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4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49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70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7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21.
通过设立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在治疗抑郁症过程中,电针对氟西汀副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电针对氟西汀的副作用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且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其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2.
电针预测周围性面瘫的预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用电针对周围性面瘫的预后进行预测。[方法]取牵正、地仓二穴,针刺后用连续波连接二穴,观察面部肌群的收缩情况来判断面瘫的预后情况。[结果]电针在治疗面瘫的同时可以预测预后。[结论]电针可以预测面瘫的预后,简单、安全、经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3.
电针对糖尿病大鼠脑组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对糖尿病大鼠脑组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四氧嘧啶腹腔注射法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糖尿病大鼠脑组织游离氨基酸含量并观察电针的影响。结果电针组血糖治疗前后差异非常显著(P<0.01),但仍然高于正常组(P<0.001);糖尿病模型组脑内游离氨基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甘氨酸、γ-氨基丁酸均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电针组4种游离氨基酸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其中Gly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电针能够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可以抑制糖尿病大鼠脑组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升高。  相似文献   
24.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不同穴组对急性脑缺血大鼠72h后脑组织神经肽Y(neuroptide Y NPY)含量和NPYmRNA表达的影响,比较电针不同穴组的针刺效应并探讨其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2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人中、百会组,肝俞、肾俞组,曲池、足三里组,每组5只;右颈外动脉插入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MCAO)模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NPY,RT-PCR半定量分析法测NPYmRNA的表达。结果大鼠MCAO急性脑缺血72h后,电针人中、百会组及肝俞、肾俞组使脑组织NPY含量及NPY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曲池、足三里组对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电针人中、百会组及肝俞、肾俞组可抑制脑组织NPYmRNA的表达,降低NPY的含量,对抗脑缺血损伤,且两穴组针刺效应相近而优于曲池、足三里组。  相似文献   
25.
电针治疗40例中风偏瘫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电针和毫针刺法分别治疗中风偏瘫肩-手综合征40例,两个疗程后显示电针对手背水肿、手部皮温升高及屈指时手痛的疗效优于毫针刺法(P<0.05);指关节和肩关节功能积分增加3分以上(包括3分)的疗效电针组分别优于毫针组(P<0.05);总显效率电针组(75%)优于毫针组(50%,P<0.05)。提示电针产生肌肉节律性收缩具有"肩-手泵"样作用,这对消除手背水肿,防止手部肌肉萎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6.
贾萍  陈刚  陈日新 《四川中医》2007,25(3):12-14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家兔胃电节律紊乱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胃动力障碍的时效关系。方法:静脉注射红霉素复制家兔胃电节律亢进模型后,分别给予3Hz、20Hz、100Hz频率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位,应用IEGG谱分析仪记录电针作用时及电针作用后10分钟的胃电总功率(PTP)。结果:100Hz频率电针作用时家兔胃电PTP显著降低(P<0.05),3Hz、20Hz电针作用时PTP无明显变化(P>0.05);三种频率电针作用后10分钟PTP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电针对家兔胃电节律紊乱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可使亢进的胃肠运动降低,且电针后效应优于即时效应。  相似文献   
27.
为探讨电针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制作VD大鼠模型,Morro水迷宫检测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和搜索策略,HE染色观察海马的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染色观测海马神经元细胞Noxa、Caspase-3的表达。结果:电针治疗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减轻VD大鼠海马病理损害,减少VD大鼠的海马CAl区Noxa、Caspase-3表达阳性细胞数(P〈0.01)。说明电针治疗改善海马神经元的凋亡状况.从而促进智能恢复.  相似文献   
28.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脉冲频率对切卵大鼠松质骨结构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的最佳刺激参数。方法:采用电针2Hz、100Hz、2/100Hz不同频率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进行治疗,以倍美力灌胃作为对照组,观察Micro-CT下大鼠松质骨空间结构参数以及血清E2、PICP、ICTP的变化。结果:电针组能不同程度提高模型大鼠骨小梁数目、厚度、骨体积分数和血清E2、PICP含量,减小骨小梁间隙、骨表面积体积比,降低血清ICTP水平;其中以100Hz频率电针组疗效更为明显。结论:电针对骨质疏松大鼠骨小梁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且这种保护作用以100Hz频率电针刺激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9.
电针阳明经穴位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针阳明经穴位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54例早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A、B、C三组,A组行运动疗法,B组行运动疗法加电针阳明经穴,C组行运动疗法加平衡肌张力针法,2周和4周后,根据Ashworth痉挛评级和Fugl-Meyer评定(FMA)评定两组疗效。结果3组治疗后运动功能明显改善、肌张力提高,但B、C组评分高于A组(P<0.05)。治疗4周后B组较C组、A组下肢Ashworth分级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偏瘫患者阳明经穴位主要提高患者肌张力,对软瘫期运动功能康复可能有效,而不适用于痉挛期。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游泳训练对脊髓全横断大鼠脊髓神经营养因子-3(NT-3)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影响。方法:雌性成年SD大鼠180只,随机分为6个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损伤组,游泳组,电针组,联合组),每组30只。制作脊髓T10全横断损伤模型。术后第5天开始电针及游泳训练(电针每天30min,电流1m A,频率为2/100Hz,波型为疏密波。游泳第1周游一组,以后每周加一组,一组时间为4min。每周治疗7次)。对照组不进行治疗。术后7d、14d、21d、28d、35d进行运动功能评估(BBB评分),治疗结束时取材。用免疫组化及生化来检测相关因子的表达。结果:(1)各治疗组的运动功能评分较损伤组均有提高(除第1周(P0.05)),并随时间的延长效果更为明显;在各干预组中,联合组运动功能的恢复最为突出(P0.01)。(2)治疗组大鼠脊髓损伤区NT-3表达较损伤组均有提高(P0.05),并随时间的延长而提高,治疗组之间联合组NT-3的表达更为突出(P0.01)。(3)各治疗组中血清ALT、AST的表达水平较损伤组均有下降(P0.05),联合组下降最为明显(P0.01)。结论:游泳训练及电针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将两者联合应用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