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6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1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12篇
内科学   59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237篇
综合类   254篇
预防医学   42篇
药学   124篇
  4篇
中国医学   16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91.
目的探讨切口复方甲硝唑注射对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将136例混合痔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8例采用切口复方甲硝唑注射加常规换药,对照组68例常规换药,观察两组术后2 d、3 d、5 d创面疼痛、水肿情况,评分量化比较,并统计两组创面愈合时间。结果术后2 d、3 d、5 d,治疗组创面疼痛、水肿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切口复方甲硝唑注射用于混合痔术后创面能缩短创面炎症反应期时间,缓解局部疼痛、水肿症状,加速创面愈合过程。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超声多普勒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DC-HAL)治疗痔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我院使用该技术治疗以出血为主的内痔和混合痔25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治疗效果、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22例症状消失,3例好转。随访半年无复发及肛门功能障碍。结论超声多普勒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以出血为主痔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选择性外剥内扎加黏膜桥断桥重建治疗环状混合痔临床疗效。方法将选择性外剥内扎加黏膜桥断桥重建治疗Ⅲ~Ⅳ期环状混合痔40例(治疗组)与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40例(对照组)做比较,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一次治愈、皮赘残留、黏膜外翻方面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结论选择性外剥内扎加黏膜桥断桥重建治疗Ⅲ~Ⅳ期环状混合痔疗效满意,术后肛门功能保持良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94.
为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结合电刀治疗重度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回顾分析采用PPH结合电刀治疗(PPH组)或外剥内扎治疗(外剥内扎组)的重度混合痔患者的资料,对手术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均无复发病例,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但PPH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创口愈合时间及术后疼痛、出血、水肿、尿潴留、肛门控便能力、皮赘及痔核残留等方面明显优于外剥内扎术组。结果表明,PPH结合电刀治疗重度混合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较传统的外剥内扎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95.
为探讨自动痔疮套扎术(RPH)治疗老年人Ⅲ、Ⅳ期内痔的临床效果,采用一次性RPH治疗包治疗26例老年人Ⅲ、Ⅳ期内痔,术后观察其疗效和并发症。结果显示,26例均一次性套扎成功,24例治愈,2例显效,治愈率92.3%,显效率100%;平均手术时间13.6min;17例平均住院4.7d,9例未住院;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无肛门狭窄、肛门失禁等并发症和后遗症。结果表明,RPH是治疗老年人Ⅲ、Ⅳ期内痔的一种微创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疼痛轻微或无痛,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996.
为观察和评价自动痔疮套扎术(RPH)治疗痔的临床疗效,将60例内痔及混合痔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RPH,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结扎术,随访观察并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显示,两组治愈率均为100%,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可以明显减轻术后创面疼痛、出血、排尿困难,缩短愈合时间和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表明,RPH治疗痔操作简单,疗效确切,患者痛苦小,创伤小,愈合快。  相似文献   
997.
肛门病变术后肛门失禁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肛门病变术后肛门失禁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沈阳市肛肠医院2009年1—5月间1074例肛门病变术后患者临床资料及其与术后肛门失禁的关系。结果1074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度失禁144例(13.4%),中度失禁57例(5.3%),无完全失禁病例;总失禁率为18.7%,其中肛瘘术后失禁率为41.8%(107/256),明显高于混合痔(12.4%,73/591)和肛裂(9.2%,21/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行内痔注射术490例混合痔中注射消痔灵大于或等于10ml者术后轻度和中度失禁率分别为10.4%(27/259)和2.3%(6/259):注射消痔灵小于10Inl者分别为9.5%(22/231)和4.3%(10/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行内痔结扎术的354例混合痔中结扎痔核数大于或等于3枚者术后轻度和中度失禁率均为14.1%(10/71):小于3枚者分别为3.9%(11/283)和2.1%(6/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肛瘘和肛裂的手术方式对术后肛门失禁并无显著影响(P〉O.05)。结论肛瘘手术后肛门失禁发生率较高。对于混合痔,结扎痔核的数目不应超过3枚,注射疗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比较地佐辛与芬太尼分别复合罗哌卡因用于痔上粘膜环切术后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时的镇痛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痔上粘膜环切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D组:地佐辛10 mg;F组:芬太尼0.4 mg,各组均复合0.125%罗哌卡因加至100 ml硬膜外镇痛。比较2组术后不同时点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病人自控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泵的患者按压次数(D1)与实际进入次数(D2)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2组术后各时点的VAS评分及D2/D1比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中有9例出现恶心,7例出现呕吐,与D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0 mg的地佐辛复合0.125%罗哌卡因对痔上粘膜环切可达到有效的硬膜外镇痛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硬膜外术后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999.
目的观察和评价多区域皮桥整形搭桥辅助PPH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多区域皮桥整形搭桥辅助PPH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外剥内扎术。观察两组在手术时间、创121愈合时间、恢复工作时间、术后并发症、治愈率及复发率等方面指标,根据疗效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在手术时间、治疗效果、创口愈合时间、恢复工作时间、治愈率及复发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区域皮桥整形搭桥辅助PPH术是治疗环状混合痔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00.
分段齿形外剥内扎加附加术治疗63例环状混合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状混合痔是肛肠疾病中的常见病,也是混合痔中较严重的一种。该病治疗的关键是既要去除痔核,又要保护肛门的形态和功能。2006年7月~2007年6月我们采用分段齿形外剥内扎加附加术治疗环状混合痔63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临床观察发现本术式能避免皮赘残留,有效地保护肛门外形,且术后并发症轻,肛门功能正常,愈合时间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