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550篇 |
免费 | 2111篇 |
国内免费 | 97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4篇 |
儿科学 | 147篇 |
妇产科学 | 48篇 |
基础医学 | 706篇 |
口腔科学 | 58篇 |
临床医学 | 5124篇 |
内科学 | 3096篇 |
皮肤病学 | 21篇 |
神经病学 | 6426篇 |
特种医学 | 559篇 |
外科学 | 648篇 |
综合类 | 2715篇 |
现状与发展 | 5篇 |
预防医学 | 1017篇 |
眼科学 | 51篇 |
药学 | 1298篇 |
21篇 | |
中国医学 | 1631篇 |
肿瘤学 | 3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3篇 |
2023年 | 558篇 |
2022年 | 1071篇 |
2021年 | 1445篇 |
2020年 | 1264篇 |
2019年 | 1169篇 |
2018年 | 1194篇 |
2017年 | 1126篇 |
2016年 | 1110篇 |
2015年 | 932篇 |
2014年 | 1769篇 |
2013年 | 2091篇 |
2012年 | 1260篇 |
2011年 | 1172篇 |
2010年 | 962篇 |
2009年 | 850篇 |
2008年 | 790篇 |
2007年 | 802篇 |
2006年 | 725篇 |
2005年 | 510篇 |
2004年 | 437篇 |
2003年 | 351篇 |
2002年 | 373篇 |
2001年 | 279篇 |
2000年 | 210篇 |
1999年 | 178篇 |
1998年 | 145篇 |
1997年 | 99篇 |
1996年 | 74篇 |
1995年 | 66篇 |
1994年 | 84篇 |
1993年 | 68篇 |
1992年 | 48篇 |
1991年 | 34篇 |
1990年 | 32篇 |
1989年 | 25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27篇 |
1986年 | 25篇 |
1985年 | 18篇 |
1984年 | 18篇 |
1983年 | 22篇 |
1982年 | 20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3篇 |
197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正>脑卒中在我国发病率约为200/100000,存活者中75%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1])。脑卒中后腕背伸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手功能的恢复,从而影响生活质量。运动再学习(motor relearning method,MRP)是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恢复运动功能的训练视为一种再学习的治疗方法。此法在强调患者主观参与和认知重要性前提下,着重按照运动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和现代运动学习的方法,强调反馈~([2])。而生物 相似文献
122.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5):116-11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特点及MRI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住院并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80例,按照卒中后认知功能评定及VaD诊断标准分为非VaD组(对照组)42例和VaD组(观察组)38例。两组患者选取合适的头部专用线圈,行MRI检查;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MRI结果,根据梗死病灶部位分为皮层组和皮层下组,根据梗死病灶大小分为大梗死、中梗死、小梗死和腔隙性梗死;观察MRI下脑组织形态学变化,评价是否存在皮质萎缩、脑沟增宽、海马内侧脑脊液池增宽及白质稀疏等改变;行MMSE、HIS及MoCA评分。结果两组患者MRI下梗死部位比较,观察组中额叶及颞叶皮层、额叶及颞叶和顶叶皮层下、半卵圆中心、侧脑室体旁白质、内囊和丘脑等部位的缺血性梗死灶发生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观察组大梗死、中梗死人数较对照组升高(P0.05);观察组MMSE与MoCA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HIS评分较对照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中存在皮质萎缩、脑沟增宽、海马内侧脑脊液池增宽及白质稀疏等改变的人数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VaD患者在MRI影像下可见皮质萎缩、脑沟增宽及不同部位的梗死病灶等临床特点,MRI可作为早期诊断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3.
目的 探讨普罗布考、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PSA)三联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SA组、SA组、A组各60例,PSA组给予普罗布考、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联合治疗,SA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A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血脂代谢、颈动脉结构与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PSA组、SA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低于A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高于A组(P<0.05),PSA组TG、TC、LDL-C均明显低于SA组,HDL-C明显高于SA组(P<0.05);PSA组、SA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明显小于A组,管腔直径明显大于A组(P<0.05),PSA组IMT、斑块面积明显小于SA组,管腔直径明显大于SA组(P<0.05);PSA组、SA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V)、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DV)均明显高于A组,阻力指数(RI)明显低于A组(P<0.05),PSA组SV、DV明显低于PSA组,RI明显高于PSA组(P<0.05)。结论 PSA三联疗法有助于调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代谢,改善颈动脉结构,提高颈动脉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24.
