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1篇
  免费   258篇
  国内免费   109篇
耳鼻咽喉   10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91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104篇
内科学   102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35篇
特种医学   45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324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1665篇
药学   106篇
中国医学   41篇
肿瘤学   7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175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169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61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186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8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11.
目的:观察制备的重组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rPEDF)对鸡胚绒毛尿囊膜(CAM)血管及兔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制备rPEDF,采用鸡胚绒毛尿囊膜分析,观察rPEDF抑制新生血管生长情况。利用碱烧伤制作兔角膜新生血管模型,观察rPEDF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生长状况。结果:rPEDF能明显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长。rPEDF治疗组兔角膜新生血管长度及生长面积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制备的rPEDF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长,抑制兔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廖琼  刘翔 《眼科研究》2004,22(2):213-215
Campbell 1949年首先提出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ne ovascularization,CNV)是由于角膜中存在一种能扩散的可溶性因子。现在已纯化、弄清序列并克隆成功了许多多肽类因子,不少因子具有复杂的生物学作用,这里统称为血管形成调节因子,一些小分子非肽类因子的性状尚在研究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性黄斑变性(AMD)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吻合(RCA)与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ED)的关系。 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0月~2003年12月诊治的渗出型AMD患者70例75只眼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和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资料,观察有无RCA形成以及与PED 发生的关系。 结果 75只渗出型AMD患眼中,34只眼有RCA形成,占45.3% ;41只眼未见RCA ,占54.7%。有RCA形成同时存在PED者30只,占88.2%;不伴有PED者4只眼,占11.8%。无RCA 形成但存在PED者33只眼,占80.5%;不伴有PED者8只眼,占19.5%。有无RCA形成的患眼PED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χ2=0.83,P=0.5290)。无RCA形成的33只PED患眼中,发生PED裂孔者17只眼,占51.5%;有RCA形成的30只PED患眼中,发生PED裂孔者26只眼,占8 6.7%,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χ2=8.9612,P=0.0030)。 结论 RCA形成在渗出 型AMD患眼中并不少见;RCA多与PED并存,但两者之间无直接的因果关系;PED裂孔发生与RCA形成密切相关。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295-298)  相似文献   
14.
草分枝杆菌制剂对大鼠膀胱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草分枝杆菌制剂连续膀胱灌注对大鼠膀胱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和机制。方法4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草分枝杆菌组(n=20),制作N-甲基亚硝基脲诱导大鼠原位膀胱癌模型,于第8周开始分别行生理盐水和草分枝杆菌制剂连续膀胱灌注,每周1次,共6次。于第14周进行病理观察、测量膀胱总重量,微血管密度(MVD)和凋亡指数(AI)。结果 第14周时,对照组(n=16)和草分枝杆菌组(n=14)大鼠膀胱均可见明显肿物,光镜下可见癌组织侵入肌层。草分枝杆菌组大鼠膀胱的重量和肿瘤的MVD小于对照组(t=2.609,P=0.048;t=2.124,P=0.043);草分枝杆菌组大鼠膀胱肿瘤的灿小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t=0.583,P=0.565)。结论 草分枝杆菌制剂连续膀胱灌注可抑制大鼠膀胱肿瘤生长,可能与抑制肿瘤血管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IGF-I及IGF-I受体的结构特征、生物功能、及影响因素,以及它们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AIM: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of abrupt visual loss and its associated factors, during 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treatment for type 3 neovascularization. METHODS: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included 137 eyes that were newly diagnosed with type 3 neovascularization. All eyes were treated with anti-VEGF therapy. Abrupt visual loss was defined as loss of 5 or more lines in 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 in comparison to the previous visit. The incidence and timing of abrupt visual loss as well as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it, were determined. In addition, the BCVA at the final follow-up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eyes with and those without abrupt visual loss. RESULTS: The mean follow-up period was 42.4±18.9mo after diagnosis, and abrupt visual loss was noted in 22 eyes (16.1%) at a mean of 19.6±13.9mo. Abrupt visual loss was fou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subretinal hemorrhage in 11 eyes (50.0%), development of or increase in the height of pigment epithelial detachment with fluid in 8 eyes (36.4%), and tears in the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in 3 eyes (13.6%). The logarithm of minimum angle of resolution (logMAR) mean BCVA at the final follow-up was 2.07±0.67 (Snellen equivalents: 20/2349) and 1.00±0.55 (20/200) in eyes with and without abrupt visual loss, respectively. BCVA was significantly worse in the eyes with abrupt visual loss (P<0.001). CONCLUSION: Abrupt visual loss is noted in 16.1% of patients with type 3 neovascularization and is associated with poor visual outcome. Additional studies are needed to determine how abrupt visual loss can be prevented.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的血浆脂联素(Adiponectin,APN)水平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APN受体1、受体2的表达水平。方法:15个患者[平均年龄(69.07±6.71)岁]和15个健康对照[平均年龄(64.2±7.46)岁]纳入本研究。所有人都不患有糖尿病、高脂血症、肾脏疾病、冠心病、心脏功能衰竭、肾脏功能衰竭等疾病。血浆APN水平由ELISA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APN受体表达水平由 Real-time PCR测定。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处理两变量相关性分析,包括血浆APN分别与临床指标、APN受体表达水平、内环境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结果:病例组的血浆AP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是(1.18±0.65) μg/ml和(2.00±0.63) μg/ml,P=0.002。还发现病例组的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是(5.42±0.64) mmol/L和(4.79±0.39) mmol/L,P=0.003。但是,2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APN受体的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APN浓度在湿性AMD患者中是降低的,提示与APN相关的胰岛素抵抗可能存在于湿性AMD的病理性血管新生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尿病氧化应激环境中过表达α-Klotho(KL)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增生、迁移、管腔形成以及紧密连接的影响。

