 ,正常卵巢组织之间cyclinD1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cyclinD1的表达率与组织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有显著相关性 (P <0 0 5 ) ,cyclinD1的过度表达见于组织分化差 ,肿瘤发病的晚期。结论 cyclinD1在卵巢癌组织中广泛存在 ,并与组织分化 ,临床分期有一定相关性 ,提示该基因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发生中的病理生理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mRNA原位杂交法检测39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异位内膜及35例正常子宫内膜Epo的组织定位和表达强度,并对比其差异。结果Epo、EpomRNA的表达主要定位于腺体细胞胞质、胞核,间质细胞表达不明显。异位内膜组织Epo、EpomRNA表达分别为9.68±2.90,3.08±0.4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的4.54±2.86,0.55±0.46,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Epo、EpoRNA在EMs组、正常对照组的增殖期和分泌期表达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EMs组EpomRNA与AFS分期呈正相关(r=0.979,P=0.013)。结论Epo通过旁分泌或自分泌方式过度转录表达引起的局部新生血管生成增强可能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