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4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26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47篇
内科学   124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59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222篇
中国医学   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CC/AHA)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has recently released the new cholesterol treatment guideline. This update was based 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vidence and replaces the previous guidelines from 2002 that were widely accepted and implemented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 new cholesterol treatment guideline emphasizes matching the intensity of statin treatment to the level of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SCVD) risk and replaces the old paradigm of pursuing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targets. The new guideline also emphasizes the primacy of the evidence base for statin therapy for ASCVD risk reduction and lists several patient groups that will not benefit from statin treatment despite their high cardiovascular risk, such as those with heart failure (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class II-IV) and patients undergoing hemodialysis. The guideline has been received with mixed reviews and significant controversy. Because of the evidence-based nature of the guideline, there is room for several questions and uncertainties on when and how to use lipid-lowering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 goal of the Mayo Clinic Task Force in the assessment, interpretation, and expansion of the ACC/AHA cholesterol treatment guideline is to address gaps in information and some of the controversial aspects of the newly released cholesterol management guideline using additional sources of evidence and expert opinion as needed to guide clinicians on key aspects of ASCVD risk reduction.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双腔起搏器治疗患者NT-proBNP 及心脏重构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 年12 月至2012 年8 月于我院心血管内科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住院并行双腔起搏器(DDD)治疗的患者6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可定5 mg 组及可定10 mg 组各20 例.分别测定术前、术后12 个月三组患者NT-proBNP 水平、左房内径(LA)、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前NT-proBNP、LA、LVEDD、LVESD、LVEF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起搏器组及可定10 mg 组患者血浆NT-proBNP 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45,P<0.01),可定10 mg 组较单纯起搏器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后三组患者LVEDD 均较术前减小,且随可定用量增加减小更明显.治疗后可定5 mg 组LVESD 较术前减小(P<0.01),LVEF 明显增高(P=0.032);治疗后可定10 mg 组LA、LVESD 较术前减小(P 均<0.01),LVEF 明显增高(P=0.017).治疗后可定5 mg 组及可定10 mg 组LA 较起搏器组明显减小(P=0.048,P=0.043),LVESD 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P=0.031).治疗后三组患者射血分数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瑞舒伐他汀在一定程度上可逆转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双腔起搏器置入患者心脏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5例AMI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22例)和常规治疗加瑞舒伐他汀组(23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抽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制备DC。检测DC表型(CD86)、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DC吞噬功能和凋亡细胞数、MLR上清液中的细胞因子,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患者DC表面CD86的表达明显增高,对T淋巴细胞刺激能力增强,经DC刺激的淋巴细胞分泌致炎症细胞因子(IL-6,IL-12,肿瘤坏死因子a)增多,抑制炎症细胞因子(IL-10)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瑞舒伐他汀前CD86的表达与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正相关(r=0.63,P〈0.01);瑞舒伐他汀抑制DC功能的同时显著降低血hs-CRP水平;且CD86与hs—CRP水平正相关(r=O.59,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DC功能亢进,瑞舒伐他汀抑制斑块炎症的机制之一可能是抑制DC的功能。  相似文献   
74.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介素-6(IL-6)的变化水平,探讨瑞舒伐他汀对ACS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72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高剂量两组各36例,在给予同样的基础治疗上,低剂量组口服瑞舒伐他汀10mg一天,高剂量组口服瑞舒伐他汀20mg一天,服药4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抽取静脉血,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血清hs-CRP、IL-6水平,并监测其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ACS患者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C(LDL-C)、血清hs-CRP和IL-6水平都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HDL-C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剂量组比低剂量组血清hs-CRP和IL-6降低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不良反应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早期使用瑞舒伐他汀尤其使用大剂量可明显减轻炎性反应,降低血脂水平,而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5.
