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37篇
  免费   1896篇
  国内免费   734篇
耳鼻咽喉   469篇
儿科学   784篇
妇产科学   199篇
基础医学   1474篇
口腔科学   42篇
临床医学   3155篇
内科学   7564篇
皮肤病学   50篇
神经病学   1472篇
特种医学   2497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4318篇
综合类   3372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预防医学   509篇
眼科学   182篇
药学   1316篇
  12篇
中国医学   357篇
肿瘤学   690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467篇
  2022年   857篇
  2021年   1149篇
  2020年   1120篇
  2019年   1077篇
  2018年   1124篇
  2017年   875篇
  2016年   872篇
  2015年   970篇
  2014年   1726篇
  2013年   1880篇
  2012年   1303篇
  2011年   1509篇
  2010年   1204篇
  2009年   1212篇
  2008年   1144篇
  2007年   1221篇
  2006年   1056篇
  2005年   910篇
  2004年   739篇
  2003年   656篇
  2002年   562篇
  2001年   492篇
  2000年   422篇
  1999年   373篇
  1998年   362篇
  1997年   310篇
  1996年   299篇
  1995年   290篇
  1994年   287篇
  1993年   235篇
  1992年   215篇
  1991年   178篇
  1990年   146篇
  1989年   138篇
  1988年   118篇
  1987年   105篇
  1986年   98篇
  1985年   117篇
  1984年   110篇
  1983年   42篇
  1982年   100篇
  1981年   77篇
  1980年   69篇
  1979年   50篇
  1978年   39篇
  1977年   26篇
  1976年   23篇
  1974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与DSA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和冠脉造影对比,评价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8例患者同时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有创性冠脉造影检查,依据AHA17段分段法,评价所有有效节段,并将两者进行对比。结果:冠脉造影显示阴性病例占7.1%(2例),单只病变占21.4%(6例),多支病变占71.4%(20例)。按节段分析,CT检出冠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1%,94.6%,90.0和95.3%。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传统的冠脉造影检查对检出正常冠脉节段以及狭窄节段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2.
肝移植术后并发胆道狭窄和胆泥淤积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和胆泥淤积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对39例肝移植术后并发胆道狭窄和胆泥淤积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T型管胆道造影、CT和MRI检查诊断胆道狭窄伴胆泥形成39例,38例介入治疗后胆道梗阻症状明显缓解;1例介入治疗后胆道梗阻症状未明显改善,后行外科胆管修补术。结论:T型管胆道造影或直接经皮胆道造影对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和胆泥淤积诊断特异性及敏感性最高,放射介入和内镜介入技术对其均发挥重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介入疗法在急性肢体动脉闭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8例急性肢体动脉闭塞介入治疗经验。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和动脉内溶栓术治疗上肢动脉闭塞5例、腹主动脉下段闭塞1例、下肢动脉闭塞22例。结果经术后4个月~9年临床观察,急性单段动脉闭塞血管再通率为100%(8/8例)、多段动脉闭塞血管再通率为80%(16/20例),总血管再通率为85.71%(24/28例)。结论介入疗法是治疗急性肢体动脉闭塞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4.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细胞癌经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失去手术机会的肝细胞肝癌,介入治疗是目前比较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因其复发、转移率高,故术后寻找一种简便、有效的监测方法客观评价其疗效显得尤其重要。本文综述了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细胞肝癌经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评价的应用,及与其他影像学方法比较和其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55.
112例脑动脉系统微栓子监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脑动脉系统微栓子 (MES)的产生机制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将 112例 MES监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微栓子检出率为 33.93% ,且全部见于有明显脑卒中症状者 ;脑梗死 MES检出率为35 .87%且以原发性大面积梗死为主 ;MES阳性与病程有明显相关 ,病程 <72 h易检出微栓子 ,阳性率为 4 7.72 % ;颅内血管狭窄是微栓子产生的主要原因 ;颈动脉异常与正常组微栓子出现率无明显差异 ,但发现本组病例中微栓子出现以左侧为主 ,与颈动脉病变部位一致率为 5 5 .5 5 % ;确定微栓子来源于有病变的颅外颈动脉 2例 ,来源于有病变的颅内颈动脉系 5例 ,来源于同时伴有颅内外血管病变 12例 ,表明颅内外动脉同时伴有病变时微栓子检出率增高 ;MES的阳性率与血液成分无相关性 ,但在血液成分异常组中血粘度增高以及血小板聚集降低 MES阳性率明显增高。结论 脑动脉系统中监测到微栓子说明患者有活动的栓子来源 ,易发生或复发脑梗死 ,TCD能正确的监测、判断脑循环中微栓子 ,确定其发生率、性质、来源以及与疾病的联系  相似文献   
56.
57.
急性脑梗死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冯金焕  田丽  韩青松 《护理研究》2005,19(24):2169-2170
综述了急性脑梗死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与护理,详细介绍了脑梗死的发病机理、溶栓时机、适应证、介入治疗方法及护理.  相似文献   
58.
