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09篇
  免费   542篇
  国内免费   220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54篇
临床医学   1892篇
内科学   611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36篇
特种医学   252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248篇
综合类   3281篇
预防医学   53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665篇
  45篇
中国医学   419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151篇
  2023年   539篇
  2022年   632篇
  2021年   565篇
  2020年   420篇
  2019年   426篇
  2018年   173篇
  2017年   330篇
  2016年   388篇
  2015年   472篇
  2014年   693篇
  2013年   599篇
  2012年   775篇
  2011年   914篇
  2010年   898篇
  2009年   950篇
  2008年   941篇
  2007年   942篇
  2006年   843篇
  2005年   723篇
  2004年   541篇
  2003年   445篇
  2002年   367篇
  2001年   318篇
  2000年   232篇
  1999年   144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大多数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少数患者没发现的心脏病史,称为孤立性房颤。本研究用敏感性较高的散射比浊法测定孤立性房颤患者血浆中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变化,探讨与房颤发作的初步关系。  相似文献   
152.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特发性阵发性房颤患者P波离散度(Pd)及阵发性房颤发生的影响。方法:将42例特发性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21例,观察组给予缬沙坦80mg/d治疗。分别测定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各组P波最大时限(Pmax)和Pd,并计算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期间每例阵发性房颤平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Pmax和Pd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对照组Pmax和Pd无明显变化,其分别为115.4±10.2ms和44.7±12.8ms(P>0.05);但观察组Pmax和Pd明显缩短,其分别为99.8±8.2ms和31.0±10.7ms,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观察组每例患者阵发性房颤平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缬沙坦能够减小特发性阵发性房颤患者Pmax与Pd,提示血管紧张素可能参与了Pmax与Pd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3.
目的分析探讨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心室率变化的意义,为临床如何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出现脑栓塞、心功能降低等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入院或门诊就诊病程超过1年的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分为脑栓塞组和非脑栓塞组,各3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动态心电图计数比较两组患者最大心室率、平均心室率及最小心室率变化,超声心动图测定两组患者左房内径大小、左室射血分数变化,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固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 NR)变化。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左房内径大小、I N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栓塞组最大心室率、平均心室率及最小心室率均明显快于非脑栓塞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非脑栓塞组。结论慢性心房颤动患者降低心室率对预防脑栓塞、左心功能降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4.
2003年,欧洲心血管病学会心律失常工作组(WGA-ESC)和北美起搏和电生理学会(NASPE)联合组织了一个研究小组,对房颤的命名和分类达成了共识,研究小组建议采用临床分类方法,将房颤分为初发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及永久性房颤,具体定义如下:  相似文献   
155.
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房颤血栓栓塞症14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光平  刘敏  卢辉  祁建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6,26(4):277-277,279
目的:探讨华法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疗效。方法:将愿意接受华法林预防治疗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14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安慰剂;观察组给予华法林3mg,1次/d口服,连服4天,第5天测定国际标准比值(INR),以INR值将华法林调整至最适剂量,以后定期每周测定INR,然后1个月检查1次,最长不超过2个月,两组患者根据临床实际联合应用血管转化酶抑制剂、硝酸盐类、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及调脂药治疗1个月随访2年。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血栓栓塞症第1年发生率为4.1%,第2年为6.8%;观察组2年均为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INR控制在2.0~3.0能明显降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6.
目的观察和比较静脉注射地尔硫(艹卓)、毛花甙C控制快速心房颤动(房颤)心室率的即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8例快速房颤患者,采用随机方式分两组,分别静脉注射地尔硫(艹卓)、毛花甙C.结果地尔硫(艹卓)、毛花甙C组控制房颤快速心室率总有效率分别为93.8%、72%,心室率平均下降幅度分别为34%、21%,平均起效时间分别为(7.0±4.5)min、(38.2±20.4)min.结论静脉注射地尔硫(艹卓)能迅速、安全、有效地控制房颤的快速心室率.  相似文献   
157.
低危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低危非瓣膜病心房颤动(AF)患者华法林和阿司匹林的疗效,以明确抗栓治疗的最佳策略。方法:资料来源于华法林(目标INR 2.0~3.0)与阿司匹林(150~160mg/d)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参考国际指南中关于非瓣膜病AF血栓栓塞高危因素的建议,低危分层标准为不具备任何一项高危因素:脑卒中病史、年龄大于75岁、糖尿病、心肌梗死、超声心动图EF小于40%。分析低危亚组中阿司匹林与华法林组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结果:低危亚组患者306例,平均年龄(61.9±9.3)岁,男性194例(63.4%),孤立性AF 41例(13.4%)。随访时间中位数19个月。服用阿司匹林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5例,华法林组仅1例,但统计学没有显著差异(P=0.219)。患者共发生出血事件11例,其中严重出血仅在华法林组有1例。华法林组总出血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288)。血栓栓塞和严重出血事件的联合终点[9例(5.6%)比3例(2.1%)P=0.146]两组间也没有差异。结论:不具有血栓栓塞高危因素的低危非瓣膜病AF患者,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与口服抗凝药物的疗效相似,但阿司匹林的剂量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8.
目的:测量阵发性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右心房不同部位的f波振幅,探讨在AF律状态下起搏器心房电极固定位置的选择和植入的可行性。方法:13例阵发性AF患者,窦性心律和AF时,分别把6F的4极电极导管送至高位右心房、中位右心房、低位右心房、房间隔上部、房间隔中部和冠状窦口处。利用Medtronic PSA 5311分析仪测量6F电极1~2极间的电位差。结果:(1)右心房中部和房间隔上部的f波振幅均值分别为(3.93±1.84)mV和(3.96±1.35)mV。(2)右心房中部与高、低位右心房之间的f波振幅均有明显差异(P<0.05);房间隔上部与房间隔中部的f波振幅也有明显差异(P<0.05)。(3)AF时f波振幅均值低于A波振幅均值(P=0.002)。结论:(1)右心房中部和房间隔上部的f波振幅值较其它4个部位的振幅高。(2)AF时f波振幅波动范围明显较大。(3)阵发性AF时,右心房中部与高位、低位右心房之间的电位均有明显差异。右心房中部和房间隔上部的f波振幅较其它部位高,可选为右心房主动固定电极的植入部位。  相似文献   
159.
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和治疗现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脑卒中、心功能障碍和致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人口的老龄化使得其在未来数十年发病率将逐渐增加。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房颤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渐渐被阐明,但临床中的很多问题还难以被解释清楚或尚存在争议,房颤的治疗还存在很多缺憾和误区。近年来,国内陆续发表了国人房颤的流行病学数据,发现了很多令人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0.
心房颤动与脑卒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卒中是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常见且最严重的并发症,其年发生率平均为5%,不同亚组间差异很大0.5%~12%。房颤占所有脑卒中原因的15%-20%,在房颤基础卜发生的卒中与无房颤患者相比导致严重功能障碍和致死的比例更高。应根据危险分层合理选择抗栓治疗的适应证,在有效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同时,减少不适当抗凝造成的出血危险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