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7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58篇
耳鼻咽喉   129篇
儿科学   69篇
妇产科学   18篇
基础医学   95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383篇
内科学   192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50篇
外科学   926篇
综合类   404篇
预防医学   87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82篇
  7篇
中国医学   25篇
肿瘤学   55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78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6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Background: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 occurs in association with prenatal conditions predisposing infants to inflammation and remodeling of the premature lungs. Because of the lack of useful biomarkers for BPD, the gene expression of tracheal aspirate fluid (TAF) cells in premature infants was analyzed. Methods: Of 148 consecutive patients, 26 preterm infants (gestational age <34 weeks) were enrolled, who underwent assisted ventilation at birth for respiratory failure. Patients with congenital disorders were excluded. Half of these infants developed BPD. Interleukin (IL)‐10, interferon (IFN)‐γ,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GF)‐β1, and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B mRNA of TAF cells were quantified on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sults: IL‐10 (P < 0.01) and IFN‐γ (P= 0.03) but not TGF‐β1 or PDGF‐B mRNA levels at birth were higher in BPD than in non‐BPD infants. IL‐10 expression differentiated BPD with the highest sensitivity (92%) and specificity (77%). IL‐10 levels correlated with TGF‐β1 (P= 0.03) and IFN‐γ (P= 0.01), but not with PDGF‐B levels. When BPD infants we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comorbidity (group 1, six patients who suffered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 but not chorioamnionitis [CAM]; group 2, five patients who had CAM but not RDS), PDGF‐B levels were higher in group 2 (P= 0.01). High IL‐10 expression was selected as a risk factor for BPD in infants who had CAM but not RDS (P= 0.01), although prolonged oxygen therapy was the most sensitive indicator for BPD (P < 0.01) on multivariate analysis. Conclusions: High IL‐10 expression in TAF cells at birth could predict the evolution of BPD, but with less impact than oxygen requirement. PDGF might play a different role in the inflammatory process of premature lungs.  相似文献   
992.
目的评价可吸引导管进行间歇声门下吸引滞留物对预防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效果。方法电子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等,各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创建到2012年3月;纳入声门下吸引对预防机械通气患者VAP效果的随机对照实验(RCT);采用RevMan5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于无法转换合并的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RCT,68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进行间歇声门下吸引可显著降低VAP的发生率,死亡率和负面事件等方面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住ICU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及呼吸道细菌浓度等指标,由于数据难以转换及难以获取完整数据等原因未能做Meta分析,只进行描述性分析。结论与普通气管导管相比,可吸引气管导管进行间歇声门下吸引能显著降低机械通气患者VAP的发生率,而对患者死亡率及负面事件发生率等指标无明显改善;需要进行更多设计严格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实验对可吸引气管导管的综合效果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呼吸道感染气管切开留置套管病人采取常规护理与电子支气管镜下吸痰干预方法对病人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病人按照病例入选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改进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电子支气管镜下吸痰,在干预第3天、第10天、第14天各行1次电子支气管镜下吸痰和观察。监测病人血氧饱和度及人工气道痰痂形成的例数(即痰液堵塞气管需更换套管次数)。[结果]改进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人工气道痰痂形成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采用电子支气管镜下吸痰可减少人工气道痰痂的形成,提高血氧饱和度。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急性左心衰竭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拔管后采用无创正压通气( NIPPV)序贯治疗的时机。方法抽选我院60例先行气管插管有创通气治疗的急性左心衰竭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待病情有所控制后,分别以患者自主呼吸试验时间(30 min、2 h和24 h)为气管拔管时机,开始NIPPV序贯治疗,比较各时间点NIPPV序贯治疗后的脱机成功率。结果3组气管插管前MAP、RR、HR、pH以及PaO2、PaCO2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30 min组、2 h组和24 h组脱机成功率分别为10%、80%、85%,2 h组和24 h组脱机成功率与30 min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2 h组和24 h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结论急性左心衰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当自主呼吸试验时间﹥2 h时,即可拔管予以NIPPV序贯治疗,脱机成功率高,并且不增加48 h再插管率,值得临床推广选择。  相似文献   
995.
