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565篇 |
免费 | 2553篇 |
国内免费 | 114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55篇 |
儿科学 | 289篇 |
妇产科学 | 508篇 |
基础医学 | 1487篇 |
口腔科学 | 1191篇 |
临床医学 | 7546篇 |
内科学 | 3079篇 |
皮肤病学 | 865篇 |
神经病学 | 1223篇 |
特种医学 | 1640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54篇 |
外科学 | 6212篇 |
综合类 | 15854篇 |
预防医学 | 3591篇 |
眼科学 | 646篇 |
药学 | 7057篇 |
155篇 | |
中国医学 | 3929篇 |
肿瘤学 | 428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71篇 |
2023年 | 1369篇 |
2022年 | 1652篇 |
2021年 | 2264篇 |
2020年 | 1339篇 |
2019年 | 1262篇 |
2018年 | 718篇 |
2017年 | 1038篇 |
2016年 | 1209篇 |
2015年 | 1377篇 |
2014年 | 2421篇 |
2013年 | 2433篇 |
2012年 | 3111篇 |
2011年 | 3323篇 |
2010年 | 3163篇 |
2009年 | 3094篇 |
2008年 | 4496篇 |
2007年 | 3490篇 |
2006年 | 3361篇 |
2005年 | 3813篇 |
2004年 | 2817篇 |
2003年 | 2501篇 |
2002年 | 1988篇 |
2001年 | 1635篇 |
2000年 | 1205篇 |
1999年 | 928篇 |
1998年 | 871篇 |
1997年 | 701篇 |
1996年 | 550篇 |
1995年 | 484篇 |
1994年 | 365篇 |
1993年 | 207篇 |
1992年 | 145篇 |
1991年 | 136篇 |
1990年 | 107篇 |
1989年 | 140篇 |
1988年 | 40篇 |
1987年 | 55篇 |
1986年 | 31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58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人肝静脉间侧支循环的标本观察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通过观察30例人肝静脉间的侧支循环,分析肝静脉受阻后其血流方向、梯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预备30例用肝素灌洗保存的尸肝,用墨汁、泛影葡胺等造影剂逆行灌注各肝静脉,观察造影剂在肝内的分布情况并测定其组织含量.结果各肝静脉间肝实质内和肝表面被广泛染色和造影剂充盈,各肝静脉区泛影葡胺组织含量大至相同(P>0.5),仅左、右肝静脉间泛影葡胺组织含量有一定差异.结论对于正常肝脏,肝静脉阻塞或结扎时肝静脉内血液可通畅地流向相邻的肝静脉;但当肝脏有明显硬化、纤维化时,相邻两支肝静脉同时受阻或结扎,则远侧肝组织血液循环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92.
胸背神经双分支的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胸背神经的外侧束和腋神经穿越四边孔后支配的三角肌肌支进行显微解剖研究,并应用于临床,为臂丛神经损伤后功能重建提供新的方法。方法 取17具成人尸体,在手术显微镜下对31侧胸背神经外侧束和液神经三角肌肌支进行解剖,观察其可应用长度、直径及分支情况,并取神经标本经HE染色、石蜡切片,对有髓神经纤维进行计数。临床上进行3例手术。例1钭胸背神经外侧束与四边孔内切断的腋神经三角肌肌支吻合,例2在例1休式基础上,用胸背神经内侧束支配的部分背阔肌重建屈肘功能,例3将背阔肌按内、外侧束的支配区域,剪切成两部分,移位的同时重建屈肘、屈指功能,结果 胸背神经在人背阔肌处开始分为内、外侧束,外侧束明显较内侧束粗大,外侧束在背阔肌内可利用的长度平均为58.2mm直径平均为1.46mm,有髓纤维数平均为1519根,90.4%的外侧束可再分为2支或3支,腋神经三角肌肌支直径平均为2.31mm,有髓纤维数 平均为2341根,61.3%的三角肌肌支可再分为3支,32.3%的三角肌肌支可再分为2支,3例术后情况:例1三角肌肌力为4级;例2三角肌肌力为4级,屈肘时肌力为4级;例3屈肘、指时肌力均达到4级。结论 应用胸背双分支的解剖基础。将胸背神经外侧束与腋神经三角肌肌支相吻合恢复三角肌的功能,从理论和[实践上是统一的,是行这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胸背神经双分支的原理可以重建两块失神经支配的肌群功能。 相似文献
993.
994.
