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5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2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25篇
临床医学   118篇
内科学   27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24篇
特种医学   134篇
外科学   93篇
综合类   209篇
预防医学   28篇
眼科学   114篇
药学   70篇
  1篇
中国医学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1.
本文报道经CT扫描、腰穿检查确定的脑挫裂伤40例的临床分析,脑挫裂伤发生部位以及脑挫裂伤与着力点的关系均与一般统计相符,但本组病例伤后昏迷时间在30分钟以内通常被认为是脑震荡表现的有80%,且有3例伤后无昏迷,故头部外伤病人,如未经腰穿检查,CT扫描,单凭昏迷时间有无长短有时难以作出脑震荡与脑挫裂伤的鉴别诊断,此外,意识障碍的深浅也与颅内压高低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92.
MRI脂肪抑制序列在急性膝关节骨挫伤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MRI脂肪抑制序列对急性膝关节骨挫伤的诊断和临床价值。方法急性外伤性膝关节损伤55例,其中,X线和CT检查有骨折17例,未发现骨折38例。行MRI常规TiWI和质子脂肪抑制序列矢状位、冠状位或加轴位扫描。结果 常规X线或CT发现骨折17例,MRI除显示骨折线外能显示其周围的骨挫伤;38例X线和CT检查未发现骨折者,MRI发现骨挫伤,T1WI表现为线条状、网格状或地图样低信号,脂肪抑制序列清晰显示为高信号。结论 MRI脂肪抑制序列能清晰显示常规X线难以显示的骨髓水肿、出血和骨小梁微骨折。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讨视网膜挫伤后各期血清铁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机制。方法 对90例视网膜挫伤病例分为3组,每组30例,将视网膜挫伤分急性期(伤后7天以内)。恢复期(伤后8-12天)。陈旧改变期(伤后21-40天)。采肘静脉血,用JY-70(Ⅱ)合并型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并与200例正常人对照,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在急性期血清铁含量增加,与正常组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恢复期血清铁含量接近正常,P>0.05,无差异。陈旧改变期血清铁含量低于正常组,P<0.01,有显著差异。结论 根据血清铁含量变化,在治疗上限制或补充含铁的药物和食物,有助于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有创通气治疗连枷胸合并肺挫伤的时间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2004年1月至2006年7月收治的16例严重连枷胸合并肺挫伤患者,在脉搏氧饱和度(spO2)〈90%、动脉氧分压(PaO2)〈60mmHg时行有创通气,并观察各种参数的变化、气管内固定时间、机械通气的并发症及治疗效果。结果有创通气后PaO2、氧合指数(PaO2/FiO2)分别由机械通气前(55.1±5.0)、(266.3±32.5)mmHg升高为(80.5±14.6)、(323.5±26.5)mmHg(P〈0.01)。SpO2从(83.9±6.0)%上升至(94.6±1.2)%(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由(33.0±6.9)mmHg恢复为(37.2±2.4)mmHg(P〈0.01),心率(HR)从(108.7±10.8)降至(86.5±7.1)(P〈0.01),血压在机械通气前为(130.9±20.5),治疗后为(123±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治愈14例,肺部感染9例,2例死于重型颅脑损伤。结论有创通气不仅能固定连枷胸,而且可有效地治疗肺挫伤。采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治疗(VAP bundle)是防治肺部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双额颞部开颅一次成型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治疗组在手术时整块去除骨瓣、结扎矢状窦并完全剪开大脑镰,对照组采用常规保留骨桥但不剪开大脑镰,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恢复良好23例,中度残疾13例,重度残疾2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6例;对照组恢复良好15例,中度残疾10例,重度残疾7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8例,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对中重度患者短期临床效果显著(P0.01)。结论该术式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症状的临床疗效肯定,安全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总结应用原位再生复原技术(MEBT/ MEBO) 治疗颅脑损伤[1] 昏迷躁动患者皮肤挫擦伤的护理方法, 创建规范的护理工作流程。方法 颅脑损伤昏迷躁动患者在做好入院护理、心理护理、面部护理、全身护理、出院后护理等一系列护理工作时, 特别要重视心理护理(包括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及创面护理(患者躁动不合作, 创面需要反复护理)。结果 规范了应用MEBT/ MEBO[2] 治疗颅脑损伤昏迷躁动患者皮肤挫擦伤的护理方法, 并总结了MEBT/ MEBO 在颅脑损伤昏迷躁动患者皮肤挫擦伤中应用的规范护理操作流程。结论 规范的护理方法保证了应用MEBT/ MEBO 治疗的颅脑损伤昏迷躁动患者创面的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97.
