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4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99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45篇
妇产科学   16篇
基础医学   145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820篇
内科学   265篇
皮肤病学   19篇
神经病学   52篇
特种医学   39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101篇
综合类   749篇
预防医学   172篇
眼科学   18篇
药学   363篇
  2篇
中国医学   95篇
肿瘤学   44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77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70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178篇
  2005年   193篇
  2004年   164篇
  2003年   160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91.
992.
脑血管病与高凝状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患者内皮细胞功能、血小板活化、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及意义。方法116例脑血管病患者,其中脑出血组48例、脑梗死组39例、腔隙梗死组29例,应用ELISA法检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P-选择素(P-selectin)、内皮素-1(ET-1)、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应用Clauss法检测纤维蛋白原含量(Fg),并比较各指标在脑血管病组与对照纽(n=40)间的差异。结果各项指标,除腔隙性梗死组的ET-1、TFPI外,与对照组比较,脑血管病患者均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与腔隙梗死组比较,除vWF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比较,除TF有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脑血管病患者存在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凝血因子的激活,脑梗死和腔隙梗死各项指标的异常程度与梗死的面积大小相一致。脑血管病患者均存在有高凝状态,特别是脑出血患者同样存在着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993.
一台新购置的血凝仪,经厂家校准,其精密度及准确度固然好;但长时间使用后,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其精密度及准确度均有所下降。此时虽然室内质控依然提示在控,但若从实验数据分时段平均统计分析,则可发现仪器测定结果有所偏离,可以动态观察血凝仪的精密度及准确度,并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994.
血浆D-二聚体定量测定的临床价值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D-二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作用后的终末产物,是体内血浆凝血因子活化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作用启动的首选分子标志物。通过对D-二聚体定量测定探讨其在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状态与血粘度的改变及意义。方法 选择30例患者和33例正常人进行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vWF:Ag)、抗凝血酶Ⅲ(AT-Ⅲ)含量、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的活性及血粘度的测定。结果 患者组vWF:Ag含量,t—PA、PAI-1活性及血粘度结果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AT-Ⅲ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液处于高凝与高粘状态,且诸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对本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6.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凝血因子Ⅻ(FⅫ)基因多态性和急性发作时血浆凝血因子Ⅻ活性(FⅫ:C)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97例AMI患者治疗前及76例对照血液标本,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FⅫ第46位基因多态性和一期凝固法检测血浆FⅫ:C,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FⅫ基因C46T多态位点CC、CT、TT3种基因型以及C、T等位基因频率在AMI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CC、CT和TT3种基因型分别对应的血浆FⅫ:C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1),以CC组活性最高,TT组活性最低。AMI组血浆FⅫ: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FⅫC46T基因多态性与AMI无关联,AMI发病时血浆FⅫ:C显著降低,FⅫ参与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炎性反应因子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imer)、白介素-6(IL-6)、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因子Ⅷ(FⅧ)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急性下肢DVT患者55例,以及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同年龄段健康人22例,分别定义为研究组(n=55)和对照组(n=22)。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的CRP、D-Dimer、IL-6、FIB浓度和FⅧ活性水平进行测定,将两组上述指标进行组间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组CRP、D-Dimer、IL-6、FIB浓度和FⅧ活性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炎性反应因子CRP、D-Dimer和IL-6相互呈正相关(P<0.05),炎症反应因子CRP与凝血因子FIB和FⅧ之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急性炎性反应因子与凝血因子在急性DVT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其水平的升高是急性DVT的危险因素。各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急性下肢DVT发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98.
目的:分析脑出血(ICH)患者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1)、组织因子(TF)、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凝血因子VII(FVII:C)的变化,为早期诊断ICH提供更多的实验依据。方法:随机抽取53例ICH患者及50例体检健康者,分别作为ICH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血清中的TFPI-1、TF、FIB、D-二聚体、hs-CRP浓度;采用一期凝固法检测FVII:C(%);统计分析ICH组与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异及三者(FIB、D-二聚体、hs-CRP)单检和联检对ICH的诊断效能。结果:ICH组的TFPI-1、TF、FIB、D-二聚体、hs-CRP浓度及FVII:C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FIB、D-二聚体及hs-CRP诊断ICH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95%CI:0.720~0.980)、0.87(95%CI:0.731~0.970)及0.76(95%CI:0.590~0.930),三者联合检测诊断ICH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95%CI:0.760~0.980)。FIB、D-二聚体、hs-CRP三者联合检测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89.5%、90.0%)较三者单检高(94.7%、75.0%)、(84.2%、90.0%)、(73.7%、89.1%)。结论:TFPI-1、TF、FIB、D-二聚体、hs-CRP水平及FVII:C与ICH的发生、发展有关;FIB、D-二聚体、hs-CRP三者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求综合性医院住院患者凝血项目异常结果的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3月间北京协和医院东院所有常规送检凝血四项试验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或/和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者的临床资料和血浆标本,分析其原因。结果 2个月间东院常规送检凝血四项者3596例,异常结果 1304例,其中以aPTT合并PT延长比例最高(35.3%)。aPTT或/和PT延长者701例,原因明确者319人,以抗凝治疗、慢性肝病为主;不明者382人。临界值范围内aPTT独立延长最常见原因为FXII缺乏(占54.7%);PT独立延长为维生素K依赖性因子的联合缺乏(占22.9%);aPTT合并PT延长以各种凝血抑制物最多(占59.5%),其次为狼疮抗凝物阳性者(占21.4%)。结论我院凝血四项检查异常结果以aPTT或/和PT延长最为常见。临界值范围内aPTT独立延长最常见的原因为FXII缺乏;PT独立延长最常见的原因为维生素K依赖性因子的联合缺乏。aPTT或/和PT延长处于临界值范围内的患者也有存在凝血因子缺乏可能性,临床医生应警惕。检验前误差是导致异常结果的一个重要部分,应当尽量避免。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急性期血浆凝血因子(F)活性与腹痛的相关性和F替代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采用氨释放定量测定40例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癜急性期患者血浆F活性,评估患者腹部症状评分与血浆活性F相关性,并比较其中15例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与9例F替代物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疗效。结果 40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中,32例血浆F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且血浆F活性水平与腹痛程度明显相关,接受F替代治疗的患者腹痛可快速缓解且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急性期血浆F活性降低,且与腹痛程度呈负相关,F替代治疗可有效缓解腹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