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1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58篇
耳鼻咽喉   129篇
儿科学   69篇
妇产科学   18篇
基础医学   94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378篇
内科学   185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50篇
外科学   925篇
综合类   403篇
预防医学   87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81篇
  7篇
中国医学   25篇
肿瘤学   55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78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6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8 毫秒
91.
目的:探讨血管化肋软骨结合纤毛化内皮内壁合成人工气管重建气管长段及特殊缺损的可行性,建立与天然气管的生理结构、功能更接近的人工气管模型。方法以8例新西兰白兔为动物实验模型,I期颈部双层带血供筋膜包埋培养自体肋软骨和鼻中隔黏膜,II期人工气管原位移植,术后定期评估生理、呼吸及病理学等指标。结果8例实验兔II期术后平均存活时间21.9 d,死亡原因为呼吸困难。人工气管组织解剖可见瘢痕增生,无塌陷,有弹性和硬度。组织病理可见肋软骨和气管环软骨在组织学上有较高相似度;肋软骨在带血供筋膜包裹培养下均未被吸收,仍可见肋软骨组织;鼻中隔黏膜在体内加压及带血供筋膜营养下继续分化,HE染色切片下可见人工气管内壁覆有上皮样组织。结论肋软骨可作为制备人工气管塑形材料;包裹肋软骨的带血供筋膜可提供充足的血供,弥补了游离培养肋软骨致其吸收的缺陷;鼻中隔黏膜在体内加压及带血供筋膜的营养下,有望模拟气管纤毛上皮,从而发挥其与气管内壁相似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92.
目的:总结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喉气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4年7月手术治疗的56例喉气管狭窄患者(儿童7例,成人4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9例行支撑喉镜下CO2激光瘢痕切除术,5例行支撑喉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瘢痕组织消融术,5例行支撑喉镜下硅胶片或导尿管喉模置入术,6例行喉裂开聚丙烯支架置入术,23例行喉气管成型加T管植入术,8例行气管环形切除端端吻合术,术后随访6个月~2年,观察不同手术方式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单次手术治愈39例,多次手术治愈10例,复查无再次气道狭窄;无效5例,长期带管生存;失访2例,无死亡及并发症发生的病例。其中,5例喉模置入患者和8例气管端端吻合患者均一次手术治愈;9例行CO2激光瘢痕切除术的患者中1次手术治愈5例,2次手术治愈3例,1例喉癌复发;5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患者中3例一次手术治愈,1例2次手术治愈,1例无效;6例聚丙烯支架置入的患者中1次手术治愈4例,2次手术治愈1例,1例无效;23例T管置入术的患者中1次手术治愈14例,2次及2次以上手术治愈5例,2例无效,2例失访。结论治疗喉气管狭窄需要依据狭窄程度、狭窄部位及喉气管支架缺损情况等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法,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美国重症肌无力协会基于定量测试的临床分型((MGFA分型)及定量评分(QMG评分)对重症肌无力(MG)患者胸腺切除术后延迟拔管的预测价值。方法以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2月确诊为MG行胸骨正中切口胸腺切除手术的6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情况分为正常拔管组(47例)和延迟拔管组(14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术前MGFA临床分型、QMG评分、肝肾功能、电解质、术前新斯的明及强的松用量等情况。绘制术前MGFA分型及QMG评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QMG评分的最佳临界值,同时对MGFA分型及QMG评分预测术后延迟拔管的敏感度与特异度进行比较。结果延迟拔管组(14例)在术毕麻醉苏醒后需呼吸支持或拔管后48h内再次插管,延迟拔管率为22.95%。MGFA分型、QMG评分预测术后延迟拔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3、0.866,以QMG评分8.5为阈值,预测延迟拔管的灵敏度为78.6%,特异度为87.2%,而MGFA分型预测的灵敏度为78.5%,特异度为63.8%。结论术前MGFA分型、QMG评分可作为术后延迟拔管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4.
95.
