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74篇
  免费   544篇
  国内免费   220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54篇
临床医学   1898篇
内科学   616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36篇
特种医学   253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249篇
综合类   3291篇
预防医学   53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667篇
  48篇
中国医学   420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154篇
  2023年   539篇
  2022年   637篇
  2021年   598篇
  2020年   445篇
  2019年   426篇
  2018年   173篇
  2017年   330篇
  2016年   388篇
  2015年   472篇
  2014年   693篇
  2013年   599篇
  2012年   775篇
  2011年   914篇
  2010年   898篇
  2009年   950篇
  2008年   942篇
  2007年   942篇
  2006年   843篇
  2005年   723篇
  2004年   541篇
  2003年   445篇
  2002年   367篇
  2001年   318篇
  2000年   232篇
  1999年   144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目的:探讨房颤时心房肌细胞膜上L型Ca2+通道与肌浆网之间的Ca2+信号转导。 方法: 杂种犬10条,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单纯房颤组。房颤组用起搏器行右心房快速起搏(500±20)次/分,术后观测24周。正常对照组不植入起搏器。胶原酶Ⅱ型分离心房肌细胞,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L型Ca2+ 通道对细胞内Ca2+浓度变化的影响;L型Ca2+通道与肌浆网三磷酸肌醇受体(IP3R)和兰尼碱受体(RyR)之间的Ca2+信号转导。 结果: (1)L型Ca2+通道与肌浆网IP3R之间的Ca2+信号转导:正常对照组、单纯房颤组的心房肌细胞在用mibefradil和丁卡因分别阻滞T型Ca2+通道和RyR后给予细胞膜激动剂时,细胞内Ca2+浓度均升高(分别为1.4000±0.0776和1.5169±0.4414),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L型Ca2+通道与肌浆网RyR之间的Ca2+信号转导:正常对照组的心房肌细胞在用mibefradil和肝素分别阻滞T型Ca2+通道和IP3R后给予细胞膜激动剂时,细胞内Ca2+浓度升高(1.5576±0.1989),单纯房颤组的细胞内Ca2+浓度也升高(1.5372±0.2952),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房颤时L型Ca2+通道与RyR和IP3R之间可能存在信号转导,但其可能在房颤时的细胞内Ca2+超载及异常Ca2+信号转导方面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2.
摘 要目的:研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伴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因素。 方法:选取北 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 2020 年 2 月至 2021 年 12 月期间收治的 90 例 AIS 伴心房颤动患者,均行机械取栓治疗, 入院时、治疗后 24 h、7 d、90 d 评估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在治疗 90 d 后评估患 者的预后效果,参考改良 Rankin 修订量表(mRS)评价,并对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总结分析。 结果:入院时所有患 者 NIHSS 评分为(11.25 ± 2.34)分,治疗后 24 h 的 NIHSS 评分为(8.21 ± 1.52)分,治疗后 7 d 的 NIHSS 评分为 (5.12 ± 0.93)分,治疗后 90 d 的 NIHSS 评分为(3.06 ± 0.54)分,NIHSS 评分逐渐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患者比较,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血糖、收缩压、舒张压、侧支循环建立情况、 开始治疗时间、血管再通时间及入院 NIHSS 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显示,导致 AIS 伴心房颤动患者机械取栓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 60 岁、高血压、未建立侧支循环、 血管再通时间≥ 4 h、入院 NIHSS 评分≥ 14 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机械取栓术治疗 AIS 伴 心房颤动患者可减缓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年龄≥ 60 岁、高血压、未建立侧支循环、 血管再通时间≥ 4 h、入院 NIHSS 评分≥ 14 分,故临床需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利伐沙班在高龄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3例高龄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已行PCI治疗,术后均采用利伐沙班治疗,以患者的治疗剂量为标准,将其分为小剂量组、常规剂量组与大剂量组,各组均为31例。比较三组患者PCI术后与用药后的凝血功能指标(D–二聚体)、肝功能指标[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治疗总有效率、出血事件发生率、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三组患者组间用药后的D–二聚体水平、血栓栓塞事件及总出血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用药后,各组患者的血清AST、ALT水平比较,大剂量组高于常规剂量组和小剂量组,常规剂量组高于小剂量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不同剂量利伐沙班治疗高龄PCI术后并发心房颤动都具有良好的疗效,但因为高龄患者采用大剂量利伐沙班治疗时,对患者ALT、AST水平影响较大,因此,临床上可以选择小剂量或常规...  相似文献   
114.
