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588篇 |
免费 | 965篇 |
国内免费 | 23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6篇 |
儿科学 | 473篇 |
妇产科学 | 145篇 |
基础医学 | 604篇 |
口腔科学 | 44篇 |
临床医学 | 3140篇 |
内科学 | 2014篇 |
皮肤病学 | 105篇 |
神经病学 | 739篇 |
特种医学 | 770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2251篇 |
综合类 | 1659篇 |
现状与发展 | 2篇 |
预防医学 | 524篇 |
眼科学 | 104篇 |
药学 | 664篇 |
13篇 | |
中国医学 | 162篇 |
肿瘤学 | 35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1篇 |
2023年 | 222篇 |
2022年 | 417篇 |
2021年 | 538篇 |
2020年 | 551篇 |
2019年 | 489篇 |
2018年 | 466篇 |
2017年 | 507篇 |
2016年 | 496篇 |
2015年 | 450篇 |
2014年 | 934篇 |
2013年 | 926篇 |
2012年 | 750篇 |
2011年 | 746篇 |
2010年 | 658篇 |
2009年 | 618篇 |
2008年 | 566篇 |
2007年 | 542篇 |
2006年 | 527篇 |
2005年 | 453篇 |
2004年 | 350篇 |
2003年 | 308篇 |
2002年 | 275篇 |
2001年 | 239篇 |
2000年 | 191篇 |
1999年 | 138篇 |
1998年 | 133篇 |
1997年 | 147篇 |
1996年 | 118篇 |
1995年 | 126篇 |
1994年 | 85篇 |
1993年 | 76篇 |
1992年 | 91篇 |
1991年 | 65篇 |
1990年 | 61篇 |
1989年 | 46篇 |
1988年 | 60篇 |
1987年 | 45篇 |
1986年 | 45篇 |
1985年 | 63篇 |
1984年 | 49篇 |
1983年 | 30篇 |
1982年 | 37篇 |
1981年 | 29篇 |
1980年 | 20篇 |
1979年 | 13篇 |
1978年 | 15篇 |
1977年 | 13篇 |
1976年 | 10篇 |
1975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41.
浅静脉干及其滋养血管放射自显影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浅静脉干滋养血管在皮瓣存活中的作用。方法:在6头白色家猪的腹部设计以腹壁浅静脉为轴,蒂在近心端的局部皮瓣,按静脉干的处理不同分成实验组(皮瓣内包含浅静脉及其周围组织)和对照组(将浅静脉干及其周围0.5cm内的软组织在蒂部结扎后切断)。用^99mTc标记红细胞,然后ECT检测分析。结果:术后2h实验组与对照组皮瓣蒂部出现少许散在性放射核素影像;术后4h实验组皮瓣中远端出现放射性核素影像,而对照组仅蒂部影像增多;术后6h实验组皮瓣绝大部分区域出现放射性核素显像,对照组皮瓣远端始终末记录到放射性核素影像。结论:浅静脉干及其滋养血管对皮瓣的成活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2.
右房异构单心室伴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介绍右房异构、单心室伴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的外科治疗经验和TAPVC在右房异构纠治手术中意义。方法 1999年6月于2000年3月手术治疗右房异构、单心室伴TAPVC5例。其中4例为心上型,1例为混合型。所有病儿均施行一侧或双侧的双向腔肺血管吻合术(BCPC),4例同时进行TAPVC纠治术。结果 手术死亡1例,原因为 诊断不明确、体外循环时间过长、术后严重低心排和低氧血症。生存4例术后均无残余解剖梗阻,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血氧饱和度明显增高,随访结果满意。结论 术前明确TAPVC的诊断对指导手术具有重要意义;右房异构、单心室伴TAPVC在进行分流术时应同时施行TAPVC纠治术。 相似文献
143.
144.
