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7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65篇
耳鼻咽喉   162篇
儿科学   15篇
妇产科学   20篇
基础医学   193篇
口腔科学   269篇
临床医学   170篇
内科学   56篇
皮肤病学   14篇
神经病学   46篇
特种医学   219篇
外科学   1452篇
综合类   406篇
预防医学   96篇
眼科学   32篇
药学   95篇
  1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11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114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212篇
  2013年   181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202篇
  2010年   172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95篇
  2007年   174篇
  2006年   171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132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肩锁关节骨折脱位喙锁韧带撕裂钢丝固定的重建手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介绍肩锁关节骨折脱位喙锁韧带撕裂重建手术的新方法。方法 :沿锁骨外 1/3的前下缘切口 ,暴露锁骨及喙突 ,用 1.0mm直径的双钢丝 ,自喙突下穿过 ,在锁骨外 1/3钻孔 ,用钢丝固定重建喙锁韧带。结果 :用该方法治疗 5 0例 ,均能达到肩锁关节骨折脱位复位和喙锁韧带撕裂分离后重新闭合间隙的目的。结论 :该手术方法的设计 ,符合生物力学的要求 ,方法简单 ,复位作用良好 ,能早期恢复上肢的运动功能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2.
前交叉韧带股骨等距重建位置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目的 :比较模拟生理负荷条件下前交叉韧带股骨重建位置的等距特性。方法 :7具新鲜冷冻尸体膝关节标本 ,在前交叉韧带胫骨附着区取 3点以及胫骨附着区取 5点分别钻骨隧道 ,通过钢丝和等距测量器施加初负荷 ,检测膝关节屈曲过程中胫骨和股骨隧道间的距离变化。结果 :膝关节从 0~ 90°屈曲过程中 ,股骨韧带附着区中点、上点和后点与胫骨附着区 5点间呈等距变化 ,但股骨韧带附着区中点、上点与胫骨附着区 5点间距离变化具有组内显著性差异。结论 :股骨韧带附着区后点是理想的等距重建点。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个性化原位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技术与结果。方法该技术包括3部分内容,首先在术前进行膝关节三维CT与MRI扫描了解患者韧带足迹与排列特点,其次在术中对髁问窝和ACL在股骨与胫骨的足迹进行测量,以明确可以进行双束重建。最后,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进行个性化康复训练。手术前后采用KT2000、Lysholm评分、IKDC评分、拉赫曼与轴移试验进行手术效果评估。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选择82例患者,男52例,女30例,评均年龄25.2岁。根据术前CT与MRI评估发现,股骨外侧髁3种形态:四边形、中间形、三角形3种,其中四边形髁最适合进行双束重建,三角形髁需要术中仔细测量;股骨与胫骨的ACL足迹均有2种排列:直行与斜行,术中可据此进行骨道钻制。本组术中将ACL足迹长度大于14mm,且髁间窝宽度大于12mm的患者入选进行双束重建。手术前后,ACL足迹测量结果完全相符者65例,髁间窝宽度相符者71例。82例均进行个性化双束重建。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术后三维CT显示骨道与术前设计相符,Lysholm评分由(49.3±9.2)分到(93.7±8.0)分,IKDC正常者77例,占94%。77例显示前后与旋转稳定均良好,4例双侧KT200检查显示3~4rnm前向松弛,但轴移阴性。1例失败需进行翻修。所有病例均对疗效满意。结论术前对股骨外髁形态、ACL股骨与胫骨足迹特点的判断对手术的设计至关重要,但手术中对髁间窝、ACL股骨与胫骨足迹的测量更具决定意义。采用个性化解剖位双束重建能较好地恢复患者膝关节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自体组织即刻乳房重建(IBR)与延期重建(DBR)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行择期乳腺癌根治手术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即刻组与延期组,每组各53例。即刻组于乳腺癌术后采用自体组织进行即刻乳房重建,延期组于乳腺癌术后1年再采用自体组织行乳房重建。术后6个月时.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包括重建乳房、腋窝、腋周及锁骨区域形态,以及上肢活动和术后并发症等,评价患者对重建乳房的状态的满意度;采用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织制定的生活质量问卷调查条例(EORTCQOL—C30)评价患者的相关生活质量,包括角色功能、情绪状态、社会功能评价。结果即刻组与延期组分别随访(8.4±1.2)个月、(8.1+1.0)个月,随访率分别为96.23%、92.45%。