目的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并发症包括脑梗死等。国外 对此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国内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分析了心房颤动患者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筛选高危患者,指导临床干预。方法 结合186例慢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病因、并发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瓣膜钙化以及心房大小对房颤并发梗死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分析表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瓣膜钙化是房颤并发脑梗死的高危因素,性别、年龄对房颤并发脑梗死无显著影响。结论 对于心房颤动并发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瓣膜钙化的患者容易发生脑梗死,可能需要进行抗血栓治疗,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5.
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是起搏点在心房的异位性心动过速 ,有时可相互转化。心房颤动 (房颤 )比心房扑动 (房扑 )常见 ,两者之比为 1 0~ 2 0 :1。可发生于风湿性瓣膜病、甲亢、心肌病、高血压、缩窄性心包炎等器质性心脏病者 ,也见于心脏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者 ,老年人尤其多见。房颤可为甲亢 ,尤其老年人甲亢的最早甚至唯一的就诊症状。1 临床和ECG特征1 1 临床表现 症状受原有基础心脏疾病以及心室率快慢的影响 ,可有心悸、多尿、胸闷与惊慌。心室率接近正常且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可无明显症状。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的患者 ,尤其是心室…  相似文献   
116.
1997年 10月~ 2 0 0 0年 10月 ,我们应用小剂量 β1 -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治疗 35例经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无效的快速型心房颤动并发心力衰竭患者 35例 ,取得良好效果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35例 ,男 2 4例 ,女 11例 ;年龄 18~ 80岁 ,平均 49岁。病程 6个月~ 10年 ,平均 5 .5年。原发病为冠心病 13例 ,风湿性心脏病 12例 ,原发性高血压病 7例 ,扩张型心肌病 3例。心功能 级 18例 , 级 12例 , 级 5例。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卧床休息 ,限盐 ,在治疗原发病及诱因的同时 ,常规应用强心、利尿及血管扩张剂等治疗…  相似文献   
117.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联合西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PAF患者平均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胺碘酮、培哚普利吲达帕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稳心颗粒治疗,2组均治疗6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2.86%,高于对照组60.00%(P<0.05)。治疗后,2组NYHA心功能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较治疗前缩小(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LVEDD、LVESD均小于对照组(P<0.05),LVEF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57%,低于对照组34.29%(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西药治疗PAF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8.
俞婷  刘娜娜  钟青  苏涛 《陕西医学杂志》2023,(10):1407-1410
目的: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比传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CEI/ARB)在阵发性房颤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诊断为阵发性房颤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沙库巴曲缬沙坦组50例及ACEI/ARB组50例,治疗时间均为1年。观察两组治疗后1年房颤复发率、左房内径、左房容积、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再住院率。结果: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心慌、气短等症状立即做心电图或24 h动态心电图,沙库巴曲缬沙坦组与ACEI/ARB组房颤发生率分别为10%与3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沙库巴曲缬沙坦组与ACEI/ARB组比较,左房内径、左房容积、LVEDD降低,LVEF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沙库巴曲缬沙坦组NT-proBNP下降更明显;沙库巴曲缬沙坦组再住院率低于ACEI/ARB组(10%与34%,P<0.05),沙库巴曲缬沙坦组有7例出现血压偏低,药物减量后仍能坚持服药。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与传统ACEI/ARB比较可以降低房颤复发率,改善心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119.
目的 探讨持续性房颤伴长心室间歇对窦房结和房室结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动态心电图(HOLTER)心电监测发现伴有长心室间歇(RR>1.5 s)的150例房颤患者进行临床及心电改变的分析.结果 1.5~2.0 s的长间歇最为多见,3.0、5.0 s以上的长间歇仅发生夜间;平均心率低于60患者组长间歇发生的最多且最长;大多数患者对房颤时的长心室反应无感觉;服用地高辛、心律平、美多心安等药物者加重长间歇的发生.结论房颤患者心室反应的昼夜节律性符合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改变的节律性.如出现24 h平均心率低于60 bpm、频发相等的长间歇,多发的逸搏或逸搏心律、白天及运动时多发的长间歇、既往有AVB或SSS病史、伴有严重症状者等,应考虑病理性.  相似文献   
120.
目的:探讨P波最大时限(Pmax)和P波离散度(Pd)对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测量30例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及30例健康者的Pmax及Pd,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组Pmax及Pd较对照组增大(P<0.01),Pmax≥110ms、Pd≥40ms以及两者相结合对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预测的敏感性分别为86.7%、86.7%、76.7%,特异性分别为83.3%、86.7%、90.0%。结论:Pmax和Pd可用于预测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