1 病历摘要患者男,28岁.在约8 m高处作业时双手不慎与10 kV高压电线接触,致身体多处烧伤并坠落,着地后昏迷约10 min.被送至当地医院治疗,CT检查示双侧枕部硬脑膜外血肿、左侧枕叶挫裂伤,给予抗休克、左上肢切开减张等治疗.伤后5d转入我院.患者入院时意识清楚,精神差,诉头痛、视物模糊;创面分布于头颈项部、双手、左前臂及左肩部,枕部约有5 cm×4 cm头皮缺损,颅骨外露且部分炭化,周围见约10 em宽皮革样焦痂.入院诊断:(1)高压电烧伤,总面积为6%,其中深Ⅱ度1%、Ⅲ度1%、Ⅳ度4% TBSA (2)双侧枕部硬脑膜外血肿,左侧枕叶脑挫裂伤,部分硬脑膜缺损,部分颅骨全层坏死.见图1.伤后14 d头颅CT检查结果见图2.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视神经挫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2009-01/2011-05于沧州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视神经挫伤患者72例72眼。其中36例36眼应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行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为治疗组,36例36眼应用传统药物治疗为对照组。 结果:治疗28d后,治疗组的视力、眼底及视野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视神经挫伤是一种有效易行的手段。  相似文献   
99.
李智成  王长涛  熊健  王冬冬  周昕 《健康研究》2012,32(3):170-174,241
目的 分析和讨论连枷胸伴和不伴肺挫伤行胸壁固定手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及其效果,并明确肺挫伤的影响;方法 42例连枷胸手术内固定患者,男34例,女8例,年龄20-77(50.9±12.3)岁.根据患者有无肺挫伤,将42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有连枷胸无肺挫伤组(n=11);B组—连枷胸伴肺挫伤组(n=31).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肋骨骨折数、伴发伤、术前胸引数、肋骨固定数、住院时间、手术时机、ICU数、机械通气数和并发症情况等;结果 所有42例患者术后连枷胸消失,左右胸廓基本对称,未见反常呼吸和胸壁坍陷等征象.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肋骨骨折数、术前胸引数、肋骨固定数、住院时间、手术时机、ICU数、机械通气数和并发症等情况虽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B组患者有更高的ICU入住率和机械通气率.B组中有2例高龄男性患者分别死于休克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结论 连枷胸伴发肺挫伤患者虽有更高的ICU入住率和机械通气率,但也适于手术胸壁固定,并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0.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anisodine combined with cytidine-5'-diphosp-bocholine (citicoline) in the treatment of early optic nerve contusion. Methods: A total of 33 subjects eligible for inclusion were selected from 105 patients clinically diagnosed with optic nerve contusion.These patients , and were subsequent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n=16) and the interventionexperimental group (n=17).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participants received therapy consisting of glucocorticoids, mannitol, vasodilators and vitamin B. Th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intervention group additionally received anisodine in combination with citicoline. The visual acuity was graded on a scale from 0 to 8. Results: Prior to treatment, the 25th, 50th and 75th percentiles of visual acuity grade were 3, 4 and 6.75 for the controls, and 3, 4 and 6.5 for th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intervention group. (P=0.97). After treatment, the 25th, 50th and 75th percentiles of visual acuity grade were 4, 6 and 7.75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7, 7 and 8 in the interventionexperimental group. (P=0.046).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in both control (P=0.005) and experimentalintervention groups (P=0.001) when comparing presenting visual acuit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anisodine and citicoline with standard steroid and mannitol therapy appears to be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early optic nerve contu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