两组患者术后重建乳房组织均成活,无肌皮瓣坏死、感染、血肿等术后并发症出现,乳房及供区切Vl均I期愈合。肉眼观双侧胸前壁基本对称,乳房外观自然,无明显包膜挛缩征象;重建的腋前皱璧与健侧基本对称,腋窝顶部与腋前皱璧凹陷畸形已纠正:锁骨下区域形态较术前明显改观;上肢活动无明显功能障碍。术后6个月时,即刻组患者对重建乳房的状态,包括总体满意度、外形满意度、对称满意度、瘢痕满意度均高于延期组,即刻组患者生活质量,包括角色功能、情绪状态、社会功能评价均高于延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自体组织即刻乳房重建具有确切的临床效果.且患者对重建乳房的状态和相关生活质量均优于延期乳房重建。多数情况下,患者可选择即时手术,对于晚期需要大剂量放化疔者,则可待病情稳定后考虑行延期乳房再造。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腘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0年收治的腘动脉瘤9例临床资料。结果全组9例(患肢11条)中,男6例,女3例;平均年龄为53.8岁。双侧腘动脉瘤2例,左侧4例,右侧3例;合并双侧髂动脉瘤1例。无症状1例,搏动性肿块2例,肿块伴局部疼痛3例,慢性下肢缺血1例,急性下肢缺血2例。外科手术7例,7个腘动脉瘤;非手术治疗2例(其中1例行双髂动脉瘤手术)。手术方法均采用腘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或大隐静脉重建术。随访0.5个月至6年,术后搏动性肿块消失,疼痛消失,足背动脉搏动良好,患肢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最主要的病因。有症状及直径大于2 cm的腘动脉瘤应早期手术治疗,特别是瘤腔内有附壁血栓更有手术指针。动脉瘤切除后行人工血管和自体静脉的置换近远期通畅率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介绍手指Ⅰ至Ⅲ度缺损全形再造的方法。 方法 从199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对手指Ⅰ度和Ⅱ度缺损,根据受区需要设计切取(足母)趾腓侧部分趾甲、趾甲下趾骨的腓背侧部分以及皮肤,形成趾甲、骨、皮肤复合组织瓣。皮瓣卷成圆筒状包裹趾骨形成新的手指远段,像断指再植一样,将再造的手指远段移植到手指残端形成新的手指。对于手指Ⅲ度缺损,皮肤仍根据残指需要的大小在(足母)趾上设计,但趾骨因只能在(足母)长伸肌腱止点以远切取,且只切取腓背侧部分,长度有限,有些病例不能达到原缺损的长度时,则取适当大小形状的髂骨与取下的趾骨串在一起,移植到手指残端再造出新的手指。部分手指Ⅲ度缺损病例,同时切取第2足趾趾间关节移植再造手指远侧指间关节。第2足趾骨缺损用髂骨充填以保持第2趾的外形。(足母)趾创面采用局部皮瓣移位修复或游离皮瓣移植修复。 结果 Ⅰ度缺损118例126指,Ⅱ度缺损187例201指,Ⅲ度缺损90例111指全部成活,外形接近正常手指。其中150指进行了1~5年的随访,手指总活动度全部达到180°以上。趾间关节移植再造远指间关节的病例术后再造手指远指间关节活动度为15°~40°。供区(足母)趾术后长度与周径接近正常,虽然趾甲大部分缺失,但供足行走功能全部正常。 结论 (足母)趾腓背侧复合组织瓣移植或(足母)趾腓背侧复合组织瓣加髂骨串联移植再造手指Ⅰ至Ⅲ度缺损,再造手指功能外形俱佳,供区皮瓣修复后(足母)趾形状与功能所受影响小。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介绍手指Ⅳ~Ⅵ度缺损的全形再造方法。 方法 自199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对手指Ⅳ度缺损63例85指,Ⅴ度缺损31例49指,Ⅵ度缺损17例23指进行了手指全形再造。保留4个足趾的,(足母)甲瓣供区用2趾甲皮瓣修复;保留5个足趾的,(足母)甲瓣供区用皮瓣移位或移植来修复,第2足趾关节供区取髂骨充填。手指Ⅳ度缺损和部分Ⅴ度缺损,采用(足母)趾腓背侧骨、趾甲、皮肤复合组织瓣,串1条髂骨再串第2趾近侧趾间关节的方法再造。部分近节指骨缺失长度较长的Ⅴ度缺损手指,采用(足母)趾腓背侧骨、趾甲、皮肤复合组织瓣,串l条髂骨,再串第2趾近侧趾间关节,最后还要在近节指骨残端与移植的第2趾近侧趾间关节间再串l条髂骨的方法再造。Ⅵ度缺损的手指,采用以下顺序串连:(足母)趾腓背侧骨、趾甲、皮肤复合组织瓣,串l条髂骨,串第2趾近侧趾间关节重建手指近指间关节,串l条髂骨重建近节指骨,串第2跖趾关节重建掌指关节的方法再造。 结果 再造手指157指全部成活。平均随访7个月~11年,其中75指行二期整形手术。再造手指外形美观,再造指指腹两点辨别觉为5~12mm。67指行术后肌腱松解手术,再造指间关节活动度:伸-10°~10°,屈55°~ 100°,平均81°。结论 手指Ⅳ度至Ⅵ度缺损全形再造,再造的手指兼具美观外形与良好运动功能,缺点是手术较复杂。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te/polyamide 66,n-HA/PA66)支撑体在脊柱肿瘤切除后脊柱稳定性重建中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09年12月,对11例脊柱肿瘤行前路或前后联合入路肿瘤切除、n-HA/PA66支撑体椎间植入重建脊柱稳定性。男6例,女5例;年龄16~61岁,平均44.5岁。病程2~14个月,平均6.8个月。其中转移癌5例,骨巨细胞瘤2例,骨母细胞型骨肉瘤1例,软骨肉瘤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病变位于颈椎2例,胸椎6例,腰椎3例。术前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为A级1例,B级3例,C级2例,D级2例,E级3例。结果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未见严重术中及术后并发症。