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3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84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53篇
口腔科学   88篇
临床医学   67篇
内科学   258篇
皮肤病学   73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407篇
预防医学   35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120篇
中国医学   495篇
肿瘤学   6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 探讨消萎灵I号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的疗效。方法 将 7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服用消萎灵I号胶囊治疗组 5 2例、服用维酶素治疗对照组 2 6例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主症、镜检及病理变化。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5 ) ,其胃镜下黏膜相及活组织病理的炎症、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等病变明显改善 (P <0 .0 1)。结论 消萎灵I号胶囊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的有效方药。  相似文献   
92.
本文应用体外培养掺入~3H-TdR的放射自显影术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细胞动力学特点,并试图以标记指数(LI)为依据进行分级,即根据胃粘膜病情轻重不同按标记指数划分为四级。0级的病理改变为慢性浅表性胃炎,Ⅰ级为轻度CAG,Ⅱ级为中—重度CAG,Ⅲ级为胃癌。这种分级的意义在于从细胞动力学角度正确判断病理改变程度,用以作为CAG病情演变的观察指标,并检出易发生癌的“高危险性”胃粘膜。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气虚血瘀热郁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期病变的病理基础,制定益气活血清热方,设胃宁冲剂为阳性对照组,观察该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期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64例,对照组63例,3个月为1个疗程,服药2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3个月、6个月有效率为75.0%、95.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4%、63.5%(P<0.01);治疗组对胃镜、萎缩、肠化的疗效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对炎症的改善作用2组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2组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痞满、纳差、嗳气、便溏积分及总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萎缩、肠化积分也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而治疗组积分又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益气活血清热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期病变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4.
本文用免疫组化及透射电镜观察浅表性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G细胞数量及形态变化。胃窦部粘膜68例,其中正常胃粘膜12例,浅表性胃炎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50例。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G细胞数均比正常者减少,特别是后者。随着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的加重,G细胞数也随之减少。慢性萎缩性胃炎G细胞分布不均,肠化区无G细胞,腺上皮不典型增生区G细胞明显减少。电镜观察详细地描述了正常胃粘膜和慢性萎缩性胃炎G细胞的形态。讨论了慢性萎缩性胃炎G细,胞数量减少和分布不均的原因,及其与胃癌的关系。  相似文献   
95.
人胃黏膜幽门螺杆菌基因亚型检测与胃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YE  Gong YH  Sun LP  Wang YL  Chen TJ  Yuan Y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9):1342-1346
目的 探讨利用胃黏膜直接提取DNA检测幽门螺杆菌(Hp)基因亚型,以进行临床Hp感染判定的可行性,并进而探讨各基因亚型Hp感染与胃疾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已知病理诊断的胃黏膜活检标本217例,进行细菌培养,同时提取黏膜Hp-DNA及菌种DNA,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检测幽门螺杆菌ureB、cagA、vacA、iceA和baba2基因亚型.结果 胃黏膜来源HP-DNA与菌种来源Hp-DNA检测ureB、cagA、vacAs1、vacAm1b、vacAm2、iceA1、iceA2和baba2亚型,两者符合率分别为74.23%,73.39%,93.69%,62.16%,78.16%,89.13%,88.37%和7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疾病组间,幽门螺杆菌ureB、cagA、vacAs1、vacAm1b、iceA1、iceA2和baba2亚型分布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acA s1m1基因型在浅表性胃炎组(22.22%)分布频率最高,与萎缩性胃炎组(5.7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16,P=0.004);vacA slm2基因型在萎缩性胃炎组(47.14%)分布频率最高,与浅表性胃炎组(18.8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336,P=0.000).结论 胃黏膜直接提取DNA检测Hp基因型可以用于Hp感染的快速诊断.VacA s1m1基因型与浅表性胃炎相关,VacA s1m2基因型与萎缩性胃炎相关.  相似文献   
96.
