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41篇
  免费   1782篇
  国内免费   548篇
耳鼻咽喉   399篇
儿科学   192篇
妇产科学   531篇
基础医学   3132篇
口腔科学   162篇
临床医学   2607篇
内科学   1275篇
皮肤病学   99篇
神经病学   7836篇
特种医学   332篇
外科学   1752篇
综合类   1233篇
预防医学   428篇
眼科学   180篇
药学   1033篇
  3篇
中国医学   384篇
肿瘤学   93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411篇
  2022年   684篇
  2021年   948篇
  2020年   945篇
  2019年   798篇
  2018年   777篇
  2017年   742篇
  2016年   597篇
  2015年   601篇
  2014年   1080篇
  2013年   1163篇
  2012年   811篇
  2011年   985篇
  2010年   779篇
  2009年   783篇
  2008年   845篇
  2007年   788篇
  2006年   745篇
  2005年   615篇
  2004年   543篇
  2003年   533篇
  2002年   460篇
  2001年   361篇
  2000年   327篇
  1999年   296篇
  1998年   270篇
  1997年   248篇
  1996年   221篇
  1995年   206篇
  1994年   224篇
  1993年   158篇
  1992年   214篇
  1991年   178篇
  1990年   177篇
  1989年   163篇
  1988年   131篇
  1987年   132篇
  1986年   129篇
  1985年   202篇
  1984年   185篇
  1983年   141篇
  1982年   144篇
  1981年   137篇
  1980年   135篇
  1979年   121篇
  1978年   102篇
  1977年   80篇
  1976年   79篇
  1974年   5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目的 综合评价咽部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Embase、EBSCO、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信息资源系统、中国知网和万方医学数据库中咽部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建库到2020年6月,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 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5项RCT研究,包括325例患者。咽部电刺激在吞咽障碍严重程度评定量表评分(SMD = -0.27, 95%CI -0.53~-0.01, P = 0.04)和拔管率(RR = 4.69, 95%CI 2.02~10.87,P < 0.001)方面有效,但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评分(SMD = 0.24,95%CI -0.32~0.79, P = 0.40)、渗漏-误吸量表评分(MD = -0.18, 95%CI -0.74~0.39, P = 0.54)和住院时间(SMD = -0.16, 95%CI -0.42~0.11, P = 0.25)方面与对照治疗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咽部电刺激能改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鼻饲拔管率,但在经口摄食、减少误吸和住院时间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联合深部肌肉刺激(DMS)对非特异性颈痛(NNP)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8年1月至12月,NNP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8)和观察组(n = 28),对照组予干扰电和磁热治疗,观察组加用肌内效贴和DMS,共2周。治疗前、治疗1周和治疗2周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治疗后,VAS和NDI评分均降低(F > 4.137, P< 0.05);观察组在治疗1周和2周后各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 > 4.008, P < 0.001)。 结论 肌内效贴联合DMS可有效缓解NNP。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观察在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和电刺激的基础上,佩戴腕托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活动的效果。 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52例,均接受BTX-A注射治疗,注射2 d后行伸指肌群电刺激。A组(n = 26)在刺激时佩戴腕托,B组(n = 26)不佩戴。于治疗前(T0)、治疗2周后(T1)、治疗4周后(T2)、治疗12周后(T3)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积木盒障碍测试(BBt)、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两组MAS、BBt、ARAT评分均提高(F时间 > 118.32, P < 0.001),A组BBt、ARAT各时间点评分均优于B组( F组别 > 31.26, P < 0.001; F交互 = 10.65,P < 0.001)。 结论 佩戴腕托能进一步提高BTX-A注射后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偏瘫手的疗效。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压力性尿失禁的初产妇和经产妇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后的表面肌电变化及治疗效果。方法:我们对接受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的压力性尿失禁的初产妇和经产妇进行了回顾性队列研究。运用SA9800治疗仪进行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分别测量治疗前后初产妇和经产妇盆底肌表面肌电信号进行客观评估,运用国际尿失禁简表(international consultation on incontinence questionnaire short form-Chinese,ICIQ-SF-Chinese),以及患者自觉症状改善情况进行主观评估。结果:盆底肌表面肌电变化:初产妇组治疗后前静息阶段表面肌电平均值,初产妇组和经产妇组的快肌测试阶段表面肌电最大值、慢肌测试阶段表面肌电平均值以及耐力评估阶段表面肌电平均值和后静息阶段表面肌电平均值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初产妇组经产妇组疗效观察:初产妇组快肌测试阶段的表面肌电最大值、慢肌测试阶段的表面肌电平均值以及耐力评估阶段的表面肌电平均值变化比经产妇显著(P0.05);治疗前后两组的ICIQ-SFChinese评分均有显著性变化,且初产妇组的评分差高于经产妇组;初产妇组自觉症状好转率为91.96%,经产妇组自觉好转率为83.95%。结论: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能有效治疗初产妇和经产妇压力性尿失禁,两者盆底肌表面肌电信号均升高。初产妇盆底肌功能恢复快,治疗效果优于经产妇。  相似文献   
996.
