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80篇 |
免费 | 351篇 |
国内免费 | 9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5篇 |
儿科学 | 25篇 |
妇产科学 | 17篇 |
基础医学 | 317篇 |
口腔科学 | 171篇 |
临床医学 | 417篇 |
内科学 | 238篇 |
皮肤病学 | 92篇 |
神经病学 | 176篇 |
特种医学 | 121篇 |
外科学 | 1078篇 |
综合类 | 773篇 |
一般理论 | 3篇 |
预防医学 | 205篇 |
眼科学 | 617篇 |
药学 | 287篇 |
22篇 | |
中国医学 | 142篇 |
肿瘤学 | 9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86篇 |
2022年 | 152篇 |
2021年 | 253篇 |
2020年 | 245篇 |
2019年 | 170篇 |
2018年 | 178篇 |
2017年 | 188篇 |
2016年 | 218篇 |
2015年 | 178篇 |
2014年 | 334篇 |
2013年 | 297篇 |
2012年 | 283篇 |
2011年 | 252篇 |
2010年 | 214篇 |
2009年 | 185篇 |
2008年 | 176篇 |
2007年 | 172篇 |
2006年 | 154篇 |
2005年 | 134篇 |
2004年 | 116篇 |
2003年 | 109篇 |
2002年 | 90篇 |
2001年 | 82篇 |
2000年 | 77篇 |
1999年 | 55篇 |
1998年 | 47篇 |
1997年 | 52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32篇 |
1994年 | 42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7篇 |
1978年 | 3篇 |
1974年 | 4篇 |
1973年 | 2篇 |
196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骨水泥椎体成形在治疗脊柱转移瘤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骨水泥椎体成形在脊柱转移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0年11月~2011年6月我院应用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脊柱转移瘤患者155例,共251个椎体。颈椎1个,胸椎149个,腰椎101个。男性88例,女性67例,平均年龄63.5岁(36~87岁)。采用两种手术方式:应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110例,181个椎体;开放性手术椎管减压脊柱内固定,结合术中骨水泥椎体成形或联合其他部位椎体成形45例70个椎体。所有患者术前有严重的腰背痛或合并不同程度的下肢神经功能损害症状。平均VAS评分7.6分(5~10分),术后第3d根据VAS评分评估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术后2周时根据Frankel分级评估神经损害和ECOG评估活动能力的改善。出院后每3个月门诊随访一次,行X线片、CT或MRI检查,每次随访均进行疼痛、神经功能和活动能力的评估。结果:术中无1例出现肺栓塞、截瘫或围手术期死亡,所有患者术后3d内疼痛缓解,平均VAS评分降至2.6分(1~4分),术后2周评估,有神经功能损害者39例,Frankel分级除2例外均有1级及以上的恢复。ECOG分级4级者18例,其中15例改善为3级;3级者92例,其中63例改善为2级;2级45例中13例改善为1级。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的平均注入量为4ml(3~7ml)。108(43%,108/251)个椎体术中出现骨水泥渗漏,19个在椎间隙,86个在椎旁或椎旁静脉,3个椎管内渗漏,但均无临床症状。术后患者均接受化疗和(或)放疗,平均随访20个月(3~36个月),122例死于原发病,33例带瘤存活。结论:对脊柱转移瘤患者选择合适方式的骨水泥椎体成形安全、简单,效果显著,减少了椎体置换或前路开放手术的创伤。 相似文献
42.
43.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加短节段固定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2006-08-2008-06因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加颈椎侧块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术的患者21例,将患者的年龄、病程、术前椎管矢状径值、骨性椎管扩大率、脊髓后移距离、术前JOA评分诸影响因素与JOA改善率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分析JOA改善率与上述诸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术前JOA评分、病程与JOA改善率明确相关,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病程与JOA改善率呈明显负相关,术前JOA评分与JOA改善率呈明显正相关。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加颈椎侧块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术前JOA评分和病程是决定脊髓型颈椎病预后的重要因素,是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两者相比,术前JOA评分更重要。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手术时机对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Ⅱ、Ⅲ型Pilon骨折疗效的影响。方法对96例Ⅱ、Ⅲ型Pilon骨折患者按受伤至手术时间分为两组,早期手术组44例,于伤后12 h或3 d内行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术;延期手术组52例,于伤后7~14 d待肢体肿胀消退后手术。对两组术后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96例均获随访,时间10~24(15.3±3.4)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早期手术组为79.6%,延期手术组为8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期手术组在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开始负重时间等指标上均优于早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时机选择是Ⅱ、Ⅲ型Pilon骨折治疗的关键,延期手术有利于提高远期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5.
46.
