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42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66篇
  1篇
中国医学   30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41.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通络方与柳氮磺吡啶片联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单纯应用西药柳氮磺吡啶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补肾活血通络方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实验室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情况。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8%,对照组为71.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ESR和CRP均明显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补肾活血通络方与柳氮磺吡啶片联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2.
目的 评价中药汤剂联合柳氮磺吡啶、甲氨蝶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方法 将40例军人强直性脊柱炎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用中药汤剂加柳氮磺吡啶、甲氨蝶呤治疗,对照组(20例)用甲氨蝶呤加柳氮磺吡啶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临床指标,包括腰背痛指数、晨僵时间、外周关节痛指数、胸廓活动度、Schober试验、Bath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性指数(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性指数(BASFI)、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骶髂关节X线分级等.结果 两组治疗后临床指标均比本组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除腰背痛指数、晨僵时间、外周关节痛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药汤剂联合柳氮磺吡啶、甲氨蝶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不良反应少而轻.  相似文献   
43.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四神丸加味汤联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四神丸加味汤联合柳氮磺胺吡啶,对照组单纯应用西药,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54.1%,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为36.4%,总有效率为72.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四神丸加味汤联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来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就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柳氮磺吡啶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2组患者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数( BASDAI )评分、关节肿胀程度、晨僵时间、红细胞沉降率( ESR)、C反应蛋白水平( CRP)均有所下降。观察组患者临床缓解情况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7/50),高于对照组的70%(35/5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5.
目的:比较美沙拉嗪与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方法选取安达市医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7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治疗组采用美沙拉嗪治疗,对照组采用柳氮磺吡啶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优于柳氮磺吡啶,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方法。方法对5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给予柳氮磺毗啶、甲氨蝶呤联合治疗。甲氨蝶呤(MTX)7.5-15.0mg每周1次,柳氮磺胺吡啶(SSZ)1.0g口服3次,d。疗程为1年。结果显效42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出现上腹不适、恶心等消化道反应5例,均能耐受,不需要中断治疗。无效2例,分别为白细胞减少和肝功能损害者,改用其他药物治疗,病情控制好。结论柳氮磺胺吡啶、甲氨蝶呤联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缓解率较高,且副作用较小,药源广泛,价格低廉,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案。  相似文献   
47.
目的:观察乌龙丹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66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乌龙丹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对照组给予柳氮磺吡啶治疗,两组均在必要时给予NSAIDs治疗并记录剂量及用药天数。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实验室指标改变情况。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在晨僵时间、ESR、CRP、BASFI、BASDAI均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少( P<0.05)。结论:乌龙丹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8.
目的 观察沙利度胺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对病情活动及功能活动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沙利度胺片治疗,两组都治疗观察3个月。结果 所有患者都完成治疗,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和83.3%,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脊柱活动度分别为(51.34±11.94)°和(43.14±9.34)°,都明显高于治疗前的(30.42±13.98)°和(30.45±12.87)°,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脊柱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腰椎骨密度T值分别为-0.59±0.32和-0.89±0.13,都明显高于治疗前的-1.21±0.11和1.29±0.15,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腰椎骨密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沙利度胺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有很好的应用安全性,能促进腰椎骨密度的恢复,改善脊柱活动度,从而提高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49.
戴森华 《安徽医药》2017,21(8):1511-1514
目的 探讨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 TNFR:Fc)对强直性脊柱炎(AS)继发骨质破坏及OPG/RANKL系统的影响.方法 纳入门诊及住院确诊为AS病人6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两组,治疗组:rh TNFR:Fc+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对照组: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疗程为24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病人的骨钙素(OC)、C端肽(CTX)及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子配基(RANKL)、骨保护素(OPG),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AS病人骨盆片评分采用Bath AS放射学评分标准评估,选取治疗前与治疗24周后两个时间点,并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 治疗后两组病人OC均较治疗前表达升高,且治疗组表达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CTX均较治疗前表达下降(P<0.05),且治疗组表达要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OPG均较治疗前表达有所提高(P<0.05),且治疗组表达要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RANKL均较治疗前表达有下降(P<0.05),且治疗组表达要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rh TNFR:Fc治疗AS继发骨破坏可有效的降低骨代谢,促进骨形成,且不良反应少,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50.

Backgroun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chronic disability in humans.

Methods

We characterized a model of chronic IBD in young male Wistar rats by administering dextran sodium sulfate (DSS: 0%, 0.25%, 0.5%, or 1% in drinking water) for six weeks, with 0.5% DSS for twelve weeks, following DSS cessation or together with treatment with sulfasalazine for the last 6 weeks. We measured gastrointestinal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stool consistency, blood in stools, small intestine and colon length, intestinal transit and permeability, and gut microbiota, as well as extra-intestinal parameters including oral glucose toleranc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fat and lean mass, and left ventricular stiffness.

Results

At 6 weeks, 0.25–1% DSS produced gastrointestinal changes as diarrhea and blood in stools. At 12 weeks, 0.5% DSS produced chronic and sustained gastrointestinal changes, with marked infiltration of inflammatory cells throughout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nd crypt distortion. Firmicutes increased and Bacteroidetes and Actinobacteria decreased in DSS-treated rats. Changes were reversed by DSS cessation or sulfasalazine treatment. Gastrointestinal permeability and extra-intestinal parameters did not change, so DSS changes were limited to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Conclusion

Chronic 0.5% DSS produces selective and reversible gastrointestinal changes, providing an improved chronic model in rats that mimics human IBD for testing new interven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