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6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108篇
耳鼻咽喉   102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8篇
基础医学   60篇
口腔科学   139篇
临床医学   126篇
内科学   61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380篇
特种医学   54篇
外科学   581篇
综合类   423篇
预防医学   21篇
眼科学   47篇
药学   47篇
  4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8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脑实质内小占位病灶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手术治疗脑内小占位病灶45例,其中经颅骨钻孔CT立体定向下摘除病灶19例,而3例是以显微手术完成的。在CT立体定向下用显微手术摘除脑实质内小占位病灶具有定位准确,更易保护脑组织及血管,使术后患者脑组织功能保持或优于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22.
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筋膜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为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筋膜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巨微解剖、全身动脉放射显影及电脑图像分析技术 ,解剖观察了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与分布情况。结果 :腓肠外侧皮神经于腓骨头上方 ( 7.1± 1.3 )cm ,中线外侧 ( 1.8± 0 .6)cm起自腓总神经 ,分支分布于小腿后外侧上 2 /3部 ,末端与腓肠内侧皮神经相吻合。其营养动脉主要为窝外侧皮动脉 ,于腓骨头水平面上方 ( 4 .6± 2 .3 )cm处发自动脉 ,并于腓骨头上 ( 4 .6± 1.2 )cm ,中线外侧 ( 2 .1± 0 .5 )cm处开始伴行腓肠外侧皮神经下降 ,下端主要与腓动脉穿支吻合 ,形成一营养血管链。结论 :以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链为蒂可以设计近端或远端蒂岛状筋膜皮瓣。  相似文献   
23.
经翼点入路鞍区手术间隙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为鞍区显微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 对 10具成人尸体头颅的鞍区手术间隙及邻近血管、神经进行解剖学观察、测量。结果 大脑中动脉M1段在距颈内动脉分叉部 18.4± 3.2mm处形成初级分叉 ,向后上方发出约 14支穿支 ,分布至基底节区。鞍结节后缘至视交叉前缘相距 5 .6± 1.1mm ,两侧视神经内侧缘间最大距离 10 .5± 1.4mm。颈内动脉从内侧壁发出 3.2支垂体上动脉 ,终止于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和垂体柄 ;视神经 -颈内动脉三角三边长度分别为 6 .6± 0 .6mm ,6 .9± 0 .7mm ,4 .0± 0 .4mm。颈内动脉 -小脑幕三角三边长度为 8.8± 0 .7mm ,6 .7± 0 .7mm ,4 .4± 1.0mm ,后交通动脉起自颈内动脉后外壁距分叉部 7.7± 0 .5mm ,止于大脑后动脉 ,全长 18.7± 2 .3mm ,途中发出 7.4条穿通支。脉络膜前动脉从距分叉部 4 .4± 0 .6mm处发出 ,向后方走行 ,发出细小分支 ,分布于钩回、脉络丛。前交通动脉全长 1.9± 0 .3mm ,在前交通动脉上方 0 .9± 0 .2mm ,大脑前动脉A2段前外壁发出Heubner回返动脉 ,分布于胼胝体、基底节、下丘脑及额叶脑组织。结论 应用这些间隙的解剖学测量可指导与鞍区相关的手术 ,安全显露鞍区解剖结构 ,不损伤重要的血管和神经。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前臂游离皮瓣在舌-口底软组织缺损修复与重建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资料完整的住院患者5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术后愈合良好,随访1-14年总成功率达81.4%,患者语言,吞咽等功能较满意。结论:前臂游离皮瓣具有血运丰富,解剖恒定,厚度适中,容易折叠,便于操作等优点,是舌一口底软组织缺损修复与重建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神经鞘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方法。方法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 ,治疗中央型和边缘型神经鞘膜瘤 38例。结果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全部治愈 ,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摘除神经鞘膜瘤无副损伤 ,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6.
王晓丽  胡俊喜 《医学信息》2007,20(10):874-875
目的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32只眼,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进行视网膜放液或不放液,视网膜裂孔及变性区冷凝,硅胶块填压和/或环扎,术后观察视力恢复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手术显微镜下患眼视网膜冷凝呈灰白色均清晰可见,无严重手术并发症。1次手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30只眼,占93.4%,再次外路手术复位2只眼。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外路显微镜直视下手术,具有简单方便直观、效果良好、成功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27.
听神经瘤手术保留面神经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面神经在脑桥小脑角、内耳道的显微外科解剖 ,为听神经瘤手术保留面神经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采用头颅标本 2 0例 ,对 4 0侧脑桥小脑角部位的面神经进行显微外科解剖观察。结果 :在桥延沟 ,面神经运动根在前庭蜗神经根内侧稍上方 ( 1 .98± 0 .1 0 ) mm,展神经根外侧 ( 8.76± 1 .4 2 ) mm,在舌咽神经根出脑干处的上方约 ( 8.1 5± 2 .1 8) mm。在脑桥小脑池 ,4 0侧面神经共有 62支营养血管 ,主要来自小脑前下动脉及其分支 ;在内耳道有营养动脉 1 7支 ,主要来自迷路动脉。 结论 :熟悉面神经在脑桥小脑角及内耳道的显微解剖 ,有助于听神经瘤术中定位面神经 ,提高面神经保留率。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岩斜区肿瘤外科治疗手术入路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7年至2000年6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17例岩斜区肿瘤。12例肿瘤直径大于4cm。采用6种手术入路:颞下-小脑幕;天幕上下联合;颞下-乙状窦前;枕下乳突后;枕下远外侧;额眶颧入路。结果:肿瘤全切除12例(71%),术后恢复良好者11例(65%),术后新增颅神经损害6例(35%)。结论:选择和掌握适合的颅底手术入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入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岩斜区肿瘤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9.
[目的 ]研究声带息肉和声带小结的治疗方法 .[方法 ]对 30例声带息肉患者和 2 0例声带小结患者进行了喉显微外科手术或激光喉显微外科手术 ,并在术前及术后分别测量了其发声效率 .[结果 ]在声带息肉组中 ,手术前后发声效率有显著性差异 ;在声带小结组中 ,手术前后发声效率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对于声带息肉患者喉显微外科手术 (包括激光 )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对于声带小结患者 ,当各种保守治疗无效时 ,考虑选择喉显微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30.
前中颅底沟通瘤的手术入路和显微切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前中颅底沟通瘤的手术入路和颅底重建的方法。方法:采用经额鼻筛眶入路、经额颞眶颧入和经额颞联合耳前颞下入路暴露肿瘤,予于显微手术切除。结果:17例该部位肿瘤施一微手术治疗,肿瘤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3例。手术结果良好,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前中颅底内外沟通瘤应根据肿瘤位置、侵犯范围选择适当手术入路,充分暴露病灶,有利于广泛切除肿瘤。颅底重建是避免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