奥曲肽对肝动脉栓塞治疗大鼠肝癌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奥曲肽(octreotide)降低肝动脉栓塞(HAE)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生长的作用以及抑瘤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肝内种植Walker 256瘤株制作肝癌模型,分为对照组、Octreotide组、HAE组和HAE+octreotide组共四组。定期切取肿瘤标本测量肿瘤体积,检测标本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各干预组肿瘤体积均小于对照组(P<0.01), HAE+octreotide组肿瘤体积也小于 HAE组(P<0.05); HAE+octrotide组 VEGF表达低于HAE组(P<0.05);Octreotide组、HAE+octreotide组 MVD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对大鼠肝癌的治疗中,行肝动脉栓塞时联用奥曲肽,可降低单纯肝动脉栓塞引起的癌组织 VEGF高表达,减少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加强其抑瘤作用。  相似文献   
59.
Global coronary blood flow and metabolism were measured in seven patients on the first postoperative day following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tracheal extubation produces adverse haemodynamic responses akin to those observed during tracheal intubation. Regional coronary flow and metabolic measurements were made in five of the seven patients. Extubation from a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 of 5 cm H2O was associated with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ise in cardiac index from 3.44 ± 0.23 L · min-1 · m-2 to 3.73 ± 0.15L·min-1 ·m-2 related to an increase in stroke index, without significant changes in heart rate, mean arterial and pulmonary capillary wedge pressure. Consequently the changes in myocardial oxygen consumption (8.52 ± 0.55 to 8.85 ± 0.93 ml · min-1) and coronary blood flow (172 ± 18 to 179 ± 17 ml·min-1) were less prominent than those reported during intubation, where substantial rises in myocardial oxygen consumption and coronary flow occurred. Two patients experienced cardiac lactate production but there were no changes in systemic or coronary haemodynamics, nor were there clinical or electrocardiographic signs of ischaemia. We conclude that extubation does not appear to be associated with adverse systemic or coronary haemodynamic responses in patients following coronary bypass grafting. However, the revascularized myocardium may remain vulnerable to anaerobic metabolism in the immediate postoperative period. Pour savoir si comme ľintubation, ľextubation de la trachée provoque des perturbations hémodynamiques, on a mesuré le métabolisme et la circulation coronarienne globale chez sept patients, au lendemain ďun pontage aorto-coronarien. On a aussi calculé les valeurs régionales de ces mêmes variables pour cinq ďentre eux. Ľindex cardiaque de 3.44 ± 0.23 L · min-1 · m-2 sous pression positive en respiration spontanée (CPAP) de 5 cm. H2O s’est élevé à 3.73 ± 0.15 L · min-1 · m-2 post-extubation avec une augmentation significative du volume ďéjection. La fréquence cardiaque et les pressions artérielles moyennes et capillaires pulmonaires n’ont pas changé. Ainsi ľaugmentation de la consommation ďoxygène du myocarde de 8.52 ± 0.55 à 8.85 ± 0.93 ml · min-1 et celle du flot coronarien de 172 ± 18 à 179 ± 17 ml · min-1 ont été moindres que celles, importantes, déjà observées lors de ľintubation. On a noté chez deux patients une production de lactate par le myocarde, sans changement de ľhémodynamic systémique et coronarienne non plus que de signe clinique ou électrocardiographique ďischémie. Donc, après un pontage coronarien, ľextubation ne semble pas causer ďeffet néfaste sur les circulations systémique et coronarienne, toutefois, le myocarde revascularisé peut demeurer sensible au métabolisme anaérobique.  相似文献   
60.
腰椎全板减压术后顽固下腰痛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分析腰椎全板切除术后残留下腰痛的原因,指导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6~2000年作者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69例获得5年以上随访的患者作为本组研究对象,使用日本骨科学会(JOA)标准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和下腰痛程度进行评分,根据手术前后下腰痛程度的变化将病例分为无残存下腰痛(lowbackpain,LBP)组和残存LBP组,针对术前的临床和影像学参数,使用软件包SPSS13.0进行对数回归分析,确定术后残存下腰痛的临床预测因素,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两组间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腰椎前突角、腰椎活动度和手术减压范围与术后残存下腰痛密切相关。残存LBP组患者术前腰椎生理前突和活动度分别为(22.27°±3.12°)和(22.91°±2.31°),显著低于无残存LBP组患者的腰椎前突和活动度(37.23°±2.19°)和(31.66°±1.52°),P值分别为0.000和0.002;而残存LBP组的减压节段(2.77±0.19节)明显高于无残存LBP组(1.70±0.10节),P值为0.000。[结论]对于术前腰椎前突减小,腰椎活动度下降的椎管狭窄症患者单纯施行多节段的腰椎全板减压容易导致术后顽固性下腰痛的出现,应引起作者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