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475篇 |
免费 | 1034篇 |
国内免费 | 31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13篇 |
儿科学 | 61篇 |
妇产科学 | 159篇 |
基础医学 | 421篇 |
口腔科学 | 309篇 |
临床医学 | 1700篇 |
内科学 | 503篇 |
皮肤病学 | 60篇 |
神经病学 | 236篇 |
特种医学 | 300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4091篇 |
综合类 | 3929篇 |
预防医学 | 657篇 |
眼科学 | 289篇 |
药学 | 1532篇 |
45篇 | |
中国医学 | 279篇 |
肿瘤学 | 14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132篇 |
2023年 | 253篇 |
2022年 | 393篇 |
2021年 | 496篇 |
2020年 | 536篇 |
2019年 | 414篇 |
2018年 | 401篇 |
2017年 | 460篇 |
2016年 | 493篇 |
2015年 | 504篇 |
2014年 | 1066篇 |
2013年 | 844篇 |
2012年 | 973篇 |
2011年 | 1003篇 |
2010年 | 819篇 |
2009年 | 738篇 |
2008年 | 654篇 |
2007年 | 693篇 |
2006年 | 633篇 |
2005年 | 595篇 |
2004年 | 348篇 |
2003年 | 306篇 |
2002年 | 298篇 |
2001年 | 245篇 |
2000年 | 191篇 |
1999年 | 165篇 |
1998年 | 140篇 |
1997年 | 137篇 |
1996年 | 102篇 |
1995年 | 115篇 |
1994年 | 77篇 |
1993年 | 76篇 |
1992年 | 54篇 |
1991年 | 78篇 |
1990年 | 62篇 |
1989年 | 51篇 |
1988年 | 54篇 |
1987年 | 59篇 |
1986年 | 40篇 |
1985年 | 32篇 |
1984年 | 25篇 |
1983年 | 19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13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5篇 |
1974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81.
目的总结27例肝移植术(OLT)后患者行非肝脏手术的临床麻醉经验,探讨其特点。方法2003年2月—2007年6月共有27例OLT术后患者施行了非肝脏手术,其中,术后早期开腹探查8例,腰椎肿瘤14例,神经纤维瘤3例,上臂肿瘤1例,肾上腺肿瘤1例,5例合并高血压。男性22例,女性5例。26例患者采用了静吸复合全身麻醉;1例患者采用臂丛神经阻滞。结果术后早期开腹探查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02±33)min,19例非肝脏手术时间为(156±21)min;早期开腹探查术术后拔管时间平均为(30±21)min,非肝脏手术术后拔管时间平均为(18±11)min;早期开腹探查术术中出血平均为(282±198)ml,非肝脏手术术中出血平均为(837±221)ml,术中8例患者输血。全部患者均未使用去氧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所有患者无围术期死亡;术后无肺部感染和其他部位感染;术后无一例发生肝、肾功能衰竭;术后未发生一例急性排异反应。结论OLT术后患者再手术的麻醉选择应考虑多方因素,围术期应保持血流动力学平稳,保护肝脏功能,防治感染等。 相似文献
82.