目的系统评价气管插管全麻术后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检索Pub 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以及维普信息资源系统(VIP)中建库至2017年9月15日发表的气管插管全麻术后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文献。2名研究员独立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及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9篇。Meta分析显示,年龄、吸烟、急诊手术、合并基础疾病、气管导管留置时间、麻醉时间、气管插管方式、插管深度、插管熟练度(是否反复多次插管)、拔管指征、拔管延迟等与气管插管全麻术后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相关,各因素分析合并OR值及95%CI分别为3.19(2.58~3.95)、2.43(1.55~3.82)、2.45(1.42~4.24)、4.85(2.36~9.94)、4.96(2.08~11.84)、3.33(1.15~9.70)、1.49(1.06~2.09)、4.67(2.74~7.96)、2.52(2.14~2.98)、2.23(1.90~2.61)、3.91(3.18~4.81)。结论应严格把握气管插管全麻的应用指征,规范气管插管和麻醉复苏拔管过程的管理,做好患者准备,把握气管导管拔除时机,降低患者术后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探讨输尿管镜术后留置带线双J管并早期拔除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绍兴第二医院收治的6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纳入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术后留置带线双J管,3d后自行牵拉尾线拔除;对照组患者术后留置常规双J管,2周后在膀胱镜下拔除。观察两组患者留管期间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 score,QOL)、拔管成功率、拔管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排尿恢复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QOL评分、平均费用、血尿和尿路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排尿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漏尿、输尿管狭窄、拔管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非复杂性结石,输尿管镜术后留置带线双J管并早期拔除,安全性高,可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费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探讨术前气管推移训练对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门市中心医院2017年1月到2021年7月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20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122例,行双节段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83例。单节段患者中62例为术前气管推移训练组,60例为对照组。双节段患者中45例为气管推移训练组,38例为对照组。观察和分析的指标包括术后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咽喉疼痛时间、咽喉疼痛程度、术后声音嘶哑及术后吞咽困难。结果 205例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无患者死亡。在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中,气管推移训练组和对照组在术后饮水呛咳、术后声音嘶哑、术后吞咽困难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气管推移训练组比对照组术后咽喉疼痛的时间更短,术后咽喉疼痛的程度更轻(P<0.05)。在双节段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中,气管推移训练组比对照组发生术后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的患者更少(P<0.05),术后咽喉疼痛的时间更短、程度更轻(P<0.05)。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术前进行气管推移训练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术后快速康复,增强患者的术后舒适感,尤其对双节段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8.
目的 观察复合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时对舒芬太尼抑制老年患者气管插管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的影响。方法 选择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96例,ASA分级Ⅰ~Ⅱ级,将患者分为4组:对照组(C组,麻醉诱导前输注10 mL生理盐水)和右美托咪定组(D1、D2、D3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0.1、0.3、0.5 μg/kg,泵注时间5~15 min)。所有患者均采用丙泊酚靶控浓度2.5 μg/mL及预设靶浓度的舒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气管插管时采用序贯法测定舒芬太尼目标靶控浓度,记录所有患者插管前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低血压、呛咳的例数,并记录在PACU期间躁动、疼痛例数及术后2小时的镇静评分。结果 全麻诱导前静脉给予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且丙泊酚效应室浓度2.5 μg/mL下舒芬太尼抑制老年人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EC50分别是:C组:0.246 ng/mL,D1组0.238 ng/mL,D2组0.215 ng/mL,D3组0.199 ng/mL。与C组相比,D3组气管插管前出现心动过缓的发生率较高,D2、D3组拔管期间患者躁动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气管插管前出现低血压、呛咳的发生率及拔管期间疼痛的发生率以及术后2小时Ramsay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右美托咪定的剂量增加,老年患者气管插管所需的舒芬太尼目标靶控浓度呈剂量依赖性下降,且全身麻醉诱导前静脉滴注0.3 μg/kg和0.5 μg/kg右美托咪定能够降低老年患者PACU期间的躁动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99.
目的观察和比较可视软镜下导引型气管导管和加强型气管导管在颈椎手术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全身麻醉颈椎手术患者86例,男51例,女35例,年龄34~64岁,BMI 19~24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斜面不朝向患者头端组(NTH组,n=28)、斜面朝向患者头端组(TH组,n=29)和导引型气管导管组(GT组,n=29)。NTH组和TH组患者采用加强型气管导管,NTH组导管斜面朝向患者头端,TH组导管斜面不朝向患者头端,GT组患者采用无斜面的导引型气管导管。记录气管插管时间、置管时间、置管次数、插管过程中低氧血症例数和置管难度分级;记录首次置管成功例数和低氧血症发生率;记录术后吞咽困难、咽喉疼痛和声音嘶哑发生情况。结果TH组和GT组插管时间、置管时间明显短于NTH组(P<0.05),置管次数明显少于NTH组(P<0.05),首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NTH组(P<0.05),置管难度明显低于NTH组(P<0.05),吞咽困难、咽喉疼痛、声音嘶哑发生率明显低于NTH组(P<0.05)。GT组置管难度明显低于TH组(P<0.05)。三组低氧血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可视软镜引导下颈椎手术患者经口气管插管,采用气管导管斜面朝向患者头端和导引型气管导管,置管更快速、高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使用导引型气管导管置管操作更简单、难度更低。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