3例肝癌转移及1例肺癌转移患者于术后5~9个月因原发疾病死亡;余7例术后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4.4个月。术后3个月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较术前不同程度改善。X线片及三维CT示n-HA/PA66支撑体无明显塌陷、下沉、断裂及移位,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术后6个月存活的10例患者植骨均达骨性融合。术前病椎邻近上、下椎间高度为(97.5±15.4)mm,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10.5±16.1)mm和(109.4±16.2)m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前路经胸手术患者术后出现双侧胸腔积液,予以穿刺抽液及胸腔闭式引流术后痊愈。随访期间1例L3椎体骨巨细胞瘤术后7个月原位复发,1例T11椎体软骨肉瘤患者术后14个月在L3椎体复发,均再次行肿瘤切除、n-HA/PA66支撑体植入重建术,术后随访无复发,原手术部位达骨性融合。结论 n-HA/PA66支撑体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椎间支撑稳定作用,植骨融合满意,是一种较理想的新型脊柱前路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999.
Guo L  Xing X  Li J  Xue C  Bi H  Li Z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1,25(12):1465-1468
目的探讨胸壁全层缺损的修复重建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14例胸壁全层缺损患者。男8例,女6例;年龄23~65岁,平均42岁。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继发胸壁全层缺损12例,乳腺癌术后继发放射性损伤1例,热压伤1例。缺损范围为8 cm×5 cm~26 cm×14 cm。所有患者均伴肋骨缺损(1~5根),3例伴胸骨缺损。术中10例患者应用涤纶网或聚四氟乙烯补片行骨性重建,4例未作骨性重建。分别采用双叶皮瓣、胸大肌肌皮瓣、背阔肌肌皮瓣、腹直肌肌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皮瓣切取范围为10 cm×7 cm~25 cm×13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游离植皮修复。结果术后2例发生创面愈合不良,经再次彻底清创、肌皮瓣修复和补充植皮后愈合;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8个月。除1例骨肉瘤患者因肝转移于术后6个月死亡,其他肿瘤患者随访期间均无复发。热压伤患者未同期行胸壁骨性重建,术后5 d出现短暂轻度反常呼吸,其他患者术后胸廓稳定性良好,无明显反常呼吸及呼吸困难。结论根据胸壁缺损病因、面积和部位,单独或联合应用局部皮瓣或肌皮瓣进行胸壁软组织缺损修复,必要时应用人工材料行胸壁骨性重建,可有效修复严重胸壁全层缺损。  相似文献   
1000.

Background

Concomitant injury to the bile duct and hepatic artery is an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complication of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 The impact of a concomitant arterial injury in patients with a bile duct injury (BDI) remains debatable. Early reports described a high incidence of septic complications, difficulty of biliary repair, and increased the risk of recurrent stricture.

Data Sources

A literature search on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and management of a concomitant hepatic artery injury (HAI) to the outcome of biliary-enteric reconstruction following BDI was reviewed. Relevant articles were extracted through MEDLINE, with secondary references obtained from key articles.

Conclusion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ailure of biliary repair and concomitant arterial injuries is not confirmed by the largest studies, which showed no difference in anastomotic stricture rate between patients who had an isolated BDI and those who had a combined HAI and BDI. However, right arterial injury associated with liver necrosis or damage to the right hepatic duct may require right hepatectom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