目的 观察曲马多防治硬膜外麻醉期间寒战反应时两种用药方法的临床效果。 方法硬膜外麻醉手术期间发生寒战的 6 0例成年患者 ,当出现寒战分级达 2~ 3级时 ,用室温下盐酸曲马多 1mg kg加氟哌啶 2 .5mg缓慢静脉推注 ,随机分成二组 :研究组 (R组 )与对照组 (C组 ) ,每组各 30例 ;R组在 5min内用上述同样药物和剂量予以肌内注射 ,C组以生理盐水 2ml肌内注射。观察寒战的治疗效果及 6h内寒战复发率。 结果 两组均于静注曲马多后 3min内起效 ,所有病人寒战反应均得到缓解 ,6h内R组均无寒战反应复发 ,C组有 5例再次出现寒战达 2级以上 ,给予追加首次量的 1 2后缓解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 静注加肌注曲马多和氟哌啶可更有效地防治硬膜外麻醉期间的寒战反应。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讨Narcotrend指数(NI)是否可以用于监测氯胺酮的麻醉深度.方法 选择75例ASA Ⅰ ~Ⅱ级行择期全麻手术的成年患者,按照氯胺酮意识消失ED95剂量的不同倍数,随机分为3组,1.2 mg/kg组(K1组,2倍ED95)、1.5 mg/kg组(K2组,2.5倍ED95)和1.8 mg/kg组(K3组,3倍ED95).患者入室平静后,分别静脉注射预定剂量氯胺酮,监测10 min,分别记录给药前(基础值)、意识消失(loss of consciousness,LOC)和意识消失后1 min、3min、5 min、10min共6个时间点的MAP、HR、SpO2、NI、BIS数值及相应OAA/S评分.结果 3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BMI、BIS和NI基础值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静脉注射氯胺酮不同剂量后,NI和BIS均出现了不同幅度的波动,且每例患者波动出现时间、波幅、持续时间个体差异很大.尽管注射氯胺酮后,各组NI值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其中K2组最低NI值(中位数)降至63,随后逐渐回升,LOC后10 min时各组NI基本恢复至基础值.但是每组各时间点间NI值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5);不同剂量氯胺酮对NI值随时间变化无影响(P>0.05);同组各时间点NI与BI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和BIS值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x<0.5).结论 在反映麻醉剂量下氯胺酮的麻醉深度方面,NI与BIS比较并无改进. 相似文献
84.
目的 研究小儿扁桃体射频消融术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时带套囊气管导管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月天津市儿童医院全身麻醉下行扁桃体射频消融术患儿100例。根据气管导管有无套囊选择情况,随机分为带套囊气管导管组(T组)和不带套囊气管导管组(N组),主要观察指标为拔管后有无喘鸣,次要观察指标为控制呼吸时有无漏气、插管后是否换管、拔管后SpO2最低值以及术后插管相关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儿性别构成、年龄、体重和插管管号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中情况比较发现,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患儿中有1例术中出现漏气,有1例更换气管导管,N组患儿中有11例出现术中漏气,有8例更换气管导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毕拔管时喘鸣和拔管后SpO2最低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组患儿拔管时未吸出气管内血性分泌物,N组患儿拔管时有6例出现气管内血性分泌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带套囊气管导管可安全用于8岁以下小儿行全身麻醉下扁桃体射频消融术,且不增加小儿拔管术后喘鸣发生率。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下癫痫病人手术治疗的麻醉方案及管理方法.方法:选择40例需行手术治疗的癫痫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静吸复合麻醉组(A组)和全静脉麻醉组(B组).A组采用七氟烷静吸复合麻醉,B组采用丙泊酚靶控静脉麻醉,观察2组七氟烷吸入浓度及丙泊酚靶浓度分别为1.5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或5.0μg/mL(T1)、1.0 MAC或3.0μg/ML(T2)、0.5 MAC或1.5μg/mL(T3)时ECoG出现爆发性抑制波例数、术中棘波频率变化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在T2、T3时刻,2组癫痫手术过程中ECoG可准确描记癫痫波且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2组病人在T1时刻ECoG出现爆发抑制波的例数最多,随着麻醉药物浓度的降低,2组ECoG监测到的爆发抑制波出现次数逐渐减少.但在不同时刻,2组在血流动力学指标、爆发抑制波和棘波出现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与丙泊酚对癫痫病人ECoG的影响均呈剂量依赖型,但在一定麻醉深度下不影响ECoG对癫痫波的识别及病灶定位,可安全用于癫痫病灶切除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86.