目的对照分析由甲状腺中间人路行腔镜甲状腺手术与开放手术的临床疗效,探讨新人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可行性和优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0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微创中心采用甲状腺中间人路完成的腔镜甲状腺切除术192例(腔镜组)和开放甲状腺切除术240例(开放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结果腔镜组的手术时间为(112.5±42.7)min,明显长于开放组(52.6±30.8)min,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腔镜组术后第1天的引流量为(192.5±45.2)ml,明显多于开放组(44.0±28.7)m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甲状腺中间入路新手术径路行腔镜甲状腺手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具有美容效果好、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47.
目的系统评价关节镜下和开放手术治疗青壮年复发性肩关节前方不稳定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1年第6期)、MEDLINE(1966年至2011年6月)、EMBase(1966年至2011年6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年1月至2011年6月)、PubMed(1966年6月至2011年6月)、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手工检索中文骨科期刊的相关文献。收集所有关节镜与开放手术比较治疗青壮年患者(18~55岁)复发性肩关节前方不稳的随机对照试验,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后应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随机对照试验,包含27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肩关节Rowe评分(WMD=4.43,95%CI2.27~6.59),关节镜手术治疗组优于开放手术治疗组。但二者在术后肩关节不稳复发(RR=1.31,95%CI0.51~3.34)、术后神经损伤(RR=0.51,95%CI0.11~2.32)、术后再手术(RR=0.49,95%CI0.11~2.27)、术后恢复伤前功能(RR=0.96,95%CI0.80~1.15)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关节镜手术治疗青壮年复发性肩关节前向不稳,术后肩关节Rowe评分具有优势,但术后并发症等方面二者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双重加压螺钉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2010年10月间治疗的67例跖跗关节损伤患者,其中35例损伤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双重加压螺钉或结合克氏针固定治疗,32例患者采用空心钉或结合克氏针固定治疗.男53例,女14例,年龄18 ~60岁,平均32岁.根据Myerson分型:A型15例,B型36例,C型16例.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中足评分标准评价比较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12~30个月).双重加压螺钉治疗组术后平均AO-FAS中足评分81.7分(56 ~98分),术后未发生感染、创伤性关节炎、螺钉断裂等并发症;空心钉治疗组术后平均AOFAS中足评分78.6分(45 ~96分),2例发生伤口感染,2例未获得解剖复位,二期行关节融合术.两种治疗方法AO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6,P>0.05).[结论]切开复位双重加压螺钉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与空心螺钉治疗效果相似,由于双重加压螺钉能更好达到解剖复位和坚强固定,切开复位双重加压螺钉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是一种疗效满意的方法.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肠手术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5月-2011年4月213例胃肠道癌行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胃癌24例,直肠癌118例,右半结肠癌22例,左半结肠癌25例,小肠癌24例。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腹腔镜胃肠手术中转开腹的原因。结果中转开腹25例,中转率为11.7%(25/213)。腹腔镜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为粘连程度(β=1.792,P=0.000,95%CI:0.073-0.785)、术中出血(β=1.454,P=0.036,95%CI:-0.386 -0.286)、肿瘤分期(β=0.874,P=0.039,95%CI:-0.206~0.270)、肿瘤分化程度(β=1.000,P=0.004,95%CI:0.015~0.183),患者年龄、性别和肿瘤部位与中转开腹无关。结论腹腔镜胃肠手术中转开腹的主要原因是粘连程度和术中出血。术前充分评估,严格选择适应证,并根据术中具体情况及术者实际水平,决定中转开腹时机,是降低中转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0.
背景:目前在国内锁定接骨板常作为内固定器材使用,国外仅有少数病例报道将其作为外固定器材使用,而负压封闭辅助引流技术联合锁定接骨板外用治疗开放骨折的病例,鲜有报道。目的:探讨负压封闭辅助引流技术(vacuum-assisted closure,VAC)联合锁定板外用治疗胫骨中下段开放骨折后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胫骨中下段开放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A组采用负压封闭辅助引流技术联合锁定接骨板外用技术,B组采用外固定架固定术后常规换药治疗。结果:80例患者随访3~12个月,平均7.5个月。A组软组织恢复时间(13.70±1.89)d,B组(18.00±2.82)d;A组肉芽生长时间(4.90±1.10)d,B组(13.40±1.89)d,外固定架持续时间A组(14.30±1.88)d,B组(40.40±5.64)d;A组骨折愈合时间(16.10±1.85)周,B组(29.40±2.91)周;A组总住院天数(4.90±1.10)周,B组(10.90±3.28)周;A组踝关节活动度为34.40°±0.69°,B组20.20°±6.07°。数据对比分析后,A组均优于B组(P<0.05)。结论:负压封闭辅助引流技术联合锁定接骨板外用技术简单,可靠,创伤小,功能恢复快,是治疗胫骨中下段开放骨折的合理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