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5篇
  免费   252篇
  国内免费   58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23篇
基础医学   206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444篇
内科学   125篇
皮肤病学   49篇
神经病学   18篇
特种医学   14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4篇
外科学   316篇
综合类   914篇
预防医学   135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314篇
  6篇
中国医学   58篇
肿瘤学   449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54篇
  2022年   185篇
  2021年   202篇
  2020年   165篇
  2019年   144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190篇
  2013年   185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189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74篇
  2008年   166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52.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筛状癌(invasive cribriform carcinoma,ICC)与筛状结构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收集12例浸润性筛状癌及12例筛状结构导管原位癌的临床资料,对它们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并进行比较。选用的抗体包括CK5/6、CK(34βE12)、P63、Calponin、ER、PR、HER2、E-cad、Ki67。结果临床资料显示ICC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较筛状结构DCIS的大,临床可触及肿物,而ICC腋窝淋巴结转移少见,预后均良好。镜下两者具有极相似的筛状结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CC导管周围肌上皮标记均为阴性,而筛状结构DCIS周围肌上皮标记阳性。结论 ICC与筛状结构DCIS有相似的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3.
目的:通过与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比较,探讨2μm连续式激光治疗初发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NMIBC)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前瞻性随机化分组方法,将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入院的400例初发膀胱肿瘤患者分为TURBT组及2μm连续式激光治疗组(TULVBT组),TURBT组行标准TURBT,TULVBT组采用2μm连续式激光汽化处理膀胱肿瘤后,以环形附件清理肿瘤基底部焦痂,随后改以膀胱镜行基底部活检。对疑有首次腔内手术肿瘤残余或术后病理缺少膀胱肌层者,于术后3~4周行重复TURBT(reTURBT)。所有患者每3个月随访膀胱镜至术后2年,随后改为每6个月1次。结果:共292例患者纳入本项研究,其中TURBT组143例,TULVBT组149例,两组肿瘤相关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URBT组手术时间(28.43±13.19)min,TULVBT组(31.51±12.80)min(P=0.044)。TURBT组中6例因闭孔反射致膀胱穿孔,其中1例中止手术,TULVBT组未出现严重术中并发症。44例接受re-TURBT,TURBT组17例(11.9%),TULVBT组27例(18.1%)(P=0.137),其中因切除物病理无肿瘤下膀胱肌层27例,TURBT组9例(6.3%),TULVBT组18例(12.1%)(P=0.088)。129例36个月内出现肿瘤复发,TURBT组61例(42.7%),TULVBT组68例(45.6%)(P=0.608)。平均无肿瘤复发生存时间TURBT组为(25.46±13.18)个月,TULVBT组(24.88±12.85)个月(P=0.729)。19例肿瘤进展,TURBT组11例(7.7%),TULVBT组8例(5.4%)(P=0.421)。结论:2μm连续式激光可作为治疗初发NMIBC的手段,辅以常规膀胱镜下活检即可获得较完整的肿瘤病理资料,可获得与TURBT相似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乳头溢液的浸润性乳腺癌采用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2月至2018年5月经病理确诊的52例患者进行造影。结果:虫蚀样管壁异常患者23例,断续征管壁异常患者27例,其中3、4及5级导管僵硬、紊乱、不规则狭窄分别为15例、7例和5例。钼靶X线平片浸润性乳腺癌阳性检出率为84.61%(44/52),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浸润性乳腺癌阳性检出率为96.15%(50/52),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83,P=0.046)。结论: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可明显提高浸润性乳腺癌的检出率,对浸润性乳腺导管癌早期诊断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55.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16):2292-2295
目的:研究浸润性乳腺癌MR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肿瘤组织生长、新生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本院就诊的乳腺肿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穿刺活检结果分为浸润性导管癌的A组、导管内癌的B组以及良性病变的C组,进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并测定ADC值,取穿刺活检组织并检测增殖基因、血管新生基因的表达量。结果:A组和B组患者病灶中USP39、CyclinD1、VEGF、bFGF、Angplt-2、Angplt-3、Angplt-4的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C组,ADC值及ALEX1、Bax的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低于C组;A组患者病灶中USP39、CyclinD1、VEGF、bFGF、Angplt-2、Angplt-3、Angplt-4的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B组,ADC值及ALEX1、Bax的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低于B组;高ADC值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USP39、CyclinD1、VEGF、bFGF、Angplt-2、Angplt-3、Angplt-4的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低于低ADC值浸润性乳腺癌组织,ALEX1、Bax的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低ADC值浸润性乳腺癌组织。结论:浸润性乳腺癌ADC值的降低与癌细胞增殖、新生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6.