目的 观察腰椎手术中使用不同手术床仰卧位、俯卧位对患者中心静脉压(CVP)与腹内压(IAP)的影响,为临床俯卧位手术液体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14年9月至12月全麻下行腰椎手术的患者36例,手术中使用Jackson手术床(Jackson组)与普通手术床(Normal组)患者各18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仰卧位、俯卧位10 min时、手术结束前俯卧位及手术结束后仰卧位的CVP、IA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以及麻醉诱导后患者仰卧位和俯卧位10、30、60 min时的氧合指数(OI).采用线性回归方程分析IAP与CVP及不同体位IAP、CVP的相关性.结果 与仰卧位相比,两组患者俯卧位10 min时IAP均下降(P<0.01),Jackson组CVP下降(P<0.01),Normal组CVP升高(P<0.01);Jackson组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ormal组MAP、HR均下降(P<0.05);Jackson组OI升高(P<0.01),Normal组O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ackson组患者俯卧位下IAP与CVP呈正相关(r=0.709 3,P<0.01),Normal组IAP与CVP之间无相关性(P>0.05);Jackson组和Normal组仰卧位下CVP与俯卧位下CVP均呈正相关(r=0.760 7,0.829 7;P<0.01);Jackson组和Normal组仰卧位下IAP与俯卧位下IAP均呈正相关(r=0.752 8,0.920 0;P<0.01).结论 使用Jackson手术床的患者翻身前后对循环影响小,俯卧位手术更有利于改善氧合.IAP可作为补液速度和补液量的补充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析球周麻醉和单纯表面麻醉(加结膜下浸润麻醉)在行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接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治疗的74例(80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入选者分成观察组(单纯表面麻醉加结膜下浸润麻醉,46眼)和对照组(球周麻醉,34眼)。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麻醉效果、术前术后的视野、视力及眼压变化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整体麻醉效果、术前术后的视野、视力及眼压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眼压控制情况良好。观察组术后无球结膜水肿及眼睑皮下出血症状。结论:青光眼患者在单纯表面麻醉(加结膜下浸润麻醉)下接受小梁切除术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小剂量甲氧明对剖宫产手术麻醉中产妇血流动力学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间在该院行剖宫产术实施腰-硬联合麻醉产妇285例,分3组,A组麻醉完成后即刻静脉注射盐酸甲氧明1 m g,B组注射2 mg,C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记录入室平静后基础值(T0)、麻醉平卧位即刻(T1)、麻醉平卧后1 min(T2)、麻醉平卧后5 min(T3)、胎儿娩出前1 min(T4)、胎儿娩出后5 min(T5)各时间点产妇的收缩压(SBP)、心率(HR)变化情况,新生儿脐动脉血pH、血气指标[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及出生1 min Apgar评分,观察产妇术中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B组及C组产妇在T2时刻HR明显升高后又明显降低(P<0.05),而A组产妇在T1时刻开始降低后,在T2~T4各时间点HR均明显低于B组及C组,且无较大波动(P<0.05);3组产妇的SBP自T2时刻起均较T0时刻明显降低(P<0.05),但在T2~T4各时间点A组产妇的SBP均明显高于B组及C组(P<0.05);A、B组新生儿脐动脉血pH、血气指标及出生1 min后Apgar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新生儿脐动脉血pH、出生1 min后Apgar评分均明显低于A、B组(P<0.05);A组产妇的不良反应率为2.11%,明显低于B组(9.47)%及C组(1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甲氧明能够有效维持剖宫产术腰硬联合麻醉后产妇血流动力学平稳,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索B 超定位引导骶裂孔穿刺法和传统体表定位法穿刺骶管麻醉的成功率与并发症。方法选取该院肛肠科和泌尿外科97 例会阴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B超定位)51 例,对照组(传统方法)46例。观察组采取线性高频B超探头纵横十字交叉法定位。探及骶裂孔后,将纵置的探头下部置于骶裂孔上方,采用声场内平面技术,将注射针头经超声探头下缘,与皮肤呈45°角缓慢进针。根据超声实时显像图像,引导和调整穿刺方向及深度,直至针尖完全位于骶管腔中。对照组采取传统体表定位法穿刺。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血管损伤率、穿刺次数及穿刺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1 例穿刺失败,是因为初次实施B超定位穿刺时,未注意避开静脉丛,导致血管损伤。结论B 超引导下骶管麻醉,不但大大提高穿刺成功率,而且节约操作时间,减少穿刺次数,减少血管损伤并发症,有很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