目的:观察运动贴布(肌内效贴)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亚急性期患者足下垂所致步行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运动贴布组(KT组)、神经肌肉电刺激组(NMES组)、联合组,每组各20例。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2次/d,40min/次),KT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运动贴布治疗(1次/d);NMES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1次/d,20min/次);联合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接受运动贴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以上各组每周连续治疗5天,持续4周。于治疗结束前后分别采用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10m步行能力测试(10mWT)、起立-行走即时测试(TUGT)、生理耗能指数(PCI)对三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结果:三组患者在治疗前的各项评定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各项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各组内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联合组各项评分均优于KT组和NMES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KT组与NMES组各项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运动贴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应用到脑卒中后亚急性期足下垂的患者中能够改善足下垂、提高步行能力、优化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997.
朱慧敏  张新颜  程欣欣  饶江  张羽  刘莉 《中国康复》2020,35(11):563-567
目的:探讨抑制性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镜像神经元训练系统(MNS)对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50例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16例、MNS组16例和联合组18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言语康复训练,MNS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镜像神经元系统训练,联合组在MNS组的基础上给予右侧Broca同源区1Hz的rTMS刺激,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评定3组患者西方失语成套测验(WAB)以及波士顿失语症程度分级(BDAE)评分。结果:治疗3周后,3组WAB各项评分和BDAE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联合组WAB各项评分及BDAE评分显著高于MNS组和对照组(P<0.05),MNS组WAB评分中自发语评分及AQ评分亦高于对照组(P<0.05),BDAE评分MNS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抑制性rTMS刺激右侧Broca同源区联合MNS训练系统对改善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98.
摘要 目的:探讨经外耳皮肤电刺激迷走神经(transcutaneous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t-VNS)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确定入组的4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配至试验组(t-VNS+常规治疗)及对照组(sham-t-VNS+常规治疗)。入组0天进行基线评定,入组后21天进行治疗后的评价。评定内容包括上肢Fugl-Meyer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功能独立性评定(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ment,FIM)。同时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观察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上肢FMA、WMFT、FIM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1天后,两组上肢FMA、WMFT、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并且试验组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结论:t-VNS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具有促进作用,并且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999.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瘫患儿的疗效,探讨此治疗方法对脑瘫儿童综合功能的促进作用。方法:将42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各21例,2组脑瘫儿童均接受康复治疗,包括PT训练、OT训练、语言训练、特殊教育等项目;观察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rTMS。2组患儿在康复治疗前后进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M)和Gesell发育诊断量表检查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儿GMFM评分5个维度均较治疗前有提高,其中维度A、维度B、维度C、维度D组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维度A及维度C 2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周后,2组患儿组内比较显示Gesell评分5个能区均有提高,其中大运动能区、精细动作能区、语言能区组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大运动能区及语言能区较对照组提高得更明显(P<0.05)。结论:rTMS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瘫的效果肯定,可以促进患儿运动功能和语言功能发育。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