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3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85篇
内科学   113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187篇
预防医学   28篇
药学   58篇
中国医学   3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除颤前先胸外按压对延期室颤的复苏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除颤前先胸外按压对延期室颤患者的复苏疗效.方法 将69例室颤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行胸外按压再除颤组和直接除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除颤次数、能量、首次除颤成功率、入院率、自主循环恢复率和时间.结果 胸外按压再除颤组与直接除颤组比较,先胸外按压者除颤次数及总能量减少(4.8±2.3 vs 6.5±3.6,P<0.05;1250±320 vs 1890±570,P<0.01);胸外按压再除颤组首次除颤成功率高(28.6% vs 17.6%,P<0.05),较高的入院率(28.6% vs 11.8%,P<0.05);自主循环恢复更理想.结论 胸外按压再除颤可提高延期室颤的复苏效果.  相似文献   
62.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或尺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操作体会和对并发症的原因分析。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8月—2007年8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及长治医学院和平医院2 586例进行冠脉造影病人临床资料,其中2 550例经桡动脉(或尺动脉)穿刺成功,成功率98.6%,记录临床和造影过程体会以及并发症的原因。结果2 550例中,2 538例病人造影获得成功,成功率99.5%。其中857例病人为Allen’s试验阳性,其余1 693例均未做Allen’s试验而直接穿刺桡动脉。并发症82例(3.2%),桡动脉痉挛35例,其中严重痉挛致鞘管或导管拔出困难3例,穿刺压迫部位水疱18例,穿刺部位局部血肿16例,前臂张力性血肿占5例,桡动脉闭塞4例,假性动脉瘤1例,造影过程中发生室颤3例。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有较好的安全性,成功率高,极少有严重并发症,Allen’s试验临床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   
63.
<正>本文报告了一例大剂量静脉应用地西泮成功抢救室颤风暴的成功病例,并为患者后续的治疗提供了机会。为我们提供了应用镇静药物对部分顽固性室颤风暴的患者抢救有积极的作用。正如作者文中所述,该患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室颤的发作与频繁发作的短联律间期室早诱发相关,且能够观察到当  相似文献   
64.
 目的:建立一种更为简单、便捷、成功率高的兔心脏骤停模型。方法:经食道插入食道调搏电极至心脏水平,在心前区心搏最明显处皮下插入针灸针形成电流回路,用恒定35mA交流电诱发心脏骤停,无干预观察5min后进行心肺复苏。分别记录15只新西兰大白兔达到心脏骤停标准的时间、停止刺激时的心律、复苏开始前的心律、心肺复苏时间、除颤次数、给药次数、自主循环恢复率、自主循环恢复后机械通气时间、自主循环恢复后生存时间及72h生存率。结果:本实验中的15只兔全部诱发心脏骤停成功。从有效电刺激开始到成功诱发心脏骤停的时间为26.47±10.36s。电刺激结束时室颤发生率为100%(15/15),无心脏停搏及无脉性电活动发生,在无干预观察期内无自动复律现象。在心肺复苏开始时心电图表现为室颤的比例为73.3%(11/15),无脉性电活动的比例为26.7%(4/15)。心肺复苏用时200.07±136.00s,除颤次数1.00±0.76次,静脉注射肾上腺素次数2.40±1.12次,自主循环恢复率93.3%(14/15),自主循环恢复后机械通气时间40.46±17.05min。自主循环恢复后0-6h死亡率为6.7%(1/15),6-24h内死亡率60(9/15),24-72h时存活率为26.6%(4/15)。结论:经食道-胸壁定流电刺激方式诱发兔心脏骤停模型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复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一个较为理想的研究心肺脑复苏的模型。  相似文献   
65.
1病例 患者,男,52岁,主因持续性胸骨后疼痛伴胸憋、胸闷3h30min后入院。该患于2003年4月13日早晨7h许,起床后突发胸骨后持续性疼痛,呈压榨样痛,伴胸憋、胸闷、气急、濒死感,自行含服速效救心丸10粒,无明显效果。之后感头晕、心悸、乏力,症状渐加重,遂来我院求治,住院治疗。入院当时查体,T36℃、P76次/分,律不齐、BP105/60mmHg,急性病容,表情痛苦,自动体位,神清语利,查体合作,发育正常,营养中等,  相似文献   
66.
病历资料 患者,女,84岁。因“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全身不适1小时”,于2009年7月8日入院。患者于2009年5月因上腹部疼痛就诊,入院后经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前间壁)”,给予抗凝、活血化瘀、扩冠、对症等综合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本次入院前1小时余因劳累和情绪波动再次出现上腹部疼痛,伴有恶心、呕吐、全身不适、出冷汗、恐惧感,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抢救心脏骤停的最佳组织方案,使心肺脑复苏的各项抢救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同步实施,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对32例在心内科住院中确诊的心脏骤停患者,组织分工抢救的经验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提出不足并加以改进。结果:仅Ⅰ期复苏成功2例,Ⅱ期复苏成功18例,Ⅲ期复苏成功10例,抢救成功率为93.75%,死亡2例,死亡率为6.25%。结论:心源性猝死是心内科的急危重症,只要注重护士业务基本能力培养、加强专科知识规范化培训,严格科学的管理、注重团队意识培养才能提高心跳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减少人为浪费时间,能按生存链概念即4R序列进行心肺脑复苏,记录及时,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护士对患者发生心跳骤停发生的预见性和快速处理的能力,提高抢救成功率,加强专科知识及技能培训,提提高护士的抢救意识和抢救水平。  相似文献   
68.
对 94例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 (6 0例生存者 ,34例死亡者 )入院后第一次心电图及 5 0例正常人的心电图间期进行测量 ,并分析了影响 AMI患者的 QTd的临床因素 ,结果认为 Q波心肌梗塞的 QTd大于非 Q波心肌梗塞 ;AMI患者的 QTd随着泵衰竭程序逐渐增大并可帮助判断泵衰的预后 ,AMI患者泵衰死亡者及室内颤猝死亡者的QTd均增加 ,其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9.
一次大剂量静脉注射阿托品致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室颤l例吕学爱,张红欣,苏波,刘明(泰安市中心医院,泰安卫校)患者,男,54岁,农民。l小时前于休息时感胸闷、胸痛,呈持续住胸骨后压榨样剧痛并逐渐加重,有频死感,伴左肩背及左上肢放射痛及大汗淋漓,欲解大便,无...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