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042篇
  免费   2951篇
  国内免费   2322篇
耳鼻咽喉   1603篇
儿科学   334篇
妇产科学   330篇
基础医学   5363篇
口腔科学   1248篇
临床医学   4624篇
内科学   2650篇
皮肤病学   303篇
神经病学   8743篇
特种医学   1413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8769篇
综合类   5122篇
预防医学   1123篇
眼科学   2622篇
药学   2171篇
  17篇
中国医学   1092篇
肿瘤学   785篇
  2024年   94篇
  2023年   606篇
  2022年   1065篇
  2021年   1433篇
  2020年   1479篇
  2019年   1344篇
  2018年   1310篇
  2017年   1516篇
  2016年   1587篇
  2015年   1484篇
  2014年   2571篇
  2013年   2533篇
  2012年   2005篇
  2011年   2253篇
  2010年   2044篇
  2009年   1843篇
  2008年   2039篇
  2007年   2053篇
  2006年   1869篇
  2005年   1584篇
  2004年   1488篇
  2003年   1394篇
  2002年   1199篇
  2001年   1097篇
  2000年   860篇
  1999年   838篇
  1998年   807篇
  1997年   750篇
  1996年   660篇
  1995年   562篇
  1994年   520篇
  1993年   496篇
  1992年   509篇
  1991年   464篇
  1990年   440篇
  1989年   367篇
  1988年   343篇
  1987年   318篇
  1986年   321篇
  1985年   395篇
  1984年   350篇
  1983年   240篇
  1982年   254篇
  1981年   230篇
  1980年   226篇
  1979年   125篇
  1978年   88篇
  1977年   78篇
  1976年   62篇
  1975年   3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背景:儿童新型冠状(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流行期间,免疫抑制状态儿童新冠病毒清除时间定量分析研究较少。 目的:探讨新冠病毒Omicron株感染后免疫抑制和非免疫抑制儿童病毒清除的时间差别,为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和精准疫情防控措施提供临床数据。 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 方法:以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住院患儿为队列人群,分为免疫抑制组和非免疫抑制组,免疫抑制分为绝对免疫抑制、相对免疫抑制和实施免疫抑制疗法,以免疫抑制组病例的性别、年龄和新冠病毒感染的分型与非免疫抑制组行1∶3匹配。以鼻咽拭子新冠病毒PCR检测拷贝数阈(Ct)值≥35为队列终点。 主要结局指标:新冠病毒清除时间。 结果:2022年4月12日至2022年5月12日在上海市新冠病毒感染定点收治医院符合本文共同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连续病例728例。免疫抑制组33例,其中绝对免疫抑制8例,相对免疫抑制23例,接受免疫抑制疗法2例(不包括绝对和相对免疫抑制患儿)。非免疫抑制组匹配后99例。2组临床症状、新冠病毒感染治疗和疫苗接种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免疫抑制组和非免疫抑制组新冠病毒清除时间分别为(16.5±6.8)和(10.3±4.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抑制组和非免疫抑制组新冠病毒感染轻型病例病毒清除时间分别为(14.0 ± 8.3)和(9.7 ± 3.1)d,普通型病例病毒清除时间分别为(18.3 ± 4.9)和(11.2 ± 5.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组单日病毒清除率在第9~14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为0.005~0.039)。2组普通型病例单日病毒清除率在第10~15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抑制组新冠病毒感染2周后核酸检测再次呈阳性3例(9%),临床分型均较前轻,3例均未接种新冠疫苗。 结论:Omicron株感染的免疫抑制患儿病毒清除时间较非免疫抑制患儿显著延长,主要反映在第9~14天,免疫抑制患儿病毒复阳风险高,提示需要更长的隔离时间和转阴后严格的病毒监测。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腓总神经损伤患者营养神经药物最佳的给药途径.方法 40例腓总神经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穴位注射组(20例)将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以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为进针点,通过穴位注射的方式给药,肌肉注射组(20例)将相同药物以臀大肌肌肉注射的方法给药,治疗15d、1个月后分别比较2组患者患侧肢体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和腓总神经传导速度的差异.结果 穴位注射组对感觉障碍恢复、提高肌力、改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臀大肌肌肉注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肌肉注射,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临床治疗中注意规范操作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的疗效.方法 90例HIE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n=45)与对照组(n=45).对照组患儿采用神经节苷脂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两组患儿治疗疗程均为2周.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实验组高于对照组(93.33%比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NBNA评分高于对照组[(38.09±4.32)比(33.45±3.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原始反射和肌张力改善时间分别为(6.89±1.64)d、(7.36±2.08)d,短于对照组的(9.13± 1.80)d、(10.27±2.8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血清NSE[(40.83±5.46)μg/L]和VEGF[(408.27±18.97) ng/L]低于对照组[(51.32±6.79)μg/L、(446.48±24.51) 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血清IL-1β[(78.32±8.71) ng/L]和IL-6[(50.89±7.62)ng/L]低于对照组[(98.32±12.45) ng/L、(62.31±8.91) 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HIE患儿疗效显著,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994.
