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由感觉和交感节神经元组成的中枢外反射弧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免疫细胞化学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追踪法研究了感觉神经节和交感神经节中P物质(SP)样免疫反应物的分布及两种神经节之间的联系。在所有背根节出现大量SP免疫阳性神经元胞体,但在胸交感干节和腹腔-前肠系膜神经节仅有大量的SP阳性纤维和终末,而无阳性胞体。分组切断与腹腔-前肠系膜神经节相联系的神经支后,该节内的SP免疫反应物仅在切断与背根节的联系后明显减少或消失。将HRP注入腹腔神经节,在同侧C8~L3背根节出现大量标记细胞。以上结果表明.在感节中的SP纤维和终末来自背根节初级传入神经元的轴突侧支,提示由初级传人神经元与交感节主细胞在中枢外直接形成了短反射环路。  相似文献   
62.
张田勘 《大众健康》2007,(10):57-59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那么人的恐惧来自哪里?神经心理学家说,是来自大脑基底结的杏仁核。当然,前提是必须有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的恐怖经历或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的畏惧过程,才会在大脑中形成这样的恐惧中心,并通过神经中枢的反射弧而产生恐惧效应。[编者按]  相似文献   
63.
目的研究大鼠体神经-内脏神经吻合以及体神经一体神经吻合术后生长相关蛋白(GAP-43)与微管相关蛋白(TAU)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的表达变化规律与差异.进一步探讨影响异类神经元再生的相关因子。方法建立大鼠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吻合动物模型(模型组)和体神经-体神经吻合动物模型(模型对照组),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分别观察正常组和模型对照组、模型组术后3、7、14、28、60和90d时脊髓腰4(L4)运动神经元的GAP-43与TAU的mRNA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L4运动神经元中GAP-43和TAumRNA表达水平术后第3天时开始均较正常动物增高。7d时模型组GAP-43mRNA达高峰,持续高表达状态至28d后逐渐降低,至90d降至正常水平,而模型对照组在14d时达高峰,持续高表达,90d降至正常水平。TAU在正常动物L4运动神经元中表达较少,在模型组14d时表达达高峰,模型对照组在28d达高峰,90d时降至正常水平。结论大鼠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建立后脊髓L4前角运动神经元GAP-43及TAU持续高表达状态,提示异类神经元再生和突触重建过程的进行,其表达变化过程与异类神经元成功再生的过程极为吻合。而大鼠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及体神经一体神经吻合后GAP-43和TAu表达趋势上的差异可能与神经再生过程中的微环境差异和支配靶器官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MR在人工反射弧术前诊断、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7例脊柱裂脊膜膨出修补术后大小便功能障碍的患者建立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以修复膀胱直肠功能。参照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对比研究术前、术后MR的改变。结果:67例患者MR术前检查结果均经手术证实。20例患者术后随访2年以上,17例获得控尿和自主排尿功能,其中13例患者用MR检查随访,10例膀胱功能恢复的患者MR检查与术前无明显变化,而3例膀胱功能无改善者脊髓的走行、圆锥位置较术前改变不明显,圆锥末端与周围组织瘢痕增生、脂肪堆积较术前有加重趋势。结论:在应用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治疗先天性脊柱裂脊膜膨出所致大小便失禁时,MR对术前诊断、手术方案制定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术后随访时,MR对治疗失败的患者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5.
由颈椎病引起颈脊神经后根受刺激致心前区疼痛不适的一组综合症状称为颈一心综合征。因其疼痛分布区和心源性通过脊神经后根反射弧的内脏感觉反射疼痛相似,故易与冠心病心绞痛混淆。我院自1998年以来在门诊及住院病人中观察74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6.
颈椎术后病人使用颈椎枕的效果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spina bifida,SB)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国家“八五”、“九五”医学科技攻关资助项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 UII/CCU0065)资助的中国神经管缺陷(neural tube defiets,NTDs)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开放性脊柱裂发生率为8.5/万活产儿,80%~85%的脊柱裂患儿发生腰骶部脊髓脊膜膨出,其中半数可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67.