目的观察高血压人群中,在常规降压治疗的同时联用他汀类药物,通过对血脂指标、hs—CRP、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的的检测,探讨他汀类药物及早应用能否更好的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方法选取高血压的患者405例,分为对照组(202例),研究组(203例)均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研究组同时予以瑞舒伐他汀钙10mg/日,研究周期为18个月,检测基线、6月、12月、嘏月时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系列;同时检查基线及18个月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结果他汀组TC、TG、LDL—C、hsCRP在6、12、18个月检测指标均有下降,组内、组间比较(P〈0.05),HDL—C较对照组及基线均有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个月IMT及斑块检出率较对照组及基线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钙具有良好的调脂、抗炎和抗颈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病窦综合征(SSS)双腔起搏器治疗患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及心脏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因SSS住院并行双腔起搏器(DDD)治疗的患者44例,随机均分为瑞舒伐他汀组:术后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d,每晚顿服;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不服用瑞舒伐他汀。分别测定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患者NT-proBNP水平、左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结果:术后6个月常规治疗组上述指标较术前有好转趋势;瑞舒伐他汀组NT-proBNP、LAD、LVESd、LVEDd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12个月两组各指标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均<0.05),且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瑞舒伐他汀组NT-proBNP[(341.51±373)pg/ml比(257.09±173)pg/ml]水平显著降低,LAD[(3.96±0.84)cm比(3.67±0.40)cm]显著减小(P均<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在一定程度上可逆转病窦综合征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脏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比较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短期服用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血脂、炎症标志物、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3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10 mg)和阿托伐他汀组(20 mg);服药前及服药4周后分别测量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Rho激酶活性、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中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升高,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明显增加.两组中Rho激酶活性均显著降低,其中瑞舒伐他汀组的降低幅度更为显著(P<0.05).两组中均发现Rho激酶活性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无相关性,而与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有明显相关性,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无相关性.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短期服用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能抑制Rho激酶活性,改善内皮舒张功能,其中瑞舒伐他汀降低Rho激酶活性优于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78.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0):41-43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予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予瑞舒伐他汀,观察组采用瑞舒伐他汀、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75.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及心肌缺血情况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瑞舒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缓解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9.
瑞苏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松涛  李凌  王丽霞  杨朝宽  齐艳艳 《医学争鸣》2009,30(24):2978-2980
目的:探讨瑞苏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病变的防治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STZ注射诱导制备T2DM大鼠模型,成功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B组,n=25)、瑞苏伐他汀组(C组,n=25),并设正常对照组(A组,n=10).于第14周末取大鼠心脏,称取心脏质量并计算心脏肥厚指数(HWI),胶原容积分数(CVF),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过氧化物酶体激活物受体α(PPARα)在心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B组大鼠表现出心肌病特征,HWI,CVF增加,电镜观察可见大鼠心肌纤维以变性坏死为主,肌丝纤维丢失,肌丝排列紊乱,间质胶原纤维增多,糖原、脂褐素沉积等病理改变,C组大鼠心肌病变较B组有所减轻,HWI,CVF下降,免疫组化图像分析显示,B组大鼠心肌PPARα蛋白表达比A组明显升高,C组大鼠PPARα蛋白表达比B组明显升高,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瑞苏伐他汀在调脂的基础上,通过提高心肌PPARα的表达,对T2DM的心肌病变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0.
瑞舒伐他汀钙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钙联合缬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保护作用。方法将97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缬沙坦单药治疗组(单药治疗组)、瑞舒伐他汀钙与缬沙坦联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3组患者均行常规降糖治疗,单药治疗组在常规降糖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80 mg/d,联合治疗组在常规降糖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80 mg/d和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d。疗程均为12周。检测并比较治疗前后3组患者血糖[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肌酐(SCr)及24 h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UAER)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血脂[TC、TG、LDL-C]、血糖(FBG、PBG)、HbA1c、UAER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联合治疗组与单药治疗组比较,血脂、UAER也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SCr水平无论在治疗前还是治疗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钙与缬沙坦联合治疗早期D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