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960篇
  免费   5874篇
  国内免费   3921篇
耳鼻咽喉   1996篇
儿科学   264篇
妇产科学   3466篇
基础医学   4101篇
口腔科学   531篇
临床医学   8432篇
内科学   5184篇
皮肤病学   390篇
神经病学   564篇
特种医学   4665篇
外国民族医学   52篇
外科学   15352篇
综合类   13444篇
现状与发展   3篇
预防医学   2161篇
眼科学   229篇
药学   3403篇
  12篇
中国医学   226篇
肿瘤学   21280篇
  2024年   129篇
  2023年   716篇
  2022年   1467篇
  2021年   1990篇
  2020年   1945篇
  2019年   1710篇
  2018年   1563篇
  2017年   1953篇
  2016年   2523篇
  2015年   2198篇
  2014年   4345篇
  2013年   3848篇
  2012年   4946篇
  2011年   5485篇
  2010年   4792篇
  2009年   4661篇
  2008年   4584篇
  2007年   5129篇
  2006年   4797篇
  2005年   4669篇
  2004年   3634篇
  2003年   3177篇
  2002年   2704篇
  2001年   2599篇
  2000年   2103篇
  1999年   1591篇
  1998年   1361篇
  1997年   1199篇
  1996年   726篇
  1995年   618篇
  1994年   526篇
  1993年   299篇
  1992年   274篇
  1991年   217篇
  1990年   204篇
  1989年   188篇
  1988年   188篇
  1987年   150篇
  1986年   131篇
  1985年   106篇
  1984年   62篇
  1983年   42篇
  1982年   56篇
  1981年   42篇
  1980年   39篇
  1979年   20篇
  1978年   19篇
  1977年   12篇
  1976年   7篇
  197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膀胱肿瘤2350例临床病理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膀胱肿瘤的发病现状、总体趋势和病理特点.方法 整理1980-2007年2350例膀胱肿瘤病理档案,分为1980-1989、1990-1999和2000-2007年3个时间段.应用SPSS 13.0软件分析3时间段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组织学类型间的关系.结果 2350例膀胱肿瘤中男1854例,女496例.良性92例,恶性2258例,膀胱恶性肿瘤的发病人数逐年上升.发病高峰年龄从50~69岁推迟到60~79岁.1980-1989、1990-1999和2000-2007年3个时间段中男、女恶性肿瘤病例数分别为524例和113例(4.64:11 00)、589例和164例(3.59:1.00)、675例和193例(3.50:1.00),男性约为女性的3.80倍;3时间段男性发生膀胱尿路上皮癌年龄分别为(57.5±11.7)、(62.6±12.3)、(65.9±11.3)岁,女性分别为(58.7±13.6)、(60.7±12.1)、(65.8±12.0)岁,男女各年龄段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发生鳞状细胞癌、尿路上皮癌和腺癌年龄分别为(68.05±9.7)、(59.85±14.1)、(63.4±9.9)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恶性程度不同的多节段髓内星形细胞瘤患者的诊治特点.方法 21例多节段(3个椎体节段以上)髓内星形细胞瘤患者均行后正中入路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以UOA分值差(术后UOA和术前UOA差值)评估手术效果.以Logistic回归和多元线性同归分析统计学数据.结果 肿瘤性质直接影响肿瘤的切除程度(X2=10.41,P=0.03),高度恶性肿瘤只能大部切除或减压.年龄(X2=12.53,P=0.01)、肿瘤性质(X2=16.44,P=0.002)和部位(X2=27.12,P=0.04)影响近期手术效果(UOA分值差);青少年患者、低度恶性肿瘤手术效果较好,单纯累及胸段的患者手术效果差.结论 低度恶性或青少年多节段髓内星形细胞瘤患者应尽早手术,术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3.
原位杂交法检测BP1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BP1同源盒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165例乳腺癌临床和病理资料,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BP1的表达,同时用二步法进行ER、p53、PCNA、bcl2、cerbB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BP1基因表达率为67.88%,免疫组化:ER70.30%、p5349.09%、PCNA74.55%、bcl253.33%、cerbB275.52%。BP1与bcl2具有相关性(P<0.01),且均与ER相关(P<0.05),与p53呈负相关(P<0.05)。BP1与PCNA、cerbB2、患者年龄、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等无相关性。结论BP1可能通过某种非依赖p53基因调控机制,与bcl2、ER协同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而参与乳腺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4.
OBJECTIVE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develop the "ThreeGrade Criteria" for radical resection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PLC) and to evaluate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METHODS Criteria for radical resection of PLC were summed up to 3 grades based on criterion development. Grade I: complete removal of all gross tumors with no residual tumor at the excision margin. Grade Ⅱ: on or the primary branches of the portal vein, the common hepatic duct or its dition to the above criteria, negative postoperative follow-up result including AFP dropping to a normal level (with positive AFP before surgery)within 2 months after operation, and no residual tumor upon diagnostic imaging.The clinical data from 354 patients with PLC who underwent hepatectomy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Based on the "Three-Grade Criteria" thes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6 groups: Grade Ⅰ radical group,Grade Ⅰ palliative group, Grade Ⅱ radical group, Grade Ⅱ palliative group,Grade Ⅲ radical group, Grade Ⅲ palliative group. The survival rate of each group was calculated by the life-table method and the rates compared among the groups.RESULTS The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receiving radical treatment was better than those receiving palliative treatment (P<0.01). Survival improved as more criteria were applied. The 5-year survival rate of the patients in Grade Ⅰ, Ⅱ and Ⅲ who underwent radical resection was 43.2%,51.2% and 64.4%, respectively (P<0.01).CONCLUSION The "Three-Grade Criteria" may be applied for judging the curability of resection therapy for PLC. The stricter the criterion used,the better the survival would be. Adopting high-grade criteria to select cases and guide operations and strengthening postoperative follow-up would improve the results of hepatectomy for PLC.  相似文献   
105.