隆乳术的麻醉方式一般有全麻、高位硬膜外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及肋间神经阻滞麻醉等 [1]。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受术者愿意选择门诊手术 ,而门诊手术多采用局麻方式。但传统的局麻方式止痛效果有时不太满意 ,受术者常常感到在手术的某些阶段 ,如假体腔穴剥离时疼痛明显。我们在临床实践中 ,采用以手术径路分次浸润麻醉结合剥离层面内肿胀麻醉方法 ,获得了良好的止痛效果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46例 ,年龄 1 8岁~ 42岁 ,未生育 1 4例 ,已生育 32例 ,均行胸大肌后间隙置入硅胶假体隆乳术 ,经腋窝入路 38例 … 相似文献
995.
新型局麻药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新型局麻药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及其不良反应,并以1%利多卡因加0.2%地卡因作为对照。方法 选择60例腹部手术病人,硬膜外麻醉时随机分别接受0.75%罗哌卡因(罗哌组,n=30)或1%利多卡因加0.2%地卡因(利地组,n=30),观察感觉阻滞(针刺法)、运动阻滞(改良Bromage评分)、镇痛和腹壁肌质量、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等反应。结果 罗哌组麻醉后手术开始前和术中感觉阻滞平面达胸6病例的百分比高于利地组,罗哌组首剂10min后出现运动阻滞病例的百分比低于利地组,而30min时无显著差异;罗哌组对循环的影响低于利地组;观察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0.75%罗哌卡因用于腹部手术硬膜外麻醉,能取得比利地组满意的镇痛肌松效果,比1%利多卡因加0.2%地卡因对循环系统的影响更小,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96.
贲门癌术后吻合口复发的再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贲门癌术后吻合口复发外科再治疗的手术指征及术式选择.方法对23例贲门癌术后吻合口复发,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切除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病死率分别为69.6%、17.4%和8.7%,胸、腹腔粘连率为87.0%.肿瘤切除患者平均术后存活15.0个月,明显长于未切除患者的4.1个月(P<0.05).无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后存活21.3个月,虽较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10.2个月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根治性切除和姑息性切除患者的术后生存期分别为15.8个月和13.3个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由于胸、腹腔的广泛粘连及二次手术后的消化道重建,贲门癌术后吻合口复发再手术有一定难度,手术风险较大,加之贲门癌患者本身预后较差,因此应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术式选择应根据患者病变的分期、分级等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997.
我院采用静脉滴注异丙酚合并局部麻醉应用于电视脑内锐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病入26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与方法 本组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19~65岁,行电视脑内镜显微外科手术。麻醉诱导依次采用安定0.2mg/kg,芬太尼 2μg/kg,乙咪酯 3mg/kg,琥珀胆碱1.5mg/kg,插入气管导管后暂行机控或手控呼吸,静脉滴注异丙酚维持麻醉,切头皮前,采用0.5%丁吡卡因局部浸润,同时给予芬太尼0.05~0.1mg,术中保持自主呼吸或辅助呼吸,维持呼气未二氧化碳分压在4~5.33kPa… 相似文献
998.
局部麻醉下电视胸腔镜肺切除术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局麻下电视胸腔镜肺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 自2000年2月至12月,对8例患(周围型肺小结节病变6例,间质性肺病2例)在局麻下实施电视胸腔镜手术。结果 1例因胸腔内致密粘连转行全麻开胸手术,其余均在局麻下完成肿物切除。术中病理诊断为结核3例,转移癌及炎性假瘤各1例,肺间质纤维化2例。手术时间40~200min。无术后并发症和死亡。手术花费平均5400元。结论 局麻下经胸腔镜进行肺部分切除术可行。该方法对麻醉要求低、经济、微创。 相似文献
999.
乏特壶腹部癌局部切除的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乏特壶腹部癌局部切除的可行性.方法对1988年5月至1999年5月间收治的32例乏特壶腹部癌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4例行局部切除术,1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结果局部切除术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两组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和39%,P<0.05.平均住院日分别为(10.1±2.3)d和(23.1±5.7)d.术后1年生存率分别为86%(12/14)和89%(16/18),P>0.05;5年生存率分别为30%(3/10)和62%(8/13),P<0.05.结论乏特壶腹部癌局部切除手术创伤相对小、术后并发症显著减少,对于全身状况较差者以及早期肿瘤可用局部切除术. 相似文献
1000.
86例上肢腱鞘巨细胞瘤长期随访结果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8
目的:了解腱鞘巨细胞瘤的性别、年龄、职业、肿瘤生长部位与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60年至1999年期间86例上肢腱鞘巨细胞瘤住院病人的病史,并就其性别、年龄、肿瘤生长部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发年龄为21-30岁,占33.7%。男女性别比基本为1:1,无统计学意义。发病部位右手(60.5%)明显高于左手(39.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局部切除是治疗腱鞘巨细胞瘤的最佳治疗方案,对病理检测结果为生长活跃的肿瘤患者应做局部扩大切除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