目的:研究载神经生长因子( NGF)纳米柔性脂质体的适宜制备的条件及稳定性。方法采用薄膜-超声法制备载NGF纳米柔性脂质体,ELISA法测定NGF含量,激光粒度分析仪检测粒径。结果制备载NGF纳米柔性脂质体的最适温度为30℃;pH值为7 R.0时,制备的纳米脂质体包封率最高;磷脂的适宜浓度为40 mg/ml;胆固醇与磷脂适宜比例为1∶4。室温保存30 d、4℃冰箱12个月,脂质体粒径无明显变化。结论本研究初步确定了载NGF纳米柔性脂质体的适宜制备条件,制备的脂质体具有较好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血栓心脉宁片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四川省大竹县人民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3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和研究组(给予血栓心脉宁片+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各160例。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63%(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犤血清内皮素1、血栓前体蛋白、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犦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指标犤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33、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犦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10.63%比16.25%,P=0.113>0.05)。结论血栓心脉宁片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较好,可调节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96.
近年来,食管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高,Barrett食管是食管腺癌的重要癌前病变。提高Barrett食管的诊断水平,为及早治疗及干预其向食管腺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此文就目前对Barrett食管的认识及其新技术在Barrett食管诊断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改良噬菌体裂解法检测结核分支杆菌试验的步骤,提高该试验的阳性率和敏感性。方法通过采用2%~5%不同浓度NaOH和0~24h不同时长的孵育时间等对结核患者痰液标本和结核菌株进行对比试验,分析不同试验条件对结果的影响,总结该方法的最佳试验条件。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3%NaOH用于痰液标本的消化处理可以在杀灭痰液标本中的杂菌的同时更好地保持结核分支杆菌的活力。消化后的标本是否用磷酸盐缓冲液清洗及是否进行24h孵育对结果中的噬菌斑数量无显著影响。同时对临床标本的检测结果表明,未经过夜孵育标本污染率小于过夜孵育标本。结论采用3%NaOH消化处理痰液标本后不进行缓冲液清洗和24h孵育步骤,直接用噬菌体感染标本中的结核分支杆菌较原方法能更好地保存了结核分支杆菌活力,避免了杂菌过度的繁殖,提高了噬菌体裂解法快速检测结核分支杆菌试验(FASTTPlaque TB^TM)检测结果的阳性率和敏感性,同时简化了试验步骤,缩短了试验时间。  相似文献   
998.
目的采用两种技术检测糖尿病并发感染患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mRNA与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初诊糖尿病并发感染患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竞争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患者感染治愈前、后MCP-1蛋白及mRNA定量水平;同时还分析了与其他参数的关系。结果糖尿病并发感染治疗前后趋化因子MCP-1 mRNA与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MCP-1mRNA(FQ-PCR)与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性,mRNA(竞争性密度比法)与其他结果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利用FQ-PCR技术检测糖尿病并发感染患者MCP-1mRNA与蛋白水平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对研究其病理机制和I临床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氧化应激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98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9例.两组新生儿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观察组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观察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  相似文献   
1000.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odified akupotomye closed lysis under CT guidance on compression of posterior lumbar nerve branch.Methods: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by HRCT 3-D reconstruction combined with 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s.After HRCT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combined with 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s, the patients were confirmed as posterior lumbar nerve compression.After CT accurate surface positioning, CT-guided modified akupotomye was used for closed lysis of the posterior lumbar nerve branch.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 Questionnaire(ODI) was used for quantitative scoring, 7 day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Results: In 62 cases, 20 cases were cured, with 25 cases markedly effective, 11 cases effective, and 36 cases ineffective.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0.3%.ODI score: Self-paired t test 7 days before after treatment, P < 0.01;Before treatment and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self-paired t test(P < 0.01);Self-paired t-test was performed 7 days after treatment and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P > 0.05).Conclusion: With CT precise positioning, the modified akupotomye can be used to do closed lysis, to relieve the adhesion and compression, so that the low back pain can be relieved, with good clinical.The akupotomye closed lysis, combined with modern imaging technology has not only achieved good clinical effect, but also can improve the accuracy, safety and scientificity of akupotomye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