【摘要】目的:观察利用脊髓正常反射通路重建人工膀胱反射弧恢复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完全性脊髓损伤(ASIA分级A级)患者行人工膀胱反射弧重建,其中28例脊髓圆锥上脊髓损伤患者(痉挛性膀胱),切断并显微吻合单侧S1前根与支配膀胱最强的神经根(一般为S2或S3)前根;8例脊髓圆锥损伤患者(弛缓性膀胱)采用腓肠神经移植并显微吻合T10/T11神经根前根及支配膀胱最强的神经根前根。通过对34例(2例痉挛性膀胱患者死亡)患者术前、术后6、12、18个月随访并行尿流动力学检查(无菌生理盐水灌注速度25ml/s),评估痉挛性和弛缓性膀胱功能恢复情况。两种不同类型的神经原性膀胱患者均选其具有代表意义的尿流动力学检查指标,整理数据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6例痉挛性膀胱患者,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术后3个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残尿量、膀胱顺应性不同时间点间比较两两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8例弛缓性膀胱患者,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残尿量由术前的495.1±56.6ml降至术后18个月时的264.4±30.8ml,且术后不同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逼尿肌压力由术前的6.3±3.9cmH2O升高到术后18个月时的82.9±4.3cmH2O,且术后3个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未发现一例通过搔抓下腹部皮肤引起排尿。结论:利用脊髓正常反射通路重建神经原性膀胱人工反射弧改善膀胱功能是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8.
脊柱侧凸患者存在躯干姿势反射失衡,这可能涉及前庭系统、本体感觉、平衡中枢和椎旁肌等姿势反射弧中某些部位异常,在脊柱侧凸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作者主要对其近几年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9.
目的研究利用腹壁反射可建立“腹壁反射-脊髓中枢-膀胱”这一新的神经传导通路,通过再生到盆神经的躯体运动神经纤维可实现膀胱的神经再支配,探讨通过刺激下腹壁,该人工膀胱反射弧产生控制性排尿的神经形态学基础。方法选用6只SD大鼠,右侧为实验侧,左侧为对照侧,右侧T13前根近端与右侧S2前根远端通过一段自体移植神经在硬膜囊内行显微缝合,保持T13后根完整,经一段时间轴突再生后,建立“腹壁反射-脊髓中枢-膀胱”这一新的人工膀胱反射弧。神经缝合术后8个月,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horseradish,HRP)逆行追踪标记技术,用微量注射器在双侧膀胱壁上各注射30%HRP 5μl,动物存活60h后经升主动脉灌注杀死。切取T11~L1及L4~S4节段脊髓,冰冻切片后利用TMB法进行呈色反应,观察切片内HRP标记细胞形态及分布情况。结果大鼠膀胱平滑肌注射HRP后,实验侧T13脊髓前角及双侧L6~S4节段脊髓中间带外侧核区有HRP标记阳性细胞,而对照侧T13脊髓前角未发现HRP标记细胞。结论腰骶髓截瘫平面以上的躯体运动神经轴突可长人膀胱平滑肌内副交感冲经节细胞,并由此传递躯体反射冲动到膀胱平滑肌。利用“腹壁反射-脊髓中枢-膀胱”这一人工反射弧,对实现SCI患者膀胱控制性排尿功能,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0.
何婷婷 《护理研究》2009,23(3):704-705
脊柱裂(spinabifida)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80%~85%的脊柱裂病人发生腰骶部脊髓脊膜膨出,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肢神经症状及大小便失禁。大小便功能障碍使病人生活质量下降,而且引起的泌尿系统感染和肾衰竭是病人的主要致死原因。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所致的大小便功能障碍一直是世界性的医学难题,我院泌尿外科主任肖传国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并证实了“人工体神经一内脏神经反射弧”神经学的新概念,并应用于临床。我院2006年-2008年3月对30例脊髓脊膜膨出病人实施建立“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手术,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