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1篇
内科学   2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7篇
综合类   5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细针穿刺检查314例成人颈部淋巴结细胞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在成人颈部淋巴结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该院314例成人颈部淋巴结细针穿刺涂片结果进行细胞病理学分析.结果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112例,化脓性淋巴结炎14例,淋巴结核51例,淋巴瘤37例,转移癌87例,诊断不明确9例,误诊4例,穿刺细胞诊断符合率为95.9%.结论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可作为颈部淋巴结疾病诊断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准确率高、简单快捷和经济安全等优点,适合各级医院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比较超声内镜引导下经胃窦和十二指肠球部胆囊穿刺引流术的操作难度、手术效果、术 后并发症及后续胆汁对胃黏膜的影响。方法 实验猪8 头,将其分为经胃窦组和经十二指肠球部组,每组4 头。 在腹腔镜下实时观察超声内镜引导下经胃窦和十二指肠球部胆囊穿刺引流术,并于模型复制术后10 d 处死 实验动物,取吻合口及胃黏膜观察组织学改变。结果 两组均有3 头猪完全成功,两组操作成功率均为75%。 经胃窦组平均操作时间短于经十二指肠球部组(21.67 min VS 26.67 min)(P <0.05),而胃黏膜损伤病理评分 总分高于经十二指肠球部组(8.33 分 VS 6.33 分)(P <0.05)。结论 猪动物模型中,超声内镜引导下经十二 指肠球部胆囊穿刺引流术操作难度稍大,但术后并发症少,较经胃窦胆囊穿刺引流术有优势。  相似文献   
33.
关节镜下膝关节腔冲洗及骨穿刺减压治疗膝痛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行膝关节内骨穿刺减压和冲洗关节腔治疗膝痛症的疗效。方法 对32例(44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及12例(16膝)休息痛患者,行膝关节镜检查,并在关节镜下行骨穿刺减压和关节液冲洗关节腔。术后3个月及1年后复查,了解膝关节疼痛、肿胀及活动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膝关节疼痛缓解、肿胀减轻、功能改善。术后3个月复查,优良率达82%;经1年以上随访,优良率为73%,无复发及并发症。结论 关节  相似文献   
34.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安全、有效,已广泛用于临床;但对于可能合并坏死的较大肺部病变或阻塞邻近支气管引起阻塞性病变者,于CT引导下选择穿刺靶点相对困难,影响穿刺诊断率。PET/CT不仅可对病灶进行解剖定位,还能反映其代谢水平。本文对PET/CT辅助CT引导下肺穿刺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5.
两种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法在老年患者运用中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提高老年患者浅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方法将10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采用2人配合法穿刺,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法。结果实验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老年患者或皮肤松弛,弹性差的患者宜采用2人配合法进行浅静脉留置针穿刺,以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透刺加中药辨证施活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们采用透刺加中药辨证施治特发性面神经麻痹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痊愈38例,显效4例,有效率100.00%。结论:透刺加中药辨证施治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显著,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额入法血肿穿刺及对侧侧脑室穿刺引流治疗重型基底节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方法采用额入法血肿穿刺及对侧侧脑室穿刺引流治疗18例重型基底节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同时选择同期住院并与之相匹配的20例拒绝微创术只行内科保守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结果微创组治疗的总有效率(77.8%)及其存活者生活质量(62.34±22.15)均显著高于内科治疗组(P<0.05)。肺部感染(22.2%)、电解质紊乱(16.7%)及脑疝(11.1%)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内科治疗组(P<0.05)。结论额入法血肿穿刺及对侧侧脑室穿刺引流是一种治疗重型基底节脑出血并破入脑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8.
两点穿刺腰硬联合麻醉在盆腔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两点穿刺腰硬联合麻醉和单点穿刺腰硬联合麻醉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选择盆腔手术160例,随机分为两点穿刺组(A组)80例和单点穿刺组(B组)80例。A组选取T12~L1或L1~2脊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置入硬膜外麻醉导管,然后选取L2~3脊间隙行蛛网膜下腔阻滞。B组选取L2~3脊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硬膜外穿刺成功后,脊麻针经硬膜外穿刺针内进入行蛛网膜下腔麻醉,然后拔除脊麻针,再经硬膜外穿刺针置入导管。观察两组患者的椎管内穿刺及麻醉平面控制情况等。结果:A组无硬膜穿破,脊穿针顺利穿入蛛网膜下腔79例,穿不到脑脊液1例。B组脊穿针顺利穿入蛛网膜下腔72例,穿不到脑脊液8例,退脊麻针时硬膜穿破6例。麻醉平面情况:A组75例麻醉平面达到手术要求,4例麻醉平面过低,经过硬膜外追加局麻药达到手术要求。B组68例麻醉平面达到手术要求,10例麻醉平面过低,经过硬膜外追加局麻药4例达到手术要求。9例改全身麻醉完成手术。结论:两点穿刺腰硬联合麻醉方法完全避免了硬膜外针引导时穿破硬膜的风险,麻醉平面得到了理想的控制。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印片细胞学(TIC)与组织病理诊断以及印片免疫细胞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评价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TIC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行核芯针穿刺组织TIC诊断的乳腺肿物患者289例,其中287例有核芯针活检(CNB)病理结果对照,190例有术后病理结果对照.289例中,64例行印片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其中52例有CNB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43例有术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结果 TIC诊断良性22例,恶性263例,不满意标本4例.假阴性率和不满意率均为1.4%,假阳性率为0.35%.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TIC和CNB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96.2%和95.0%(P=0.601),特异性分别为87.5%和100%(P=0.471),准确率分别为95.8%和95.3%(P=0.80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R、PR和HER-2印片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与CNB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86.5%、75.0%和78.8%,与术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88.4%、74.4%和75.6%,CNB与术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83.7%、74.4%和76.5%,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C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较高,与CNB组织病理诊断无明显差异,可以辅助CNB为乳腺肿物患者提供快速的细胞学诊断.印片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可以辅助CNB作为新辅助化疗前检测乳腺癌患者受体水平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0.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聚桂醇与无水乙醇注射硬化术治疗单纯性肝囊肿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术后肝功能、血常规等变化,以评价两种硬化剂治疗单纯性肝囊肿的优劣。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5年3月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消化内科肝囊肿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聚桂醇组)与对照组(无水乙醇组),分别行超声引导下两种硬化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治愈率及治疗前、后TBil、ALT、AST、胆碱酯酶、ALP的变化和术后24 h血常规等变化。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血乙醇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愈率(术后1个月与术后6个月)、术后24 h血常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发肝囊肿观察组术后1周与对照组术后1周进行比较ALT、AS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680、-5.571,P值分别为0.001、0.001)。多发肝囊肿观察组术后1周与对照组术后1周进行比较ALT、AS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56、-4.626,P值分别为0.040、0.001)。结论超声引导下聚桂醇及无水乙醇硬化术治疗单纯性肝囊肿均安全、有效、损伤小、临床治愈率较高,但聚桂醇引起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无水乙醇,对肝功能的不良影响也明显较无水乙醇为轻。对于多发性肝囊肿及肝功能储备不佳患者,聚桂醇优势明显,应为首选治疗用硬化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