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89篇
  免费   388篇
  国内免费   142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139篇
妇产科学   69篇
基础医学   266篇
口腔科学   33篇
临床医学   1008篇
内科学   858篇
皮肤病学   23篇
神经病学   245篇
特种医学   246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791篇
综合类   962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预防医学   397篇
眼科学   30篇
药学   925篇
  6篇
中国医学   129篇
肿瘤学   57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164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142篇
  2018年   137篇
  2017年   143篇
  2016年   161篇
  2015年   195篇
  2014年   386篇
  2013年   398篇
  2012年   404篇
  2011年   416篇
  2010年   368篇
  2009年   326篇
  2008年   308篇
  2007年   275篇
  2006年   290篇
  2005年   261篇
  2004年   217篇
  2003年   168篇
  2002年   157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42篇
  1985年   58篇
  1984年   48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40篇
  1981年   27篇
  1980年   25篇
  1979年   31篇
  1978年   23篇
  1977年   12篇
  1976年   14篇
  1975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硬膜外麻醉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 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组(E组)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组(G组),每组20例.E组:采用L1~2连续硬膜外麻醉,局麻药为1.73%碳酸利多卡因,麻醉平面控制在T6以下.气腹前3 min静脉注射芬太尼0.1 mg,静脉靶控输注血浆靶浓度为1~2 mg/L的异丙酚,手术结束时停止输注异丙酚.G组:以咪唑安定0.03 mg/kg、异丙酚1.5~2 mg/kg、芬太尼2 μg/kg、维库溴铵0.1 mg/kg静脉注射诱导插管,术中控制呼吸:潮气量(TV)8 ml/kg,呼吸频率(RR)12次/min,吸呼比(I∶ E)1∶ 2,吸入1%~2%异氟醚和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芬太尼维持麻醉,手术结束时停止吸入异氟醚.分别在入室时(T1)、气腹时 (T2)、气腹后10 min (T3)、气腹后20 min(T4)、术毕(T5)抽动脉血行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分析,并记录相应时刻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结果 ① PaO2的变化: E组T2较T1升高(P<0.01),T3、T4、T5较T1升高(P<0.05);G组T2 、T3、T4、T5较T1升高(P<0.01).G组T2 、T3、T4、T5较E组升高(P<0.01);② PaCO2的变化: 2组T3、T4均较T1升高(P<0.05),T5均较T1升高(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 2组的pH、SpO2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硬膜外麻醉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可以用于手术时间在1 h以内的妇科腹腔镜手术,但术中要加强呼吸管理.  相似文献   
102.
目的研究陈兰花冲剂对糖尿病足坏疽大鼠肌腱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注射STZ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并以足部注射真菌菌液方法建立糖尿病足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比较陈兰花冲剂及糖脉康对大鼠足部肌腱组织ICAM-1表达的影响。结果糖尿病大鼠模型及糖尿病足动物模型均成功复制。