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95篇 |
免费 | 41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98篇 |
临床医学 | 14篇 |
内科学 | 128篇 |
特种医学 | 8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225篇 |
预防医学 | 454篇 |
药学 | 15篇 |
中国医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47篇 |
2021年 | 48篇 |
2020年 | 34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35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26篇 |
2013年 | 28篇 |
2012年 | 34篇 |
2011年 | 41篇 |
2010年 | 39篇 |
2009年 | 41篇 |
2008年 | 31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33篇 |
2005年 | 29篇 |
2004年 | 42篇 |
2003年 | 41篇 |
2002年 | 40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36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二氧化碳对白纹伊蚊的引诱作用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测试二氧化碳(CO2)浓度与诱效率之间的关系,探明CO2对白纹伊蚊种群的引诱作用,以提高诱蚊灯的诱蚊效果。方法 不同浓CO2运用化学反应获取,通过诱蚊试验测定诱杀率反应诱杀效果。结果:探索出一个对白纹伊蚊具有较好引诱效应的CO2浓度10.34pp,与SB980型紫外光诱蚊灯结合试验表明,用CO2后对白纹伊蚊的诱杀率比对照灯提高13%—30%,平均20%。结论 浓度很低的CO2即对蚊虫有引诱效应,并能增强诱蚊灯的诱杀效果,满足无公害无污染的要求;实验为现有除虫产品的改良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72.
上海地区白纹伊蚊监测与药物防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成幼虫的基本生态习性 ,掌握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和现场控制效果 ,为制定登革热应急控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幼虫采用 3~ 11月孳生地阳性率调查、人工容器诱卵法与自然界阳性率比较、采集不同水质进行理化分析 ;成虫采用帐诱法和人工小时法比较白纹伊蚊种群数量动态 ;用人诱法观察室内外叮咬频率与光照、温度的关系 ;用幼虫浸液法和模拟现场试验法观察几种杀虫剂的LC50 和持效。结果 ( 1)白纹伊蚊幼虫在自然界出现期为 4~ 11月 ,6~ 8月为高峰 ,人工容器法白纹伊蚊幼虫出现期为 5~ 11月 ,比自然界晚 1个月 ,幼虫高峰与自然界基本一致 ;( 2 )白纹伊蚊幼虫分布十分广泛 ,郊区高于市区 ;以轮胎集中堆放处、公园、废品收购、居民区、建筑工地的孳生率较高 ;幼虫孳生场所以轮胎、缸罐、养花容器、盆桶、瓶等小容器为主。喜欢孳生在 pH均值为7.3 4~ 7.5 6、氯化物均值 46.43~ 98.97mg/L、溶解氧均值 3 .2 167~ 3 .161mg/L、亚硝酸盐氮均值 0 .10 8~0 .0 43 5mg/L的水质中 ;城区与郊区白纹伊蚊孳生与非白纹伊蚊孳生的水体理化指标有所不同 ;( 3 )白纹伊蚊成虫出现期为 4~ 11月 ,成虫高峰为 6~ 8月 ,两种成虫监测方法捕获的成虫数量以帐诱 相似文献
73.
气候因素对登革热媒介伊蚊密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索伊蚊种群动态变化与气候因素的关系,为登革热的防治和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潮洲市1995-2001年连续7年的登革热发病资料、伊蚊媒介监测资料及同期的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日照时间、降雨量、相对湿度等气象资料,用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与媒介伊蚊密度有关的气候参数是:降雨量、日照时间、降雨天数、平均气温、最低平均气温、相对湿度;经逐步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YBI=24.800+0.826X1+0.020X2-0.418X3,其中X1代表最低平均气温,X2代表降雨量,X3代表相对湿度。结论:气候因素对伊蚊媒介密度的影响是复杂的,但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最低平均气温、降雨量、相对湿度。伊蚊密度的变化还与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生活习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4.
《口岸卫生控制》2005,10(6):42-42
哥斯达黎加卫生部门2005年12月5日公布的统计显示,截至11月底,该国今年登革热的患病人数已达3.5万多人,较去年同期增长3.1倍,为历史最高纪录。该国51名出血性登革热患者中,已有2人死亡。这是哥斯这黎加自1999年以来首次报告登革热死亡病例。哥卫生部门认为,防治措施采取较晚是导致今年登革热患病人数激增的主要原因。哥斯达黎加历史上的登革热发病高峰出现在1997年。当时该国登革热的患病人数为1.4万多人。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症状为突发高热伴随畏寒、关节和头部剧痛。这种急性传染病多发于气候温热地区,一般分普通登革热和出血性登革热两种,后者易致人死亡。 相似文献
75.
深圳盐田口岸伊蚊幼虫密度指数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防止登革热通过口岸传入我国。[方法]于2001~2003年(4~6月)对盐田口岸伊蚊幼虫密度指数进行监测。[结果]2001~2003年伊蚊幼虫平均容器指数为8%~14%,平均房屋指数为6%~13%;平均布雷图指数为8~14。[结论]盐田口岸伊蚊幼虫的布雷图指数虽逐年呈下降趋势,但年平均容器指数仍然偏高,如果有感染登革病毒的媒介,这种密度指数足以引起登革热爆发。 相似文献
76.
新型登革热媒介监测诱蚊诱卵器的设计及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9,他引:6
目的建立登革热监测预警系统,研制灵敏、高效、易行的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在室内外环境的监测器械。方法根据白纹伊蚊的生态特点和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诱卵器监测方法,结合捕蝇笼结构特点,设计具有引诱伊蚊产卵的器械,并在实验室及现场进行验证。结果在模拟现场,新型诱蚊诱卵器诱蚊阳性指数和诱卵阳性指数为100,每个诱蚊诱卵器平均诱捕成蚊12.25只,诱到虫卵1369.2个;居民家庭诱蚊阳性指数达26.2,诱卵阳性指数达27.1,高于相同环境的容器指数,与布雷图指数相近;野外环境现场诱蚊诱卵阳性指数达18.6。结论新型诱蚊诱卵器具有良好的诱蚊诱卵效果,可作为登革热传播媒介室内外环境监测器械。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掌握重庆市万州区登革热情况及其传播媒介伊蚊的种类分布、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评估登革热流行风险,为登革热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5-10月,在4个监测点开展蚊幼虫密度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法监测伊蚊幼虫密度,双层叠帐法调查成蚊种群密度;采用流行病学比较法分析病例资料。结果 2015年万州区登革热输入性病例1例,发病率为0.62/10万,未发生因该输入病例造成的疫情扩散。在4个监测点开展蚊幼虫密度监测,伊蚊布雷图指数为3.74~7.54,5-10月采用双层叠帐法共监测6次,捕获成蚊15只,其中中华按蚊1只,骚扰阿蚊14只。均未捕获到登革热媒介目标蚊种,成蚊、伊蚊叮咬指数均为0。结论万州区人口流动频繁,发生输入病例的可能性大,该区有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分布,存在因登革热输入性病例引发本地疫情暴发的低风险,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78.
正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疾病,患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而感染寨卡病毒。2013年前仅在非洲、东南亚、太平洋岛国有散发病例报告,2015年在西太平洋、美洲和非洲发生了相关病例和疫情。随着与相关国家或地区人员往来的日益密切,我国不可避免地存在寨卡病毒输入风险。当夏季来临之时,伊蚊的密度增加,存在局部地区发生寨卡病毒本地传播扩散的可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9.
80.
通过实施世界卫生组织的安全血液战略,特别是低危人群的无偿献血、严格的血液筛查等措施,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其残余风险度已降至百万分之一以下[1]。现在血液安全的风险主要来自新发传染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