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79篇 |
免费 | 155篇 |
国内免费 | 6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篇 |
儿科学 | 189篇 |
妇产科学 | 22篇 |
基础医学 | 75篇 |
口腔科学 | 23篇 |
临床医学 | 1308篇 |
内科学 | 1242篇 |
皮肤病学 | 13篇 |
神经病学 | 165篇 |
特种医学 | 23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5篇 |
外科学 | 111篇 |
综合类 | 2240篇 |
预防医学 | 479篇 |
眼科学 | 5篇 |
药学 | 969篇 |
22篇 | |
中国医学 | 468篇 |
肿瘤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113篇 |
2022年 | 155篇 |
2021年 | 189篇 |
2020年 | 153篇 |
2019年 | 112篇 |
2018年 | 56篇 |
2017年 | 121篇 |
2016年 | 136篇 |
2015年 | 157篇 |
2014年 | 308篇 |
2013年 | 332篇 |
2012年 | 429篇 |
2011年 | 475篇 |
2010年 | 453篇 |
2009年 | 404篇 |
2008年 | 488篇 |
2007年 | 470篇 |
2006年 | 433篇 |
2005年 | 428篇 |
2004年 | 357篇 |
2003年 | 328篇 |
2002年 | 256篇 |
2001年 | 211篇 |
2000年 | 176篇 |
1999年 | 139篇 |
1998年 | 126篇 |
1997年 | 114篇 |
1996年 | 109篇 |
1995年 | 79篇 |
1994年 | 74篇 |
1993年 | 43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38篇 |
1990年 | 36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5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6):98-100,104
目的探讨急诊介入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或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pulsation,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7年1月在我院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实验组在IABP支持下,实施急诊经冠状动脉介入术,对照组实施急诊经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变化情况及出现并发症概率、死亡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心排血量、平均动脉压、心脏指数、左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等指标上升,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和心率指标均降低,两组治疗后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指标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预后出现并发症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介入联合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分析下腔静脉变异度(dIVC)与中心静脉压(CVP)对心源性休克中容量反应的敏感性。 方法 选取 2018 年 3 月到2020 年 3 月我院收治的 90 例心源性休克患者,对患者液体复苏前及复苏 72 h 的心率(HR)、舒张压(DBP)、收缩压(SBP)、CVP、下腔静脉最小直径(IVC mix)、最大直径(IVC max)变化情况及 dIVC 与 CVP 对容量反应的敏感性、特异度进行观察。 结果 相比于复苏 0 h,复苏 72 h 后的 HR、DB、SBP、CVP 明显降低,IVC mix、IVC max 明显提升,差异显著(P<0.05)。 当 dIVC 为 12.5%时敏感性+特异度最大,敏感性为 81.78%;当 CVP 为 5.5 mmHg 时敏感性+特异度最大,敏感性为 72.68%。 结论 与 CVP 比较,dIVC 能够更加有效的对患者的容量反应情况进行反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观察输液管理优化在多巴胺抗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探索规范化多巴胺输液管理。方法对63例应用多巴胺抗心源性休克的患者采用优化后的输液管理措施,即静脉通路建立标准优化、管道固定方式优化、药液更换方法优化、稳定血压措施优化;并与采用常规输液管理的55例应用多巴胺抗心源性休克的对照组患者进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次数、脱管发生次数、血压大幅波动发生次数以及维持用药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输液管理优化能有效降低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多巴胺抗休克期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次数。 相似文献
104.
近年来随着冠脉介入医学的发展,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球囊扩张+支架置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angioplasty,PCI)治疗的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IABP)技术作为急性泵衰竭的过渡治疗临床应用逐渐增多,正确使用这一技术直接关系到疾病愈后和患者的存活率。1资料与方法11.1临床资料1.1.1一般资料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18例患者,年龄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量化评价血管迷走性晕厥血压下降过程中的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用于在晕厥相关症状出现前预测其发生。方法 选取20位直立倾斜试验证实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另选取20名正常对照者。所有被试在直立倾斜试验前都要平卧30 min,同时使用TCD 2 MHz Doppler监测探头监测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心电监护监测心率,使用连续每搏血压监测指端无创连续血压。在进行10 min基线数据采集后,被试继续进行70°直立倾斜试验,每位被试至少直立30 min,或在30 min内出现晕厥发作或晕厥前兆时或当被试出现突发血压下降≥20 mmHg时终止检查。利用多模态血流血压分析(multimodal pressure-flow analysis,MMPF)的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对不同时相的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进行分析。利用信号分析的方法将脑血流信号记录中的重搏切迹深度量化测量,定义新的预测参数晕厥指数(syncope index,SI)用于评估血压变化时的脑血管张力。结果 病例组在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生时的晕厥指数与倾斜试验开始时的基线数值相比存在明显下降(0.16±0.10 vs. 0.27±0.10,P<0.01), 而对照组在倾斜试验结束时的晕厥指数与倾斜试验开始时的基线数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血管迷走性晕厥组的患者,在晕厥发生前3 min,搏动指数与基线数据相比未见明显变化(P>0.05),但晕厥指数已出现明显下降(0.23±0.07 vs.0.29±0.07,P<0.01)。结论 当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生时脑血流动态调节功能衰竭,小血管张力的丧失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的丧失是相关的;晕厥指数可以作为提前预测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生的一个有用的参数。 相似文献
106.
107.
总结1例因麻醉期间缺氧致麻醉苏醒期非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的抢救及护理过程,提出护士严密观察病情,加强心理支持,精通各种麻醉器材、仪器的使用,有敏锐的洞察力,对病情的进展有预见性,迅速、准确的抢救配合是保证患者抢救成功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8.
病人 女,45岁。胸骨后压榨性疼痛2d,突发性晕厥4h。查体无任何阳性体征。心电图ST段(Ⅰ、aVL)呈下余型压低,ST段(Ⅱ、Ⅲ、aVF、V9)抬高0.2mv,Ⅱ、Ⅲ、aVF出现Q波,提示急性下壁、后壁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09.
1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抢救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3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对其实施有效的抢救及护理措施。结果本组38例患者中治愈出院29例,因抢救无效死亡9例,病死率为23.7%。结论护理人员在抢救及治疗期间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配合使用有效药物外,要加强患者的临床观察,对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