造模后,各模型组大鼠体重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显著升高(均为P<0.05),但陈兰花冲剂组与糖脉康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均为P>0.05);各模型组肌腱组织ICAM-1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陈兰花组明显低于糖脉康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陈兰花冲剂无明显降低血糖作用,但可明显抑制肌腱组织ICAM-1的表达,抑制机体炎性因子的水平可能是其治疗糖尿病足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评价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性试验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临床诊断醛固酮瘤的最佳指标及其切点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167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醛固酮瘤组(93例)、原发性高血压组(74例),并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的差异。对卧位醛固酮,盐水负荷试验、卡托普利试验后醛固酮绝对值和下降率5项指标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绘制并比较其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与原发性高血压组比较,醛固酮瘤组卧位醛固酮水平更高,高血压3级患者的比例更高,血钾均值更低,体位改变和盐水负荷后醛固酮变化率更小(P<0.05)。卡托普利试验后醛固酮下降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于167例高血压患者中诊断醛固酮瘤,卧位醛固酮的AUC为0.975,盐水负荷试验后醛固酮绝对值和下降率的AUC为0.984和 0.680(P<0.001),卡托普利试验后醛固酮绝对值和下降率的AUC为0.949和0.538(P<0.001)。以卧位醛固酮/肾素比值(ARR)>30且卧位醛固酮>17.8 ng/dL为初筛阳性条件时,敏感性96.8%,特异性90.5%。以14.59 ng/dL为盐水负荷试验后醛固酮切点值时,诊断醛固酮瘤的敏感性为90.2%、特异性为97.3%。以19.11 ng/dL为卡托普利试验后醛固酮切点值时,敏感性为88.8%、特异性为95.9%。结论 以卧位ARR>30加卧位醛固酮>17.8 ng/dL为初筛阳性条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盐水负荷和卡托普利试验后醛固酮水平绝对值是确诊醛固酮瘤更合理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联合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2004年9月-2007年3月于大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肿瘤科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21例,采用依立替康(CPT-11)联合5-FU、DDP化疗,其中A组11例,CPT-11100 mg,DDP 60 mg,5-FU1000 mg,1次/d,经肝动脉灌注,B组10例,CPT-11100 mg,第1、8、15天,DDP75 mg/m^2,静脉滴注,5-FU300 mg/d,1次/d,连续7 d,持续静脉灌注,全部21-28 d为1周期。评价指标:有效率、临床获益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AFP下降情况、mTTP、毒性反应。[结果]A组疗效均为稳定,临床获益率100%,AFP下降者占50%,mTTP为5个月,B组1例部分缓解(10%),5例稳定(50%),临床获益率60%,AFP下降者20%,mTTP为5个月。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毒性、肝功能毒性、迟发性腹泻。[结论]CPT-11联合化疗对于原发性肝癌有一定的疗效,与常规治疗相比,疗效相当,但在临床获益率和中位肿瘤进展时间方面显示一定的优势,毒性反应较轻微。其中,肝动脉灌注给药较静脉给药临床获益率较高,毒性反应较低,中位肿瘤进展时间相当,初步认为肝动脉灌注化疗优于静脉全身化疗。但对于无肝动脉灌注治疗指征或已出现血行转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静脉化疗,亦可获得一定的有效率,中位肿瘤进展时间延长,患者可明显获益。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索国产瑞芬太尼用于心脏手术的较低的有效剂量。方法:选择68例首次接受择期心脏直视手术患者,ASA≤Ⅲ级,根据4个不同剂量的瑞芬太尼0.1,0.2,0.3或0.4μg/(kg.min),随机分为四组(即R1,R2,R3或R4组)。以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指导和调控依托咪酯的恒速输注,分别复合不同剂量的瑞芬太尼持续泵注的全凭静脉麻醉,研究心脏手术转流前各种伤害性刺激(气管插管、切皮、锯胸骨3个事件点)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分别记录各事件点前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脏指数(CI)、每搏指数(S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加速度指数(ACI)以及BIS值。MAP、HR或二者同时增加超过基础值的20%,视为有临床意义,表明这些患者对伤害性刺激有反应。结果:四组间及各事件点前后的CI、SI、SVRI、ACI和BIS值无统计学意义。R3和R4组的剂量能较好地预防MAP和HR的增加(P(0.05)。结论:瑞芬太尼0.3或0.4μg/(kg.min)复合依托咪酯恒速输注在体外循环转流前可以减轻应激刺激的血流动力学反应,并可等同于来自相关文献的更高剂量瑞芬太尼而不影响心脏泵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6.
