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2468篇 |
免费 | 5518篇 |
国内免费 | 500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42篇 |
儿科学 | 735篇 |
妇产科学 | 521篇 |
基础医学 | 4985篇 |
口腔科学 | 513篇 |
临床医学 | 10531篇 |
内科学 | 6929篇 |
皮肤病学 | 582篇 |
神经病学 | 1284篇 |
特种医学 | 2304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98篇 |
外科学 | 2758篇 |
综合类 | 26327篇 |
预防医学 | 9085篇 |
眼科学 | 489篇 |
药学 | 28768篇 |
118篇 | |
中国医学 | 13669篇 |
肿瘤学 | 295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69篇 |
2023年 | 2225篇 |
2022年 | 2633篇 |
2021年 | 3064篇 |
2020年 | 2011篇 |
2019年 | 1900篇 |
2018年 | 1116篇 |
2017年 | 1692篇 |
2016年 | 1822篇 |
2015年 | 2318篇 |
2014年 | 3632篇 |
2013年 | 3751篇 |
2012年 | 4920篇 |
2011年 | 5440篇 |
2010年 | 5150篇 |
2009年 | 5199篇 |
2008年 | 7622篇 |
2007年 | 5758篇 |
2006年 | 5521篇 |
2005年 | 6526篇 |
2004年 | 5480篇 |
2003年 | 6106篇 |
2002年 | 4977篇 |
2001年 | 4038篇 |
2000年 | 3062篇 |
1999年 | 2478篇 |
1998年 | 2238篇 |
1997年 | 2061篇 |
1996年 | 1828篇 |
1995年 | 1735篇 |
1994年 | 1236篇 |
1993年 | 930篇 |
1992年 | 949篇 |
1991年 | 901篇 |
1990年 | 772篇 |
1989年 | 616篇 |
1988年 | 166篇 |
1987年 | 129篇 |
1986年 | 96篇 |
1985年 | 57篇 |
1984年 | 28篇 |
1983年 | 15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55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高敬花 《中华医学全科杂志》2009,4(8):501-502
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已得到肯定,因其腹部皮下注射持续时间长、副作用小而被临床上广泛应用。但由于其抗凝作用、注射按压方法不当、同时应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的协同作用以及老年病人血管脆性大等因素。极易导致注射部位皮下出血,表现为皮肤淤点、淤斑、皮下血肿,局部疼痛,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影响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2.
韩立虎 《中华今日医学杂志》2004,4(1):35-35
目的:研究用离子电极法测定SMZ片剂含量的效果。方法:用碘离子选择电极作为指示电极,KI溶液回滴过量Ag^ 。结果:测定结果正确,符合药典要求。结论:离子电极法是测定SMZ片剂含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3.
灵芝菌合剂中灵芝多糖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灵芝菌合剂中灵芝多糖含量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以无水葡萄糖为对照品,检测波长为490nm。结果:此方法在0~12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灵芝多糖的平均回收率为99.09%。RSB为1.14%。结论:本法简便快捷,准确度高,重现性好,可作为本制剂的质控方法。 相似文献
24.
25.
现代医学200词——138.黏附分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黏附分子是指存在于细胞表面,参与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粘附的分子群的总称。广义来说,纤维连结蛋白、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等细胞外基质的构成成分也是由细胞分泌并存在于细胞表面,也可归入黏附分子的范畴。但狭义所指的黏附分子是指贯通细胞膜的糖蛋白或构成细胞膜的糖脂质。膜贯通型糖蛋白黏附分子按其构造特征可分为若干家族。在免疫系统中的黏附分子主要分为整合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选择素家族、钙粘素家族、连接蛋白家族以及唾液粘蛋白家族等。 相似文献
26.
27.
邹永良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0(4):74-75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类型,阿司匹林以及低分子肝素的联合使用,已成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主流治疗。本研究对国产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8.
29.
30.
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核医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涉及到全身多处重要的动脉,是导致成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该疾病病理生理学的不断发展,显示出包括“金标准”X射线血管造影在内的常用显像方法的一些不足以及对更加完善的显像技术的需求。分子核医学技术利用核素标记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中间物质或其表面的血栓进行显像,无创伤性地检测斑块的数量、进展程度、分布和组成,为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