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7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58篇
耳鼻咽喉   129篇
儿科学   69篇
妇产科学   18篇
基础医学   95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383篇
内科学   192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50篇
外科学   926篇
综合类   404篇
预防医学   87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82篇
  7篇
中国医学   25篇
肿瘤学   55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78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6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小剂量盐酸右美托咪定在全身麻醉苏醒拔管期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小江  赵建生 《医学综述》2014,(11):2019-2020
麻醉的临床操作中,特别是全身麻醉的拔管期由于患者生理、病理等多方面的原因与插管期相比更容易发生不良事件,因此患者在拔管期保证疗效的基础上确保安全性,是临床麻醉研究的重点。在全麻苏醒拔管期给予小剂量麻醉药物有助于保证拔管操作的安全性,给予患者小剂量盐酸右美托咪定,保证了镇静、镇痛作用的发挥,有效减少了拔管期患者可能出现的烦躁、血压变化等不良反应,缩短了拔管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2.
目的:观察环状软骨前裂开对环状软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幼兔环状软骨前正中裂开,8月后测量环状软骨内径,计算其管腔面积。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兔环状软骨管腔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2)裂开处均由软组织连接,未形成过多瘢痕。结论:环状软骨前裂开对环状软骨及动物的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3.
目的探讨经乳晕气管前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11月~2012年6月,对104例甲状腺疾病采用气管前人路施行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其中甲状腺腺瘤2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56例,甲状腺功能亢进23例。经乳晕切口穿刺trocar,常规先切断甲状腺峡部,再切断游离气管前筋膜、外侧韧带、悬韧带,解除甲状腺固定(即甲状腺松动),再切断血管,根据病变决定切除多少甲状腺。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85~195min,平均107min。术中出血量5~115ml,平均25ml。术后住院时间3~6d,平均4.5d。2例术后轻微喉返神经麻痹症状(声嘶),经观察分别于术后3、6个月自行恢复正常,无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结论气管前人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手术操作容易,手术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简捷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4.
已经证明芬太尼能很好地抑制气管插管的心血管副反应。舒芬太尼是芬太尼的N-4噻吩基衍生物,与阿片受体的亲和力较芬太尼强,镇痛作用是芬太尼的10倍,而且作用持续时间也更长。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μ阿片受体激动剂,具有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镇痛作用与芬太尼近似、恢复迅速、无  相似文献   
135.
目的探讨原发性气管肿瘤外科治疗特点及预后,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82年2月至2009年8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和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38例原发性气管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7~65岁。良性病变2例,腺样囊性癌13例,鳞癌11例,粘液表皮样癌5例,腺癌4例,其他组织类型3例。1例行开胸探查术,33例行肿瘤切除术和气道重建术,根据肿瘤生长特征行气管环形切除术+端端吻合术或气管楔形切除术,1例在纤维支气管镜下行乳头状瘤切除术;另3例未行手术治疗。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法比较不同气管肿瘤组织类型及行不同术式患者的生存率。结果行开胸探查术1例患者术后第3d死于呼吸衰竭,围术期病死率2.94%(1/34),余33例术后康复出院。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35.29%(12/34),其中肺部感染6例、肺不张4例及声音嘶哑2例。随访6个月~15年,随访率97.29%(36/37)。3例未手术患者均在出院后6个月内死亡。33例患者术后1年、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88%[95%CI(0.77,0.99)]、47%[95%CI(0.29,0.66)]和41%[95%CI(0.21,0.61)]。腺样囊性癌及粘液表皮样癌术后生存率明显高于鳞癌及其他组织类型(χ2=17.581,P=0.001)。患者行气管楔形切除术与环形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63%[95%CI(0.34,0.91)]和77%[95%CI(0.44,0.99)],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1,P=0.886)。结论原发性气管肿瘤首选手术治疗,术后远期生存率与肿瘤组织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36.
137.
目的 分析病态肥胖患者胃减容术后延迟拔管的危险因素。方法 检索医院病案系统,回顾性收集2012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全麻下行腹腔镜下胃减容术的369例病态肥胖患者的手术麻醉相关资料,男139例,女230例,年龄18~60岁,BMI>35 kg/m2。根据拔管地点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非延迟拔管组(手术室拔管,ND组)和延迟拔管组(非手术室拔管,D组)。比较两组人口学资料、吸烟史、术前合并症、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出入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总住院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延迟拔管的危险因素。结果 延迟拔管的患者有109例(29.5%)。D组男性比例、体重、理想体重、BMI、吸烟史比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比例、睡眠呼吸紊乱指数(AHI)明显高于ND组,年龄明显大于ND组,呼吸暂停时间明显长于ND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增加(OR=1.045,95%CI 1.004~1.087,P<0.05),BMI增大(OR=2.020,...  相似文献   
138.
氟比洛芬酯用于抑制神经外科气管拔管期不良反应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用于抑制神经外科术后气管拔管期不良反应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ASAⅠ~Ⅱ级神经外科手术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氟比洛芬酯组)和对照组,2组分别在停用麻醉药前30min静注氟比洛芬酯注射液1.5mg/kg和加生理盐水5ml。在围拔管期观察并记录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拔管时间、呼唤睁眼时间、躁动呛咳发生情况以及Ramsay镇静评分、VAS疼痛程度评分。结果围拔管期观察组的血压、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躁动和呛咳发生例数少,清醒度镇痛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用于神经外科围拔管期可减轻气管拔管期不良反应,同时可产生良好的镇痛作用并维持满意的镇静度。  相似文献   
139.
This case report describes a patient in the ICU in need of urgent intubation, for whom video laryngoscope‐guided intubation had previously failed. The Infrared Red Intubation System (IRRIS) may enhance the chance of successful flexible bronchoscope intubation, especially when performed by non‐expert anesthesiologists.  相似文献   
140.
A 26-year-old man who had inhaled a dried pepper 7 years previously wa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or repeated coughing with yellow sputum and occasional hemoptysis. A thoracic 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revealed a foreign body at the proximal end of the right lower bronchus. We attempted to remove the foreign body by flexible bronchoscopy, but this was unsuccessful because the foreign body fell deeper into the bronchus. After a multidisciplinary team meeting, the foreign body was successfully extracted by bronchoscope suction and forceps under conscious sedation with spontaneous respiration. We avoided rigid bronchoscopy and traumatic surgery, thus decreasing the patient’s risk and cost. We herein share our successful experience with this c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