双水止负压输液器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进一次性输液器因回血量少 ,影响穿刺成功率。我们将输液器改装为双水止负压输液器 ,产生管内负压。经临床试验 ,负压组总回血长度 3 90 .4cm ,平均回血长度 8.76cm/例。对照组总回血长度 3 9.9cm ,平均回血长度 0 .89cm/例。经方差处理p <0 .0 0 1 ,有明显临床意义。其优点 :增加穿刺回血量 ,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减少病人的痛苦。操作简单易行 ,减少了中间环节 ,避免了污染的输液反应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评价胃癌术中动脉区域灌注化疗药物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40例经病理确诊的胃癌患者 (治疗组 )于术中经供应肿瘤的区域动脉行插管化疗 ,同时进行手术治疗 ,并与同期术中行全身静脉化疗的 2 4例胃癌患者 (对照组 )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 术后病理检查显示 ,治疗组原发灶中的癌细胞均有不同程度地变性坏死 ,其近期有效率为 95 % ,对照组有效率为 41.6 7%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 .0 5 )。结论 胃癌患者术中经动脉灌注化疗 ,其近期抗癌效果好 ,毒副反应轻 ,对减少或防止术中癌细胞的医源性扩散与种植以及术后复发 ,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8.
高辉 《中原医刊》2007,34(14):6-7
目的观察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在围拔管期镇静的疗效。方法120例术毕苏醒的成年人,随机分成三组.每组40例。Ⅰ组:为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组,采用Graseby3500输注泵TCI模式,于拔管前5min将血浆靶浓度设为0.5-2μg/ml,至拔管时停药;Ⅱ组:为丙泊酚单次注射组,于拔管前5min单次静注0.6~1mg/kg后拔管;Ⅲ组:为对照组,符合拔管指征即予拔管。记录拔管前5min、拔管时、拔管后2min、完全清醒送病房时等各时点的呼吸(R)、血氧饱和度(SpO2)、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心率变异(HRV)、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以及镇静深度。结果三组拔管前5min、完全清醒等各项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时:Ⅰ组BIS69.04±3.9.Ⅱ组BIS65.24±5.6,Ⅱ组BIS85.44±6.1,Ⅰ组与Ⅱ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与Ⅲ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拔管后2min:Ⅰ组BIS72.14±4.0,Ⅱ组BIS64.34±6.6,Ⅲ组BIS73.44±5.3,Ⅱ组较Ⅰ组和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组和Ⅲ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使用丙泊酚的Ⅰ组和Ⅱ组,拔管时Ramsay镇静评分优于Ⅲ组。三组拔管时HR较拔管前5min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高,SBP、DBPⅢ组增高明显,Ⅰ组和Ⅱ组的SBP、DBP增高在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有增高的趋势;使用丙泊酚的Ⅰ组和Ⅱ组的各时点心率变异的LF、HF、LF/HF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丙泊酚靶控输注应用于围拔管期的镇静,可减轻心血管反应,控制更为方便和精确,可整体提高镇静质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持续静滴小剂量肝素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诊断明确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患儿双盲、随机分为治疗Ⅰ组(31例)、Ⅱ组(36例),两组皆建立专用通道。治疗Ⅰ组给予肝素每次62.5~125 u/kg,每4~6小时一次;治疗Ⅱ组给予持续静滴小剂量肝素每24小时60~90 u/kg,其他治疗两组相同。根据病情每日或隔日复查血常规、网织红细胞、凝血系统、3P试验和D-二聚体以指导治疗,为防止肝素所致的出血,及时加用鱼精蛋白。结果两组在住院时间(天)、肝素应用时间(天)、PC恢复时间、D-二聚体恢复时间、治愈(率%)和死亡(率%)比较,治疗Ⅱ组明显优于治疗Ⅰ组,经t检验,P〈0.001,差异显著。结论持续静滴小剂量肝素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疗效肯定,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0.
张晓义  何红 《吉林医学》2008,29(12):976-977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和传统胰岛素皮下注射两种方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强化治疗中的血糖控制及胰岛素用量情况,探讨胰岛素泵使用过程中的护理问题。方法:116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CSII组和MDII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2h血糖、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反应。结果:通过CSII和MDII,患者空腹及餐后2h血糖逐渐降低,但CSII胰岛素用量少、达标时间短,且低血糖发生率低。结论:胰岛素泵是2型糖尿病短期强化控制血糖的安全有效、简便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