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6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53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42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228篇
临床医学   125篇
内科学   178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26篇
外科学   58篇
综合类   412篇
预防医学   693篇
药学   235篇
  2篇
中国医学   116篇
肿瘤学   3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107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205篇
  2013年   148篇
  2012年   182篇
  2011年   182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5篇
  1973年   1篇
  1969年   1篇
  196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31.
目的探讨炎琥宁联合山茛菪碱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将119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34例,给予病毒唑注射液10mg/ (kg/d)治疗;炎琥宁组38例,给予炎琥宁10mg/(kg/d)治疗;炎琥宁联合山茛菪碱组47例,给予炎琥宁10mg/(kg/d),联合山茛菪碱0.2 mg/(kg/d)治疗。根据急性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判断疗效。结果三组的疗效经X2检验,有效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炎琥宁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有良好疗效,而联合山茛菪碱协同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32.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培菲康)联合思密达治疗新生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0例新生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随机分为3组,在液疗、纠酸等治疗基础上,A组加用培菲康治疗,B组加用思密达治疗,C组加用培菲康联合思密达治疗,比较三组临床疗效。结果A、B、C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3·33%、66·67%、93·33%,平均止泻时间分别为(75·21±3·28)h、(73·33±5·05)h、(57·51±5·72)h。无论总有效率或平均止泻时间,C组与A组或B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0·01)。结论微生态制剂(培菲康)联合思密达治疗新生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3.
轮状病毒感染与婴幼儿腹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Rotavirus)感染与婴幼儿腹泻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对我院门诊和儿科的腹泻婴幼儿进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腹泻婴幼儿中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的平均阳性率为64.4%。结论轮状病毒感染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4.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心肌损害多项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心肌损害各项指标的变化。方法将59例大便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患儿空腹抽血查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阳性者30例,与抽血同一天做心电图、心脏彩超。同时抽取健康对照组18例,做相同的检查。结果cTnI、CK-MB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脏彩超EF、FS、E/A、LAD/ASD 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电图研究组较对照组变化明显。结论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可有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多数临床表现轻微,以潜伏型和临床亚型为主,cTnl、CK-MB较灵敏、特异。  相似文献   
135.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致腹泻的婴幼儿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与病情的关系。方法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采用NAC-免疫抑制法测定,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PK)、羟丁酸脱氢酶(HBDH)采用酶动力法测定。测定327例腹泻婴幼儿血清心肌酶谱含量,并根据病情将婴幼儿分为轻症组(166例)和重症组(161例),非轮状病毒腹泻婴幼儿243例为对照组。结果发现对照组心肌酶谱异常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1)。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同时异常的患儿心肌酶升高水平较单纯,心肌酶谱异常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轮状病毒腹泻性肠炎婴幼儿伴心肌损害。心肌损害的轻重与病情的轻重有关。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同时改变者心肌酶水平显著增高。提示心肌酶谱变化有助于临床判断心肌有无损害及心肌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6.
Ji S  Bi Y  Yang H  Yang F  Song J  Tao X  Cui X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14-18
目的 探讨用细胞培养系统在体外培养新轮状病毒(RV)。方法 含新RV的病人粪便标本经高浓度胰蛋白酶(100μg/ml)37℃作用1h,接种于原代人胚肾(PHEK)细胞,37℃吸附1h后,补加无血清含胰蛋白酶(100μg/ml)的DMEM,37℃转鼓培养3d,收获细胞培养液,冻融1次,作为下一代培养的接种物,培养传代。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免疫荧光(IF)、电镜(EM)、免疫电镜(IEM)等方法对细胞培养液进行病毒核酸、抗原及形态检查。结果 从10份粪便标本中培养分离到1株病毒,定名为J19。该病毒在PHEK细胞上稳定培养传代(28代),其病毒核酸(dsRNA)电泳图型与初始用于接种细胞的粪便标本中的dsRNA电泳图形完全一致,而与A、B、C组RV dsRNA电泳图型明显不同。J19株感染的细胞与病人恢复期血清呈IF阳性反应,与成人腹泻轮状病毒(ADRTV)腹泻病人恢复期血清、兔抗A组RV和兔抗ADRV血清均为IF阻性;EM和IEM在该病毒的细胞培养液中观察到,在形态上与初始接种物中病毒一样的轮状病毒颗粒,而且可被新RV腹泻病人恢复期血清凝集,结论 成功地从含新RV的成人腹泻粪便标本上分离培养出1株轮状病毒--J19,并能在细胞稳定传代。J19株不属于A、B、C组RV,而是一种新RV。关于新RV在细胞上培养传代,本文是第一次报告。  相似文献   
137.
中国1998~2004年G9型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研究中国流行的轮状病毒(Rotavirus,RV)G9型毒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在中国9个地区收集5岁以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RV,对阳性标本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型,选择G9型毒株进行VP7基因全长克隆测序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8~2004年共检测出RV1 268份,其中45份为G9型(3.5%),昆明最多(34/45),其次是兰州(8/45)、长春(2/45)、卢龙(1/45),北京、郑州、杭州、福州、广州未检测到G9型毒株。对35份G9型标本进行P分型鉴定:15份为P[8]型,12份为P[6]型,5份为P[4]型,1份为P[8 4]混合型,2份未能分型。中国1998~2000年以P[8]G9毒株流行为主,而2001年后以P[6]G9毒株为主。22株G9型病毒VP7基因序列比对结果表明,中国流行的G9型毒株彼此同源性高,同属G9第3亚型。结论中国流行的RV G9型株与世界各地的流行株同源性较高,国内传播范围扩大的趋势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8.
用病毒唑和硝苯吡啶联合治疗婴幼儿病毒性肠炎100例,同时设对照组l00例给予一般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平均止泻时间3.1±0.84天,对照组平均止泻时间4.57±1.17天,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χ2=5.59,P<0.01)。  相似文献   
139.
小儿肠炎主要病原是轮状病毒,目前用思密达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疗效。本文采用自制中药止泻散与思密达进行对比观察,观察90例患者,年龄2-32个月,均秋冬季急性起病,以水样,蛋花汤样便为主,伴有发热,呕吐,脱水症状,血象不高,大便培养阴性,符合急性病毒性肠炎临床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40.
We investigated the production of 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SE) with respect to coagulase types by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 A total of 138 strains of MRSA, which were isolated from clinical materials in the surgical ward between 1983 and 1990, were studied. Coagulase type IV strains produced SE A only, whereas coagulase type II strains were classified into four groups by SE production: SE B producing strains (32.7%), SE C producing strains (29.8%), SE B and C coproducing strains (12.5%), and SE A and C coproducing strains (25.0%). Almost all of the organisms (nine of ten) which were isolated from the feces of patients with MRSA enteritis were SE A and C coproducing strains. The coincidence in time of the prevalence of MRSA enteritis and the isolation SE A and C coproducing strains also demonstrated that these strains caused MRSA enteritis. Although SE C producing strains and SE A and C coproducing strains were simultaneously prevalent in 1990, the former tended to be sensitive while the latter tended to be resistant to minocycline. Considering the variety of antibiotic sensitivity in coagulase type II strains, it is thus considered to be of critical importance for epidemiologic purposes to further characterize isolates by SE typ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