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263篇 |
免费 | 206篇 |
国内免费 | 6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3篇 |
儿科学 | 42篇 |
妇产科学 | 25篇 |
基础医学 | 128篇 |
口腔科学 | 30篇 |
临床医学 | 1503篇 |
内科学 | 338篇 |
皮肤病学 | 78篇 |
神经病学 | 208篇 |
特种医学 | 73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797篇 |
综合类 | 2590篇 |
预防医学 | 520篇 |
眼科学 | 28篇 |
药学 | 916篇 |
26篇 | |
中国医学 | 428篇 |
肿瘤学 | 1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9篇 |
2023年 | 120篇 |
2022年 | 138篇 |
2021年 | 249篇 |
2020年 | 182篇 |
2019年 | 142篇 |
2018年 | 48篇 |
2017年 | 134篇 |
2016年 | 141篇 |
2015年 | 192篇 |
2014年 | 383篇 |
2013年 | 380篇 |
2012年 | 440篇 |
2011年 | 512篇 |
2010年 | 461篇 |
2009年 | 467篇 |
2008年 | 541篇 |
2007年 | 501篇 |
2006年 | 491篇 |
2005年 | 618篇 |
2004年 | 611篇 |
2003年 | 317篇 |
2002年 | 270篇 |
2001年 | 223篇 |
2000年 | 192篇 |
1999年 | 185篇 |
1998年 | 131篇 |
1997年 | 104篇 |
1996年 | 80篇 |
1995年 | 71篇 |
1994年 | 66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选择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老年多发性脊柱骨折中的意义。方法 46例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多发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前常规MRI检查,观察椎体信号改变,明确责任椎后行选择性PVP术,记录术前和术后24小时的腰痛评分(VAS)。结果 46例经MRI检查提示新鲜骨折38例(82.6%),对38例共51个责任椎体行PVP,术后24小时腰痛明显缓解,VAS评分为(2.3±1.2)分,较术前VAS评分(7.6±1.1)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X线片提示多个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老年患者,PVP术前须常规行MRI检查确认责任椎体。 相似文献
72.
颅脑损伤并发多发伤的早期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雷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6):1968-1969
目的 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时病情危重、复杂,初步探讨早期处理的措施和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5月~2004年12月收治的96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病人.结果 96例病人,恢复良好53例(55.2%),中残20例(20.8%),重残10例(10.4%),死亡13例(13.5%).结论 早期发现和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迅速查明休克的原因,积极抗休克治疗及合理选择手术时机是抢救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3.
74.
目的对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方法随机抽取在2009年9月——2012年9月间我院收治的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临床患者病例26例,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取常规方法治疗和在骨科损伤控制理念指导下分期治疗,并对比分析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复位优良率较对照组高(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在骨科损伤控制理念下对骨科疾病展开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治疗优良率高,并发症的发生率得到了控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5.
对43例严重多发伤病人进行病情评估、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静脉通道、病情观察,积极复苏、心理护理等积极有效的急救和护理,成功抢救41例,死亡2例。 相似文献
76.
目的 回顾探讨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措施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9月—2019年9月在该院急诊科接受抢救的86例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CT扫描诊断均与WHO规定的重型颅脑外伤诊断标准相符,均为合并性并发外伤.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实... 相似文献
78.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2):49-52
目的 研究严重多发伤合并腹部创伤行损伤控制性外科技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合并腹部创伤患者80例,依据患者意愿及治疗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损伤控制性外科技术治疗组(DCS组,n=40)和早期全面治疗组(ETC组,n=4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乳酸清除时间、体温、凝血酶原恢复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DCS组患者的乳酸清除时间、体温、凝血酶原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ETC组(P0.05),输血量显著少于ETC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17.5%(7/40)、7.5%(3/40)均显著低于ETC组27.5%(11/40)、30.0%(12/40)(P0.05)。结论严重多发伤合并腹部创伤行损伤控制性外科技术治疗较早期全面治疗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9.
80.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理论对腹部损伤合并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效果及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腹部损伤合并严重多发伤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损伤控制理论技术救治,统计患者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凝血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生存率。根据存活与否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乳酸清除时间为(10.28±1.30)h,体温恢复时间为(8.39±1.14)h,凝血功能恢复时间为(12.31±1.47)h,住院时间为(20.50±3.26)d,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存活率为90.00%。单因素分析显示,存活组脏器损伤分级(OIS)、创伤严重度评分(ISS)、进入ICU时低体温、估计失血量和腹部大血管破裂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IS分级、ISS评分、进入ICU时低体温、估计失血量和腹部大血管破裂均为患者预后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损伤控制理论对腹部损伤合并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效果较好,患者预后与OIS分级、ISS评分、进入ICU时体温、估计失血量和腹部大血管破裂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