背景: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气管尚缺乏理想的特异性表面标志物,对其鉴定主要依赖细胞形态学、细胞表型及诱导分化的功能进行分析。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在特定条件下向气管软骨细胞分化的潜能。 方法:无菌环境取兔骨髓,经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细胞至第2代,流式细胞术鉴定第1、第2代细胞表面抗原CD44、CD45的表达。无菌环境取气管,经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气管软骨细胞,甲苯胺蓝染色鉴定软骨细胞蛋白聚糖的合成。在使用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基础上,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气管软骨细胞通过Transwell小室非接触式共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甲苯胺蓝染色鉴定蛋白聚糖的合成,荧光实时定量PCR鉴定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 mRNA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分离、培养的细胞呈长梭形、不规则形聚集生长,传代后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增快,呈鱼群状聚集生长。第1代有96.97%的细胞表达CD44、13.72%的细胞表达CD45,第2代有99.11%的细胞表达CD44、8.54%的细胞表达CD45。气管软骨细胞甲苯胺蓝染色阳性。在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逐渐由长梭形变为三角形或不规则形,表达软骨细胞特异性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 mRNA基因,甲苯胺蓝染色示阳性。结果表明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可成功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第2代纯度较高,且在特定诱导条件下具有分化为气管软骨细胞的潜能。  相似文献   
996.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的极化状态及IL-17在OB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小鼠同种异体原位气管移植模型模拟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病理改变。20~25 g清洁级C57BL/6,雄性,20只;IL-17基因敲除C57BL/6,雄性,10只;BALB/c雄性,10只,按体质量随机配对分为三组。正常C57BL/6(n=10)无手术对照组;实验组A:BALB/c(n=5)→C57BL/6(n=10)组;实验组B:BALB/c(n=5)→IL-17基因敲除C57BL/6(n=10)组。分别于术后第14、30天取出移植气管进行病理形态学检测。于术后第7、14、30天检测脾脏中巨噬细胞M1型巨噬细胞的标记CD86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接受气管移植的野生型小鼠中,M1型巨噬细胞的标记CD86随移植后时间的延长,逐渐下调;IL-17基因敲除受体组巨噬细胞表面CD86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调。BALB/c→C57BL/6组较对照组管腔明显狭窄,BALB/c→IL-17基因敲除组较BALB/c→C57BL/6组管腔狭窄明显减轻。结论巨噬细胞向M1方向极化与OB发生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IL-17基因敲除明显下调小鼠气管移植模型体内巨噬细胞表面CD86的表达水平,并减轻气管移植物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997.
张义长  朱耀民  叶平安 《医学争鸣》2004,25(21):1966-1968
目的:研究依托咪酯和丙泊酚在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期间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方法:利用心率变异功率谱分析(HRPSA)技术对90例择期腹部手术患者麻醉前、麻醉诱导后及气管插管后的心率变异性(HRV)改变进行研究. 结果:麻醉诱导后,依托咪酯组HRV总功率频段(TP)和其中低频段(LF),丙泊酚组LF、高频段(HF)、LF/HF(低频/高频比)及TP均显著降低(P<0.05),组间比较显示丙泊酚组LF与LF/HF降低程度显著大于依托咪酯组(P<0.05);气管插管后,两组LF,LF/HF及TP均显著升高(P<0.01),HF亦均显著升高(P<0.05),组间比较两组插管前后HRV各指标差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丙泊酚在麻醉诱导时对自主神经功能的抑制作用强于依托咪酯;就控制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而言,依托咪酯和丙泊酚的临床意义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观察食道-气管联合导管在院前心肺复苏中建立紧急通气道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39例院前呼吸心跳骤停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9例采用简易呼吸器,观察组70例采用食道-气管联合导管.对比操作的难易程度,操作所需时间,复苏成功率.结果 食道 -气管联合导管行机械通气操作简单,所需的时间较简易呼吸器长,但一次插管成功率高,复苏成功率高于简易呼吸器手控呼吸组(P<0.05).结论 食道-气管联合导管行机械通气操作简单、迅速、有效,气道管理方便,便于安全转运患者,进一步提高复苏成功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改进气管插管护理流程和制度,降低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率。方法应用HFMEA探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脏中心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主要原因,改进气管插管的护理流程和制度。结果实施改进的气管插管护理流程和制度后,非计划性气管插管拔管率由2009年的0.188降低为2010年的0.113。结论应用HFMEA改进气管插管护理流程和制度,对医护人员进行非计划性拔管预防教育,可有效降低非计划性气管插管拔管率。  相似文献   
1000.
We compared the effects of the extract from fruits of Nandina domestica Thunberg (NDE) and its constituents, higenamine and nantenine, on contractile responses in isolated guinea-pig trachea. NDE (1 mg/ml) caused biphasic relaxation of the trachea precontracted with high-K(+) stimulation: the fast component was blocked by propranolol and mimicked by higenamine; and the slow was resistant to propranolol and mimicked by nantenine. Ca(2+)-induced contraction under high-K(+) stimulation was antagonized by nantenine or NDE + propranolol.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NDE relaxes the trachea quickly through β-adrenoceptor stimulation by higenamine and slowly through Ca(2+) antagonism by nanten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