��֫������ܲ�ȫ��Cockett�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下肢静脉曲张及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病人的左髂总静脉(LCIV)病变的发病情况及其之间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连续为73例(100条患肢)下肢静脉曲张病人行术前患肢深静脉逆行造影及LCIV造影。结果 (1)LCIV总异常率为47.9%,在有左侧下肢静脉曲张的病人中有31例(59.6%),在只有右侧下肢静脉曲张的病人中,仅4例(19.4%),两组间的LCIV异常的比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7)。LCIV异常包括髂腔静脉交界处压迹,不同程度的狭窄,增宽,充盈缺损和侧支形成。(2)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67条肢体,占67.0%,在左LCIV造影异常的病斧正中,左侧下肢深列脉Ⅲ或Ⅳ级逆流者14例,在左LCIV造影正常的病例中,左侧下肢深静脉有Ⅲ或Ⅳ级逆流者仅6例,二者间差异也有显著意义(P=0.0205)。结论 Cockett综合征可能是左下肢静脉曲张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左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5.
原位肝移植的静脉-静脉转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体外静脉-静脉转流技术对原位肝移植术中无肝期血流动力学、生化、体温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28例原位肝移植术中使用JostraRotaFlow离心泵、热交换器、边缘肝素化进行开放式静脉-静脉转流。结果体外静脉-静脉转流时间(136.7±60.4)min,灌注流量0.5~3.5L/min,动脉压维持在(82.3±3.3)mmHg,中心静脉压维持在(8.12±4.05)cmH 相似文献
146.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CVVHDF)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犬肝、肾组织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15只雄性Beagle犬,采用失血性休克+复苏灌注+内毒素血症复制MODS模型,随机分为CVVHDF组(n=8)和MODS组(n=7),CVVHDF组在内毒素注射完毕后给予CVVHDF治疗12h,MODS组不给CVVHDF治疗。测定各器官功能相关指标,同时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两组肝、肾组织中IL-6、IL-10mRNA表达水平。结果:CVVHDF组治疗后肝、肾功能有关指标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MODS组相比,在内毒素注射后3h及以后各时间点,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显著降低(P〈0.05);器官衰竭发生率较MODS组明显降低(37.5%vs85.7%,P〈0.05);MODS组肝、肾组织IL-6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CVVHDF组(P〈0.01),而CVVHDF组肝、肾组织IL-10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MODS组(P〈0.01)。结论: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能明显改善肾功能,CVVHDF早期应用可以降低MODS肝、肾组织IL-6/IL-10mRNA比值,有助于重建机体免疫系统内稳状态。 相似文献
147.
148.
149.
目的 建立和评价小鼠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再通模型.方法 采用C57/BL6小鼠,用环形结扎不完全阻断下腔静脉并用微血管夹钳夹损伤静脉壁的方法 诱导深静脉血栓形成.于术后第7、14天行血管造影观察血栓再通情况;取从结扎处到髂总静脉分叉的下腔静脉和血栓,计算质量长度比,测定血栓面积;测定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基质金属蛋白酶(PAI-1)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MMP)-2、MMP-9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术后第7天,80%小鼠完全性下腔静脉血栓、20%再通;术后第14天,90%小鼠血栓再通.与术后第7天比较,术后第14天血栓面积缩小80%,质量长度比减小40.7%(P<0.05).与对照组比,u-PA术后第7、14天表达增强,而第14天表达低于第7天(P<0.05);PAI-1、MMP-2和MMP-9术后第7、14天表达逐渐增强.结论 用环形结扎不完全阻断下腔静脉并用微血管夹钳夹损伤静脉壁的方法 可成功诱导小鼠深静脉血栓形成.研究纤溶系统和MMPs系统可分别选取术后第7、14天前后的时间点为宜. 相似文献
150.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P-选择素与D-二聚体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P-选择素与D-二聚体变化及其临床药物干预后的变化.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FCM),以单克隆抗体为探针测定40例下肢DVT患者及20例健康人P-选择素阳性表达率,应用免疫方法测定D-二聚体(D-dimer)含量.结果 DVT组在发病的早期P-选择素与D-二聚体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溶栓抗凝等治疗后不同时间P-选择素与D-二聚体阳性表达率呈降低趋势,其中应用奥扎格雷钠组与非奥扎格雷钠组比较P-选择素阳性表达率有显著差异.D-二聚体的变化无显著差异.出院1个月后P-选择素与D-二聚体含量明显降低,但P-选择素阳性表达率较正常人偏高.结论 急性DVT患者早期体内血小板活化,纤维蛋白溶解处于亢进状态;奥扎格雷钠能降低血小板活化;P-选择素,D-二聚体可做为DVT诊断的指标之一;出院后DVT患者仍是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需要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