陈沛芝 《中外医疗》2012,31(28):29+31
目的探讨乳腺疾病彩色超声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08年5月—2012年6月住院治疗的拟诊断为乳腺癌患者50例,进行彩色超声诊断,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50例患者超声探及肿块图像55个,超声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7.8%和50.0%,主要差异在于对于浸润性导管癌的判断。结论在不排除多因素相互影响下,彩色超声应用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高,可作为乳腺癌的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钬激光膀胱肿瘤消融术(HLA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NMIBC患者随机分为A组(65例)和B组(63例);A组患者给予HLABT联合膀胱灌注化疗,B组患者给予经尿道电切联合膀胱灌注化疗;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 A组患者导尿管留置时间和住院天数明显低于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2%(6/65),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2.2%(14/63),A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LABT联合术后膀胱灌注化疗治疗NMIBC,较传统经尿道电切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8.
 目的  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生存预后分析。方法  选择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IMPC 29例,中位随访42个月,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等生存预后指标;与320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病例进行对照,分析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生存预后指标。为进一步探讨IMPC病理类型对于生存预后的影响,将58例IDC与29例IMPC进行2∶1配对对照研究,分析比较两组间的生存预后指标。结果   29例IMPC中23例(79.3%)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4枚及以上淋巴结转移的有15例(51.7%),18例(62.1%)伴有脉管侵犯。分子分型以Luminal B型为主(21例)。3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ocal recurrence free survival,LRFS)、无转移生存率(metastasis free survival,MFS)、OS分别为:74%、86%、90%。Cox回归分析得出淋巴结转移个数是IMPC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P=0.048)。与IDC组比较,IMPC组肿瘤体积大(3.70 cm vs.2.81 cm,P=0.007),淋巴结转移率高(79.3% vs.45.0%,P<0.001),淋巴结转移个数多(5.90 vs.2.16,P=0.003),淋巴结分级高分级比例较高(N2:24.1% vs.7.5%,N3:27.6% vs.6.9%,P<0.001),脉管侵犯率高(62.1% vs.20.0%,P<0.001),手术方式中标准根治术比例高(24.2% vs.3.1%,P<0.001),化疗方式中新辅助化疗比例高(31.0% vs.9.1%,P<0.001),其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 Rank检验生存分析得出IMPC组的LRFS显著低于IDC组(P=0.001),但两组间的MFS及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及0.106)。将58例IDC与29例IMPC进行配对对照研究,Log Rank检验生存分析得出两组间的LFRS、MFS与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86、0.965、0.920)。 结论   乳腺IMPC是一类预后较差的特殊类型乳腺癌,其较高的淋巴脉管侵犯性而非这一病理类型,与肿瘤的生存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59.
目的构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肿瘤微环境蛋白质表达谱,并探讨生物通路改变在肿瘤异质性中的决定性作用。方法 1按照不同的转移风险收集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临床标本,激光捕获显微切割获得纯化的间质细胞;2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 TRAQ)技术和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鉴定蛋白质表达谱;3生物信息学方法进一步分析鉴定差异表达蛋白质,并从生物通路层面揭示癌发生机制。结果不同转移风险组中配对癌间质/正常上皮间质标本中鉴定出差异表达蛋白1049个,其中分别有510、549、548个显著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分别在低危、中危、高危转移组中表达(高、低转移风险组与正常组比值设定为≥1.5或≤0.667)。通路分析显示差异表达蛋白主要位于KEGG通路中,包括:聚合黏附、系统性红斑狼疮、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途径。结论本研究验证了肿瘤微环境在调节癌异质性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生物通路的改变决定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恶性表型。  相似文献   
60.
宫颈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死亡率较高。宫颈癌与HPV感染密切相关,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的持续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原因。但是,较高的HPV感染率与较低的宫颈癌发病率又说明宫颈癌的发生还需要其他因素的参与〔1〕。分子病理学表明:宫颈癌的发生及发展与细胞周期调节紊乱关系非常密切〔2〕。真核细胞最重要的细胞周期调控系统是Cycl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