电视纵隔镜手术在肺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 随着新辅助治疗方案的提出,以及人们逐渐认识到CT和PET等检查在肺癌分期中的局限性,纵隔镜手术在肺癌分期中的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旨在探讨电视纵隔镜手术在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1年9月至2004年6月60例经电视纵隔镜检查的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颈部电视纵隔镜手术52例,胸骨旁电视纵隔镜手术2 例,颈部加胸骨旁电视纵隔镜手术6例。术前所有患者胸部CT均发现纵隔淋巴结肿大(直径大于1.0 cm)。结果 本组60 例患者,经电视纵隔镜检查证实纵隔淋巴结转移(阳性)者42例,未见纵隔淋巴结转移(阴性)者18例。纵隔淋巴结阳性者放弃手术,予以化疗;阴性者中转开胸行肺叶切除或肺楔形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证实17 例纵隔淋巴结未见转移,1例隆凸后淋巴结可见癌转移(电视纵隔镜检查假阴性)。电视纵隔镜手术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7.7%、100%和98.3%。本组术中发生无名动脉撕裂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1/60)。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电视纵隔镜手术安全、可靠,可作为明确肺癌分期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反义核酸对膀胱癌细胞恶性表型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脂质体介导方法,分别构建转染COX-2反义真核表达载体和空载体的膀胱癌细胞系5637-AS细胞和5637-P细胞,RT-PCR及W estern b lot分析转染细胞COX-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MTT比色实验、Boyden侵袭小室法和裸鼠成瘤实验分别检测转染细胞体外增殖速度、体外侵袭力和体内成瘤性。结果RT-PCR结果显示,5637-AS细胞COX-2/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mRNA比值(0.65)明显低于5637(0.92)和5637-P细胞(0.90);W estern b lot提示5637-AS细胞COX-2/β-actin比值(0.29)明显低于5637细胞(0.46)和5637-P细胞(0.44)。MTT比色实验显示5637-AS细胞较5637-P、5637细胞生长速度减慢,三者倍增时间分别为3.6 d、2.9 d和2.9 d。体外侵袭实验结果表明,5637-AS侵袭细胞数显著低于5637细胞及5637-P细胞(18.20±5.97比45.40±8.12,18.20±5.97比44.10±6.47,P<0.01)。裸鼠成瘤实验中,5637-P、5637细胞接种裸鼠后第5天肿瘤长出,而5637-AS细胞第7天肿瘤长出;30 d后5637-AS细胞接种组瘤体重量(392.15 mg±33.58 mg)明显小于5637细胞(738.26 mg±66.32 mg),和5637-P细胞接种组(698.53 mg±88.76 mg),P<0.01。结论膀胱癌细胞中COX-2过表达与细胞的恶性表型相关,反义技术抑制COX-2表达可以逆转膀胱癌细胞的恶性表型。  相似文献   
107.
经鼻肠管肠内营养在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鼻肠管肠内营养(EN)在胃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72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中,34例术后行肠外营养(PN)治疗,38例应用鼻肠管于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EN)治疗。结果术后EN组的血红蛋白和血清蛋白与PN组基本相同,而AKP、GGT和TB明显低于PN组。结论经鼻肠管的EN比PN更适合胃癌根治术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08.
本文将我科1974年至1983年收治的148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就性别、年龄、发病部位、肿瘤性质以及所随访的102例口腔领面部恶肿瘤的存活率与肿瘤性质、部位、治疗等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并评价了冷冻治疗及颈淋巴结根治术。同时阐明了唇癌、皮肤癌淋巴结根治术的指征。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儿童颅骨肿物的常见病理类型、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手术治疗的儿童颅骨肿物病例,对其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以及生存情况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全切除手术15例,近全切除手术6例,部分切除手术3例,1例行活检手术。随访20例患儿,85%的患儿手术后基本恢复了正常的生活,2例生活需要照顾,随访期间死亡的患儿1例。结论 儿童颅骨肿物的诊断和治疗相对有别于成人。积极的手术治疗可以达到明确诊断,延缓神经功能缺损的发展,延长患儿的生存期以及美容等目的。  相似文献   
110.
目的观察JAK2激酶抑制剂AG490对结肠癌HT-29细胞侵袭以及对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的影响,探讨STAT3信号转导通路在结肠癌侵袭转移调控中的作用。方法应用JAK2激酶抑制剂AG490处理结肠癌HT-29细胞,Matrigel肿瘤体外侵袭模型检测肿瘤细胞侵袭;Western blot检测STAT3蛋白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MMP2mRNA表达。结果AG490可抑制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活化及结肠癌HT-29细胞侵袭,在此过程中AG490在mRNA水平抑制MMP-2表达。结论STAT3信号转导通路参与结肠癌细胞侵袭调控,阻断STAT3通路活化可抑制结肠癌细胞侵袭,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MMP-2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