方法:将RAW264.7细胞分为对照组、4-羟壬二酸酯(4HNE)组、4HNE+KL组,采用免疫荧光实验检测RAW264.7细胞F4/80的表达。制备3组细胞的条件培养基用于培养HUVECs,分为Mø-NC组、Mø-4HNE组和Mø-4HNE+KL组。采用CCK8实验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增生,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迁移,采用管腔形成实验检测管腔形成,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闭合蛋白5(Claudin 5)、咬合蛋白(Occludin)、带状闭合蛋白1(ZO 1)表达水平。

结果: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4HNE组RAW264.7细胞F4/80荧光强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强,而4HNE+KL组F4/80荧光强度较4HNE组明显减弱(均P<0.05)。CCK8实验结果显示,相比于Mø-NC组,Mø-4HNE组HUVECs增生显著增加,而Mø-4HNE+KL组HUVECs增生较Mø-4HNE组显著下降(均P<0.01)。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相比于Mø-NC组,Mø-4HNE组HUVECs迁移显著增强,而Mø-4HNE+KL组HUVECs迁移较Mø-4HNE组显著减弱(均P<0.01)。管腔形成实验结果显示,相比于Mø-NC组,Mø-4HNE组HUVECs管腔数显著增加,而Mø-4HNE+KL组管腔数较Mø-4HNE组显著下降(均P<0.01)。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相比于 Mø-NC组,Mø-4HNE组HUVECs中Claudin 5、Occludin、ZO 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减少,而Mø-4HNE+KL组Claudin 5、Occludin、ZO 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较Mø-4HNE组明显增加(均P<0.01)。

结论:KL通过改变糖尿病氧化应激环境中巨噬细胞激活状态抑制了HUVECs的增生、迁移、管腔形成,并增强了HUVECs的紧密连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通过氪红激光眼底光凝诱导C57BL/6J小鼠30只(30只眼)产生CNV,6 d后,观察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给予阈值上、阈值、阈值下TTT治疗及不治疗对照.正常C57BL/6J小鼠16只(16只眼),给予相应阈值上、阈值、阈值下TTT治疗.TTT治疗后7 d,观察FFA,摘除眼球,做病理学检查和HSP70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C57BL/6J小鼠CNV进行TTT治疗后7 d,与未治疗对照组相比,阈值下和阈值TTT组CNV复合体明显变薄 阈值上TTT组CNV复合体未见明显变薄,新生血管腔无明显减少.正常眼和未经TTT治疗的CNV眼,HSP70阴性.实验性CNV和正常视网膜经TTT治疗后,HSP70免疫染色阳性可见于视网膜视锥视杆细胞层、外丛状层,染色范围取决于TTT能量大小.结论 阈值下TTT治疗CNV,眼底镜下视网膜尚无明显变化时,HSP70在视网膜已有表达.HSP70在TTT抑制CNV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TTT的能量、热休克蛋白的表达与CNV减少,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待量化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20.
背景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多种眼部疾病致盲的原因之一,研究发现补体系统在CNV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目的 构建针对补体因子B(CFB)的小干扰RNA(siRNA)重组质粒,体外观察其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增生的影响.方法 根据人CFB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经PCR扩增后与质粒pRNAT-U6.1连接,得到重组质粒pRNAT-U6.1/CFB siRNA,并进行测序鉴定和PCR鉴定.ECV-304细胞株进行常规培养,用电转染技术将重组质粒或空质粒分别转染人ECV-304细胞株,分为CFB-siRNA转染组和空质粒转染组,未转染的细胞为空白对照组.细胞转染后继续培养48 h,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并计算转染效率;采用半定量逆转录PCR(RT-PCR)法测定各组细胞中CFB mRNA的相对表达量;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转染24、48和72 h时细胞的增生值(A)并计算生长抑制率;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细胞的生长周期变化.结果 PCR扩增的目的片段序列与CFB基因序列完全相符,ECV-304细胞转染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可见CFB-siRNA转染组和空质粒转染组的细胞中GFP呈绿色荧光.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CFB-siRNA转染组、空质粒转染组和空白对照组的CFB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7±0.04、0.14±0.02和0.14 ±0.03,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3.05,P=0.00);其中CFB-siRNA转染组CFB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空质粒转染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TT法检测结果显示,各组不同时间细胞增生抑制率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212.99,P=0.00);CFB-siRNA转染组细胞转染24、48、72 h后细胞增生的抑制率分别为(23.45±0.01)%、(33.48±0.02)%和(45.49±0.01)%,明显高于同时间点空质粒转染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FB-siRNA转染组、空质粒转染组和空白对照组G1期的细胞数占总细胞数的(44.4±0.5)%、(25.8±0.4)%和(27.9±0.6)%,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98,P=0.00);CFB-siRNA转染组G1期和G2期细胞所占百分比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空质粒转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重组质粒pRNAT-U6.1/CFB siRNA可通过将细胞阻滞在G1期而有效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