目的 探讨常规检查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 年1 月—2015 年12 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9 例,将患者分为正常组、血管性痴呆组及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非痴呆型组,对患者的一般资料、伴随疾病、实验室检查、颈动脉彩超及神经心理学结果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 3 组患者年龄和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 组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脂血症、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血糖、总胆固醇、白蛋白及谷草转氨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正常组在神经心理学评估MoCA 和MMSE 得分上高于其他两组(P <0.05)。结论 常规检查与VCI 具有相关性,可用于早期筛查和协助诊断VCI。 相似文献
125.
肢体远隔缺血期适应联合后适应促进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模型神经发生的作用及机制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23,44(1):54-61
目的 探讨肢体远隔缺血期适应(per-conditioning,PerC)联合后适应(post-conditioning,PostC)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再生的作用,并明确PerC联合PostC对脂肪酸β-氧化(fatty acid β-oxidation,FAO)限速酶——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carnitine palmitoyl transferase 1A,CPT1A)的影响。方法 对成年雄性SD大鼠进行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造模,MCAO模型后30 min进行肢体远隔缺血期适应治疗(PerC),再灌注24 h后重复进行肢体远隔缺血适应(PostC),1次/d,直到取材。再灌注14 d后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室管膜下区(subependymal ventricular zone, SVZ)神经再生情况,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CPT1A的表达。结果 与MCAO组及PerC/PostC组比较,PerC+PostC组大鼠,身体不对称运动行为评分降低,神经干细胞的数量以及向梗死区迁移的细胞数量增加。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神经干细胞的数量与神经功能呈负相关(r=-0.917 9, P<0.0001)。然而,迁移到基底节区的神经干细胞的凋亡数量在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机制研究显示,PerC+PostC组CPT1A的蛋白水平显著增加。结论 PerC联合PostC治疗能够通过增加神经干细胞的数量改善神经功能,神经干细胞的脂肪酸氧化可能是其促进神经干细胞迁移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6.
目的:观察病房康复延伸护理对脑卒中迟缓性偏瘫患者三维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迟缓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A组,n=30)、病房康复延伸护理组(B组,n=30)两组,予以相应的方法治疗8周,评估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三维步态时空参数。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步长、步幅、步速、步频、支撑相、双支撑相等参数及B组摆动相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 A组摆动相和步宽及B组步宽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A组比较,治疗后B组的步长、步幅、步速、步频、支撑相、双支撑相等参数改善较为明显(P<0.05),步宽和摆动相的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房康复延伸护理能改善脑卒中迟缓性偏瘫患者三维步态时空参数,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7.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患者发生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及多模态超声(multimodal ultrasound, MMU)影响因素,构建基于超微血流成像技术(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 SMI)的风险分层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颈动脉斑块患者683例,根据临床表现和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核磁共振扫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分为前循环卒中组(n=301)和非前循环卒中组(n=382)。收集患者颈动脉斑块的MMU特征、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数据,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进行模型验证与风险分层。结果 前循环卒中组和非前循环卒中组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饮酒史、吸烟史、脑梗死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HDL)、同型半胱氨酸(hom... 相似文献
128.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短期不良反应。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IS患者200例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将未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纳入未发生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纳入发生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并分析患者出现短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结果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0.5%,治疗后7天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0%。患者治疗后7天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未发生组与发生组患者年龄、高血压史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AIS患者出现短期不良反应与年龄、高血压史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患有高血压是AIS患者发生短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 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IS,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9.
130.
[目的]联合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分析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借助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Gene Cards数据库查找作用靶点;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STRING数据库获得PPI网络图;最后利用David平台进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分析各组大鼠代谢轮廓变化,借助Metabo Analyst数据库查询相关代谢通路。[结果]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共筛选出49个基于血清的代谢生物标志物(P<0.05),主要代谢途径为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α-亚麻酸代谢、乙醚脂质代谢、赖氨酸降解、花生四烯酸代谢,其中包含的代谢产物主要是磷脂酰胆碱、溶血磷脂酰胆碱、脂肪酸及磷脂酰乙醇胺。[结论]针灸治疗可能通过多靶点、多通路来改善脑血管微循环、促进血管生成、减少脂质沉积、减缓炎症反应等改善机体免疫。结合文献数据,认为针灸的治疗具有组分多、目标多、路径多的特点,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