李蕾  姜娜  韦雪磊 《中外医疗》2016,(24):39-42
目的:比较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9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活检患者病变处并实施病理检查,比较分析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计算出内镜下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结果内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98例患者中,经过病理检查诊断为该病的65例,诊断符合率是66.33%,这些确诊病例中有44例为肠上皮化生,21例上皮内瘤变;那些在胃内镜检查中表现出黏膜皱裂趋于平坦或者消失、胃黏膜以红白相间呈现、以白相为主及血管透见等病理症状确诊为该病符合率为91.6%,胃镜检查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病理症状确诊为该病符合率为81.26%,2种病理症状的疾病确诊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检查仅仅看到黏膜皱裂变平或消失,红白黏膜相间,并以白相为主,血管透见内镜表现的疾病诊断符合率为43.5%,与上述2种病理表现的诊断符合率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关系密切,患者胃内镜检查病理表现特征主要是胃黏膜变薄、白相及胃黏膜粗糙,应结合使用胃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7.
本文研究非手术胃自发性肠胃返流(SDGR)引起的空腹胃液总胆汁酸浓度(CTBA)增高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关系。206例慢性胃炎(CG)中96例CTBA增高(>100μg/ml),占46.6%,为返流组。非返流组CG、返流组CSG、返流组CAG与返流组中CAG伴中、重度IM者的CTBA呈递增关系,差异显著(P<0.05),提示SDGR与CG、CAG、IM的发病及其程度密切相关。胃镜下可见胆汁返流特征的列为显性SDGR,该组的CTBA值以及CAG、CAG属中、重度者、CAG伴中、重度IM的比率均高于隐性SDGR组,认为CTBA测定在SDGR的确定及其程度的判断中更有价值。本文提出SDGR性CAG的分型与其诊断标准,强调重视该型患者在治疗中的特殊性,可能对胃癌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8.
目的观察过热、过咸饮食引起胃黏膜损伤以致造成胃黏膜萎缩的过程中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动态变化。以及在该过程中采用抗氧化荆干预胃组织和血清中氧化损伤重要指标丙二醛(MDA)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55℃、1.5%NaCl 对实验大鼠连续灌胃每日1次,对照组采用等量的25℃水灌胃。在灌胃期间每隔4周处死一批大鼠。将大鼠麻醉后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同时摘取胃组织,制成组织匀浆,分别采用试剂盒测定血清和胃组织中NO和NOS。采用Lowry’s法测定组织匀浆中总蛋白的含量。结果实验动物血清中NO和NOS活性随着大鼠周龄的增加而升高,以热盐水组升高显著。胃黏膜组织中NO和NOS活性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而12周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表现出了下降的趋势。结论提示热盐水所致萎缩性胃炎的发病过程中NO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
BackgroundThe factors influencing new markers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detected by impedance-pH monitoring – mean nocturnal baseline impedance (MNBI) and post-reflux swallow-induced peristaltic wave (PSPW) index – need to be evaluated.AimTo compare endoscopy-negative heartburn with chronic autoimmune atrophic gastritis (CAAG).Materials and methods24 patients with CAAG, 25 with 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NERD) and 25 with functional heartburn (FH) were included. In all patients the main impedance-pH monitoring parameters were calculated.ResultsCAAG and NERD patients had a number of reflux events (non-acid ones being more common among the former group)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found in FH (p < 0.001). MNBI decreased progressively in FH (>3000 Ohm), CAAG (>2000 Ohm) and NERD (<1000 Ohm) patients (p = 0.0046). The PSPW index was similar between CAAG and NERD patients but significantly lower in comparison to FH (p < 0.0001).ConclusionPatients with CAAG have evidence of non-acid reflux based on the high number of reflux events and confirmed by low values of MNBI and PSPW index. MNBI is a strong marker of acid/non-acid reflux-induced mucosal damage, whereas the PSPW index can reliably discriminate patients with reflux from those with FH, independently of the acidity of refluxate.  相似文献   
100.
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雒明池 《天津中医药》2007,24(4):281-282
[目的]探求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有效方法。[方法]将78例CAG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32例)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8.26%,其中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9.13%,胃镜下形态改善总有效率为84.78%,病理变化总有效率为71.74%,清除幽门螺杆菌(Hp)总有效率为80.0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提示中药具有缓解和消除症状,改善胃镜下形态,清除Hp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